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本王朱橚绝不给妾服丧工地搬砖捡瓶子的清茶
第69章 惹众怒,汤和骑脸输出
小
大
玉儿用懿旨救下了刘伯温,而那时候刘伯温已经被打得血肉模糊了。
刘伯温被救下来了,至于其他一同挨打的,玉儿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回去询问马皇后再说。
而朝堂上,朱元璋也在说关于马皇后的事情。
“朕,决定就后宫不得干政一事立法,众爱卿有什么意见?”
朱元璋用上了朕这个自称,似乎有种不同的意思。
然而,事关此事,谁敢赞同?
大明的后宫不得干政时候针对谁的,还需要想吗?
汤和站出来,悠悠问道,“请问陛下,后宫不得干政,未来我大明若有帝早夭,太子年纪小,那么谁来监国摄政?让小太子的皇叔来吗?
若如此,再请问陛下,你是觉得当娘的把江山还给儿子几率大,还是当皇叔的会把江山还给侄子的几率大?臣没有咒谁的意思,臣只是实话实说。
还有,若幼帝登基,后宫不得干政,皇叔不能摄政,那权力就只能给臣子,那么权臣权倾朝野,学那董卓、霍光之流,废立皇帝,这是陛下想看到的?
再者,若权力也不给臣子,那请问陛下,还能给谁?总不能皇帝还小,江山就不治理了吧?难不成把权力给太监?宦官专权,祸乱朝纲?”
汤和每质问一句,朱元璋的脸色就黑一分。
而徐达也不甘示弱,站出来道,“历朝历代,都没有立法后宫不得干政,陛下就不考虑原因的吗?
陛下能想到的,古人就想不到吗?古人为什么没做?陛下就不想想原因吗?还是说陛下歧视女子?嗯?”
一句歧视女子说出来,朱元璋袖袍里的手直接握成了拳。
不读书则不明理,徐达这是在讽刺咱没读多少书吗?
胡惟庸低头装鹌鹑,这话题自己也不敢掺和,同时得罪老师和大姐,自己恐怕回去的时候就得失足掉进河里摔死,同时满身刀伤。
“魏国公,父皇的意思……”
朱标开口想替朱元璋辩解,但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徐达给打断了。
“太子!你已经不是监国了!你也没有摄政的权力了!陛下让你听政学习,不是让你干政!你越权了!”
徐达把话说得很明白,指名道姓的说。
也算是在为自己的女婿出气吧。
当时老朱是让太子给孙贵妃服丧,太子扯半天不愿意,气得老朱拔剑要砍他,后来还是没舍得真砍,就没让太子服丧,让朱橚服丧了。
太子、诸王戴孝守灵。
朱标不愿意,那也应该是老二干啊,怎么就跳到老五了?
怎么,怕老二犯浑?
就欺负俺徐达女婿性子好呗。
徐达的话,把朱标怼得脸色青一阵红一阵的。
朱标还是没敢怼回来,毕竟徐达战功赫赫,可以说是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的影响力不是盖的。
汤和接着徐达的话道,“陛下你说后宫不得干政,臣倒是想问问陛下,就算得了富贵要忘本,也不用这么急吧!
当年皇后娘娘统领后方,负责管理兵器制造、粮草调度等,那时候陛下怎么不说后宫不得干政?
开国这些年来,皇后娘娘帮您处理了多少事,救下了多少忠臣?陛下找娘娘帮忙的时候,怎么不说后宫不得干政?
娘娘生育太子,养育皇子,母仪天下,安定社稷,辅佐帝躬,功盖九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陛下你当年放牛的时候,娘娘就在读诗书,你当大头兵的时候,娘娘就在读史书,娘娘为你出谋划策少了?
现在你龙袍加身,就要后宫不得干政了?升官发财下一步是不是要死妻子了?然后你就一言堂,独裁而治了?”
汤和一点面子没给朱元璋留。
把朱元璋的脸面狠狠的放在地上踩了。
当然了,汤和说的也都是实话,实话永远是最难听的。
“汤和!你太过分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喝道。
胡惟庸也赶紧帮着说道,“是啊,中山侯,你这般让天子的脸面往何处放?帝王威信何在?”
