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溃兵流民:卫忠的仁心
卫忠眯起眼睛,远远望去,果然看见一支残兵在向金阳门靠近。他们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有的人甚至连武器都丢失了。
“让开一条路!”卫忠挥手示意,“准备接应!”
魏纶带着百余残兵踉跄而来。他们的铠甲上沾满了泥土和血迹,有些人身上还带着未经处理的伤口。
“何将军快进城,都督正等着你。”卫忠沉声说道。
魏纶低着头匆匆入城,连看都不敢看卫忠一眼。他的肩膀微微耸动,似乎在压抑着什么情绪。
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秦军骑兵仍在徘徊不去。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马匹不安地刨着地面。
“他们想要再度发起冲锋。”孙守信站在卫忠身边低声说道,“但是”
“但是他们不敢。”卫忠接过话头,嘴角扬起一抹冷笑,“方才那一战,他们损失了六百多骑兵,就连主将段佐都负了伤。从御街到城外,到处都是他们的尸体。”
监视了许久,见实在无计可施,秦军骑兵终于悻悻而去。他们的背影显得有些狼狈,与来时的气势汹汹形成鲜明对比。
卫忠站在城门外,身后是两千多全副武装的将士。阳光照在他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一场大胜,让所有人都士气高涨。将士们握紧手中的武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虽然这种亢奋状态维持不了太久,但此刻的他们确实如同猛虎下山。
信使们四处奔走,寻找溃散的友军,引导他们从长安门和金阳门入城。韦昂已经带着四千上军接管了城防,城墙上的守军换了一茬又一茬。
“清点伤亡!”卫忠下令道。
很快,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传来。这一战,一万三千大军出城,如今只剩下三千人回来。损失惨重得令人窒息。
其余的人并非全都战死,估计还有一两千人藏在各处,但想要找回来并不容易。有的人可能已经逃往远方,有的人或许躲在民居中,更有甚者,可能已经投降了敌军。
直到太阳西斜,城外再无一人,卫忠才率军回城。
金阳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重的轰鸣声。吊桥被拉起,铁链摩擦的声响刺耳难听。战场重归寂静,只剩下垂死的伤兵在呻吟,以及盘旋的乌鸦在呱呱乱叫。
“失去了几个年轻的战士。”孙守信低声禀报,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
那是三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眼中还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可惜,战场从不怜惜年轻的生命。
卫忠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眼神深邃。
战场上难免有伤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是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邵郎君力挽狂澜啊。”韦昂和陈直匆匆赶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当时慕容辰全军溃败,韦昂差点就要放弃金陵,退守玉垣城了。所幸他坚持了下来,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刘刚太过急躁,派骑兵来夺门,反被天国军在狭窄的街巷中杀得丢盔弃甲。那些骑兵在巷战中毫无优势可言,反而成了活靶子。
“卫司马。”一个声音传来,打断了众人的谈话。
一个浑身是血的将领走来,拱手行礼。他的铠甲上布满了刀痕,右臂还在不停地滴血。
“陈将军?”卫忠仔细看了看,才认出这是左卫将军孙烨。
“今日多亏卫司马了。”孙烨淡淡说道,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随后他侧身介绍身后一人,“这是我的老部下孙威。”
“见过卫司马。”孙威躬身行礼,他的动作标准而利落,一看就是久经训练的老兵。
卫忠还礼,问道:“陈将军有何见教?”
孙烨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疲惫:“今日一战,我手下就剩这四五百人了。孙威,你带兄弟们去见过邵司马,从今以后,从今天开始你们归他管了。”
“诺。”孙威应道,声音洪亮。
不等卫忠说话,孙烨继续道:“这些都是金陵卫的老底子,来自左卫、右卫、骁骑,都是好手。只是现在士气低落,还请邵司马多加调教。我已心灰意冷,只望邵司马善待这些兄弟。”
说完,他便踉跄着离去,背影显得格外萧索。
卫忠沉默片刻,让孙守信去接收这四百多人。这些老兵确实是难得的好手,只要重新振作起来,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孙烨听说你射杀慕容珏的事了。”韦昂凑近低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神色。
卫忠恍然大悟。
看来孙烨不是真的心灰意冷,而是怕自己拿他开刀,索性先示好。这位老将军的政治嗅觉倒是敏锐得很。
夜色如墨,金陵城内一片寂静。零星的火光在城墙上闪烁,守夜的士兵紧握着长矛,警惕地注视着远方。
韦昂派出的游骑不断传回消息:秦军正在云岭一带扎营,似在等待大部队抵达。游骑们脸上带着疲惫,马匹的鬃毛上沾满了露水,显然已经连续奔波多时。
“大人,秦军似乎在等待刘刚主力。”一名斥候低声禀报,“他们在云岭一带修整,暂时没有进攻的迹象。”
韦昂捋着胡须,眉头微皱。这个消息让他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但新的担忧又涌上心头。
与此同时,卫忠正在忙着整编部队。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依然锐利。
“侯将军,樊将军,”卫忠看着面前的两位将领,“韩勇的残部必须尽快收编,不能让这些士兵散了。”
孟豹抱拳道:“末将明白。这些士兵虽然吃了败仗,但骨子里还是能战之师。”
“正是如此,”卫驰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只要重整旗鼓,他们很快就能恢复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