第587章 七星筑坛,孔明作法
甲子日,终于在无数双眼睛的期盼与焦灼中,如期而至。
天色依旧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江面上,
西北风虽然不像前几日那般狂暴,却依旧固执地吹拂着,卷起营寨的旗帜,发出猎猎的声响。
然而,弥漫在空气中的,除了挥之不去的寒意,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与期待。
因为今日,便是卧龙先生预言中,东南风起之日。
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一座临时搭建的祭坛,已经在靠近江岸的一处高地上拔地而起。
此坛名为“七星坛”,占地颇广,分为三层,高九尺,合九五之尊。
下层插着二十八宿旗幡,象征周天星斗;
中层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方位排列;
上层,则设香案、祭物,供奉天地神灵。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时,七星坛周围,已经自发地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
从普通的士卒到低级军官,再到闻讯赶来的各营将领,几乎所有能够抽身的人,都汇聚到了这里。
他们摩肩接踵,引颈眺望,将这片平日里颇为开阔的江岸高地围得水泄不通。
我亦在鲁肃的陪同下,来到了人群外围的一处相对清净的高坡上。
与周围那些或激动、或忐忑、或好奇、或将信将疑的目光不同,
我的视线越过攒动的人头,平静地落在七星坛上,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只有冷静的观察与分析。
我知道,诸葛亮今日此举,与其说是祈禳鬼神,
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盛大“表演”。
在经历了连番挫败、寄人篱下、以及连日等待东风而不得的煎熬之后,
刘备集团和江东联军的士气,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怀疑、动摇的情绪,如同江底的暗流,在无声地侵蚀着军心。
此刻,他们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象征,一个能够给予他们信心和希望的奇迹,
来支撑他们走过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而诸葛亮,这位自出山以来便以智计百出、神鬼莫测形象示人的卧龙先生,
无疑是扮演这个“奇迹创造者”的最佳人选。
他深谙人心,更懂得在关键时刻,如何利用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这场“借风”仪式,就是他投下的一剂强心针,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用。
当然,前提是——东风,真的会如他所“预言”的那样到来。
而这一点,恰恰是我通过玄镜台的情报和自身的分析,可以基本确认的。
正午时分,在万众瞩目之下,七星坛下响起了肃穆的号角声。
围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祭坛的入口处。
只见诸葛亮身披玄色八卦道袍,外罩象征飘逸出尘的鹤氅,头戴纶巾,
手持那柄从不离身的羽扇,在两名青衣道童的引导下,缓步登坛。
他面容肃穆,眼神平静无波,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地走上祭坛的最高层。
环顾四周黑压压的人群,他并未言语,只是微微颔首,旋即转身,面向东南方,开始了他的“作法”。
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特殊的韵律,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随后,他手持桃木剑,脚踏罡步,时而腾挪跳跃,时而俯身跪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羽扇在他手中时而挥动,指向天际,时而轻摇,拂过香案。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一丝不苟。
坛下的将士们看得屏息凝神,许多人脸上露出了敬畏的神色。
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这繁复仪式的具体含义,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位据说能“呼风唤雨”的军师身上。
在他们眼中,那挥动的羽扇,那踏出的步法,都仿佛蕴含着沟通天地、扭转风向的神秘力量。
我注意到,站在不远处的周瑜,依旧是一副平静淡然的模样,
但他那微微眯起的双眼,却紧紧地锁定在诸葛亮的每一个动作上。
这位江东大都督,心中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场战争的利害关系,也比任何人都要渴望东风的到来。
此刻,他或许也在观察,在判断,诸葛亮这番作为,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故弄玄虚?
鲁肃在我身旁,脸上带着几分敬佩,低声道:
“孔明先生真乃神人也!观其作法,竟有风雷之气象,非凡俗所能及。”
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在这些土生土长的古人眼中,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往往会被归结于鬼神之力。
而诸葛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将自己对天时变化的精准预测(或许还结合了丰富的民间经验),
包装成了一场与天地沟通的法事。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心理动员。
你看那些原本面带愁容、眼神迷茫的士卒,此刻大多挺直了腰杆,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即便风向尚未改变,但诸葛亮这番庄重的仪式,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
我们有神机妙算的军师相助,天命在我,胜利可期!
在古代战争中,这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其作用绝不亚于坚甲利兵。
一支军心涣散、缺乏信念的军队,哪怕人数再多,装备再精良,也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
反之,一支拥有坚定信念、高昂士气的军队,却往往能够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
诸葛亮深谙此道。他今日筑坛作法,不仅仅是为了“借”来物理意义上的东南风,
更是为了“借”来军心士气这股无形的“东风”。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最终风向如何,他这场“表演”,都已经成功了一半。
时间,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缓缓流淌。
诸葛亮在坛上步罡踏斗,口诵真言,似乎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坛下的气氛,也从最初的敬畏期待,逐渐变得有些焦躁不安。
西北风,依旧在吹。
一些窃窃私语声开始在人群中响起,夹杂着咳嗽和挪动脚步的声音。
怀疑的种子,再次悄然萌发。
就在这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变化。
并非风向的骤变,而是一种……空气中难以言喻的停滞感。
原本持续不断的西北风,似乎有了一瞬间的犹豫,风力好像减弱了那么一丝丝。
紧接着,远方的云层边缘,似乎透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亮色。
我的心,微微一动。
来了吗?
我下意识地抬起头,望向天空。
虽然肉眼尚难分辨明确的变化,但我脑中基于玄镜台数据的分析模型,
却在告诉我,大气环流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那个我预测的关键时间节点,正在逼近。
几乎是同时,七星坛上的诸葛亮,动作也骤然一变。
他猛地将手中的桃木剑指向东南方,口中发出一声清越的叱令,羽扇急挥!
就在他动作完成的那一刹那——
一阵不同于之前西北风的、带着些微暖意和湿润气息的微风,轻轻拂过了江岸。
很轻,很柔。
如同情人的低语,如同初春的柳絮。
但这微风,却是从东南方吹来的!
人群先是一滞,随即爆发出如同山呼海啸般的巨大欢呼声!
“起风了!东南风!”
“天助我军!孔明先生神算!”
“东风来了!东风来了!”
积压了数日的焦虑与期盼,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出来。
无数士卒激动得热泪盈眶,振臂高呼,仿佛已经看到了火烧连营、大破曹军的辉煌景象。
将领们也难掩激动之色,纷纷向着七星坛上的诸葛亮拱手行礼,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信服。
周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快步走到坛下,朗声道:
“先生神机妙算,真乃天人也!东风已至,破曹正在今日!”
诸葛亮缓缓走下祭坛,面色略显苍白(或许是作法耗神,或许是表演需要),
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淡定,羽扇轻摇,对周瑜笑道:
“亮不过是略知天时,成事在天,亦在都督用兵如神。”
他这句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维持了自己的形象,又将功劳分给了主帅。
我看着眼前这幅群情激昂的景象,心中暗自点头。
诸葛亮这一手,玩得确实漂亮。
他成功地将一场基于自然规律的天气变化,演绎成了一场神迹降临的盛典,将全军的士气推向了顶峰。
而我,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悄然收到了来自袖中微型通讯装置(玄镜台特殊制品,通过特定手法触发)传来的、极其隐晦的震动信号。
这是来自夏口,徐庶发出的最终确认信息:
“巽风已定,可依计行事。”
真正的东风,不仅吹拂在长江之上,更吹进了我的心中。
七星坛上的表演,落下了帷幕。
而赤壁大战,真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