汤和目光扫向胡惟庸,身上顿时一股气势向胡惟庸压去,胡惟庸只感觉一道尸山血海向自己扑来,好强大的一股杀意。
“天子的脸面?呵呵,陛下,你当年讨饭的时候,没说要脸面吧?
你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宽仁到了你家人全饿死了?说这话的时候要脸了?
臣当年带您从军的时候,您可是饭都吃不饱,那时候不说要脸吧?
郭帅的三个儿子都那么巧合的死了,您以女婿身份继承势力,没说要脸吧?
您以臣弑君,叫廖永忠沉了小明王,也没说要脸吧?
开国的时候,你说你驱逐百年之患,堪定南北枭雄,没说要脸吧?
你说你驱逐鞑虏,可通过方国珍向鞑虏靠拢,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那事儿要脸了?
你说你恢复中华,可你承认元朝为正统的时候,不就成了改朝换代?
把改朝换代的事儿,愣是披上了恢复中华的大旗,那时候要脸了?
您跪在帝王庙里给鞑虏磕头上香的时候没说要脸吧?
天子要脸,那皇后呢?自古帝后同尊,皇后就需要脸面了?
陛下您让吴王给孙贵妃服丧,太子诸王等嫡子和庶子戴孝守灵。
那个时候,敢问陛下把皇后娘娘的脸面放在了哪里?
现在陛下你说后宫不得干政了?早那么多年干嘛去了?”
汤和今儿个是什么也不顾了,必须要为大姐鸣不平!老子就不信你朱重八能把我推出去砍了!
汤和句句质问,贴脸开大,可谓是骑脸输出了。
我踏马哪一句不是实话?
说起这帝王庙跪拜鞑虏这事儿,里面连第一位帝王都没有,能算正统帝王庙?
当然了,老朱认为秦始皇横征暴敛,与夏桀商纣隋炀一样,是无道之君,所以才未将其纳入帝王庙。
《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记载,他日,复命训文毅,集古无道之君若夏桀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曰: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政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
刘伯温被救下来了,至于其他一同挨打的,玉儿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回去询问马皇后再说。
而朝堂上,朱元璋也在说关于马皇后的事情。
“朕,决定就后宫不得干政一事立法,众爱卿有什么意见?”
朱元璋用上了朕这个自称,似乎有种不同的意思。
然而,事关此事,谁敢赞同?
大明的后宫不得干政时候针对谁的,还需要想吗?
汤和站出来,悠悠问道,“请问陛下,后宫不得干政,未来我大明若有帝早夭,太子年纪小,那么谁来监国摄政?让小太子的皇叔来吗?
若如此,再请问陛下,你是觉得当娘的把江山还给儿子几率大,还是当皇叔的会把江山还给侄子的几率大?臣没有咒谁的意思,臣只是实话实说。
还有,若幼帝登基,后宫不得干政,皇叔不能摄政,那权力就只能给臣子,那么权臣权倾朝野,学那董卓、霍光之流,废立皇帝,这是陛下想看到的?
再者,若权力也不给臣子,那请问陛下,还能给谁?总不能皇帝还小,江山就不治理了吧?难不成把权力给太监?宦官专权,祸乱朝纲?”
汤和每质问一句,朱元璋的脸色就黑一分。
而徐达也不甘示弱,站出来道,“历朝历代,都没有立法后宫不得干政,陛下就不考虑原因的吗?
陛下能想到的,古人就想不到吗?古人为什么没做?陛下就不想想原因吗?还是说陛下歧视女子?嗯?”
一句歧视女子说出来,朱元璋袖袍里的手直接握成了拳。
不读书则不明理,徐达这是在讽刺咱没读多少书吗?
胡惟庸低头装鹌鹑,这话题自己也不敢掺和,同时得罪老师和大姐,自己恐怕回去的时候就得失足掉进河里摔死,同时满身刀伤。
“魏国公,父皇的意思……”
朱标开口想替朱元璋辩解,但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徐达给打断了。
“太子!你已经不是监国了!你也没有摄政的权力了!陛下让你听政学习,不是让你干政!你越权了!”
