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孤注一掷
众人全神贯注围在指挥桌旁,那一张张地图上用铅笔标注出各种线条、圆点,诸如此类的记号。整个远征作战部署,昨夜总指挥部研究了一整夜,可以看见李兆林、冯志刚他们都没有休息,习惯性的一直在打哈欠。
陆北滔滔不绝向众人讲述此次作战部署,远征额尔古纳地区,这次远征将动用龙北地区第一、第二、第五支队。
第一支队两个步兵连,一个骑兵队,一个迫击炮队,加上甘河密营基地新训的两百多名新兵,共计五百余人。由张光迪支队长,政治部主任陈雷。
第二支队一个步兵连,一个骑兵队,共计两百余人。
第五支队了两个步兵连,一个骑兵队,外加小二沟新训两百多名新兵,以及闻云峰所率领冀东八路军一部改编的战士,共计六百余人。
三个支队混编为龙北远征军,龙北指挥部指挥冯志刚担任远征军总指挥,亲率队伍向呼伦贝尔地区远征。此次远征的目的是建立起横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松嫩平原的游击区,次要任务是打通与远东军之间的联系,以求获得更多的援助。
只需在地图看上那么一眼就知道一旦抗联打通大兴安岭,那意味着从黑河——逊克一线,关东军所谓‘国防边境线’将在抗联和远东军的夹击之中。
一旦远东军向黑河、孙吴、逊克诸地发起进攻,抗联切断北黑线、齐黑线铁路公路,关东军会怎么样可想而知。
不仅仅是北部线,大兴安岭西麓,从额尔古纳、海拉尔、阿尔山地区防御线,也将破损。关东军的‘菱形’防御瞬间出了漏洞,陆北知道远东军不会进攻,但关东军不知道。
在关东军的设想中,这些边境防御线都是为了给远东军准备的,一旦遭到抗联打击,所产生的后果也能想象到,会对关东军产生多么大的危机感。
边境地区,靠近苏方。
关东军紧张,远东军也紧张,双方可没有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诺门罕事件将随时可能爆发。至于会不会引起连锁反应陆北不知道,老子国都快亡了,管那么多干什么。
全部都拉下水,局势越为混乱,对于抗联的生存发展越有利。
关东军不会允许抗联在卧榻之地酣睡,远东军暂时也不会放弃这把刀子,一把能把关东军捅出内伤的刀子。这是大的战略,而小的战术则会在一步一步中实现。
陆北粗大的手指头在地图上一指:“嫩江,伪满军第三军管区教导大队。日军打的一手好算盘,准备将咱们抗联赶进深山老林等死,日军主力大多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及平原县城地区。
在日军的设想中,加强平原地区统治力,这样我们抗联就只能被动消弱。目前嫩江以北、大兴安岭东麓地区最大的机动兵力就是伪满军第三军管区教导大队,这是日军一手训练出的新编部队。
龙北部队向大兴安岭地区突进,日军能够快速调遣的部队就只是伪满第三教导大队,日军第五独立守备队第二十五大队短时间是反应不过来的,所以我们要调集充足的兵力先行对伪满第三教导大队进行歼灭。”
“调兵?”李兆林眉头紧锁。 “是的。”
冯志刚擦了一把冷汗:“第三教导大队差不多三千人,真的要打只能就近调集第三、第六支队,这可是赌上咱们第三路军的大部分精锐力量。
如果战事不顺,那么抗联也就彻底完蛋了。”
这是一场大战,打掉伪满第三教导大队,远征部队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从鄂伦春旗直插额尔古纳。不仅如此,还能彻底连接大兴安岭东麓游击区,积蓄抗日力量。
抗联第三路军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支队,乃是抗联最后的精锐部队,皆由百战之士组成,绝大多数战士都是历经数年战斗的老兵精锐。
上级让陆北远征额尔古纳地区建立游击区,但现在的规模实在是超出他们的想象,拿整个抗联最后的希望去赌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谁也不敢打包票。
然而陆北知道,这是殊死一搏,现在关东军正在增兵,等关东军增兵完成之后,抗联无论如何都坚持不住。一个没有本钱、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抗联,剩下的就只有满腔热血了。
陆北说:“不要支援也可以,伪满第三教导大队我也能打。”
“不!”
冯志刚拍板道:“硬着头皮也得上,现在日军在朝阳山外围平原准备修建大量炮楼壕沟,准备将我们困死。与其最后做困兽之斗,还不如一开始就打,将伪满第三军管区彻底打到空有名头。”
这不是假话,在抗联来到松嫩地区之后,伪满第三军管区可谓是损失惨重,大量军需武器被抗联缴获,可以说伪满第三军管区是抗联的充电宝。每次有较大的行动之时,都得先打伪满军弄一批武器弹药,然后再与日军死磕。
趁着先有力气捶死伪满军,这也是一次试探,陆北想看看日军新编练的伪满军到底有什么不同。要是此役能够将伪满第三教导大队给歼灭,想必关东军也就会放弃对于伪满军的编练建设。
伪满军这盘狗肉到底能不能上正席,谁都不知道。
别的不说,关东军为了编练他们,武器装备方面是真舍得下本钱。一个标准的步兵团,一个骑兵团,还有一个炮兵队,四门七十五毫米山炮、两门一百零五毫米野炮,日军一个联队都没这好命。
步兵团三个满编步兵营,一个反坦克炮速射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机炮连。还有那个骑兵团,说是骑兵团,其实就是专门拉炮的,大半个团都是骡马。
其第三教导队总队长石兰斌估计是在哈尔滨会战时给日军留下阴影了,啥好东西都丢给他。
日本人就是这样,当初打的他们越狠的人,他们越是信任加重用。
在指挥桌旁,总指挥李兆林难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