徐达把话说得很明白,指名道姓的说。
也算是在为自己的女婿出气吧。
当时老朱是让太子给孙贵妃服丧,太子扯半天不愿意,气得老朱拔剑要砍他,后来还是没舍得真砍,就没让太子服丧,让朱橚服丧了。
太子、诸王戴孝守灵。
朱标不愿意,那也应该是老二干啊,怎么就跳到老五了?
怎么,怕老二犯浑?
就欺负俺徐达女婿性子好呗。
徐达的话,把朱标怼得脸色青一阵红一阵的。
朱标还是没敢怼回来,毕竟徐达战功赫赫,可以说是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的影响力不是盖的。
汤和接着徐达的话道,“陛下你说后宫不得干政,臣倒是想问问陛下,就算得了富贵要忘本,也不用这么急吧!
当年皇后娘娘统领后方,负责管理兵器制造、粮草调度等,那时候陛下怎么不说后宫不得干政?
开国这些年来,皇后娘娘帮您处理了多少事,救下了多少忠臣?陛下找娘娘帮忙的时候,怎么不说后宫不得干政?
娘娘生育太子,养育皇子,母仪天下,安定社稷,辅佐帝躬,功盖九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陛下你当年放牛的时候,娘娘就在读诗书,你当大头兵的时候,娘娘就在读史书,娘娘为你出谋划策少了?
现在你龙袍加身,就要后宫不得干政了?升官发财下一步是不是要死妻子了?然后你就一言堂,独裁而治了?”
汤和一点面子没给朱元璋留。
把朱元璋的脸面狠狠的放在地上踩了。
当然了,汤和说的也都是实话,实话永远是最难听的。
“汤和!你太过分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喝道。
胡惟庸也赶紧帮着说道,“是啊,中山侯,你这般让天子的脸面往何处放?帝王威信何在?”
汤和目光扫向胡惟庸,身上顿时一股气势向胡惟庸压去,胡惟庸只感觉一道尸山血海向自己扑来,好强大的一股杀意。
“天子的脸面?呵呵,陛下,你当年讨饭的时候,没说要脸面吧?
你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宽仁到了你家人全饿死了?说这话的时候要脸了?
臣当年带您从军的时候,您可是饭都吃不饱,那时候不说要脸吧?
郭帅的三个儿子都那么巧合的死了,您以女婿身份继承势力,没说要脸吧?
您以臣弑君,叫廖永忠沉了小明王,也没说要脸吧?
开国的时候,你说你驱逐百年之患,堪定南北枭雄,没说要脸吧?
你说你驱逐鞑虏,可通过方国珍向鞑虏靠拢,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那事儿要脸了?
你说你恢复中华,可你承认元朝为正统的时候,不就成了改朝换代?
把改朝换代的事儿,愣是披上了恢复中华的大旗,那时候要脸了?
您跪在帝王庙里给鞑虏磕头上香的时候没说要脸吧?
天子要脸,那皇后呢?自古帝后同尊,皇后就需要脸面了?
陛下您让吴王给孙贵妃服丧,太子诸王等嫡子和庶子戴孝守灵。
那个时候,敢问陛下把皇后娘娘的脸面放在了哪里?
现在陛下你说后宫不得干政了?早那么多年干嘛去了?”
汤和今儿个是什么也不顾了,必须要为大姐鸣不平!老子就不信你朱重八能把我推出去砍了!
汤和句句质问,贴脸开大,可谓是骑脸输出了。
我踏马哪一句不是实话?
说起这帝王庙跪拜鞑虏这事儿,里面连第一位帝王都没有,能算正统帝王庙?
当然了,老朱认为秦始皇横征暴敛,与夏桀商纣隋炀一样,是无道之君,所以才未将其纳入帝王庙。
《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记载,他日,复命训文毅,集古无道之君若夏桀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曰: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政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