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联岁月有个探长

第444章 烽堡

将两人从摇摇欲坠的窝棚里面请出来,些许是记忆中留下太多不堪的回忆,那妇人蹲在外面旁很是畏惧。

战士们给她取出牛肉罐头,她便抱着罐头用勺子一勺一勺吃起来,上面的油脂凝固,也一同被送进嘴中。那孩子好奇打量外面的天空,裹着毛毯趴在母亲身旁。

卫生员把磺胺粉兑水,涂抹在孩子头皮上抑制真菌感染,效果有限但已经是最好的办法。

吃了一个罐头,外加四五个杂粮饼和一盒昨天剩下的白米饭,妇人这才停止进食,意犹未尽的抓住孩子,掀起衣服堂而皇之给孩子喂奶。

“大姐,您是本地人吗?”

妇人不语,只是低头哄孩子。

这时,外出侦察巡逻的乌尔扎布回来,还给带回来一个人,是个老头儿,白吉台发现的,对方还想跑给用战马撞出去数米远。那人穿着一件伪满警察的棉大衣,里面却是老百姓的衣服。

给押送到陆北面前,那人忙不迭直磕头:“皇军,都是自己人,俺也是给皇军办事嘞,是自己人。”

“谁tmd跟你自己人,你干啥来这里?”

男人小心翼翼指向在一旁的妇人和孩子。

陆北和吕三思互视一眼,随后问道:“这位大姐是你什么人?”

“俺老乡,长官您别误会,俺都脖子埋黄土了没干那事,这孩子和丫头都是俺见着可怜,偷偷藏在这里的,平时给她娘俩送点吃的。”

老头儿见妇人和孩子被照顾的极好,而且虽然众人身穿日军的衣服,但说话都是中国话,也开始降低戒备。

“俺老家山东,打小就跟爹娘来这地方,这丫头一家当时跟俺家一趟的,算起来有二十几年交情在,她一家遭了难,俺也不好不管。

军爷,瞧恁不像是日本鬼子,咋穿这身衣裳嘞?”

“额。”陆北问道:“您咋一个人,家里人呢?”

“都死逑嘞,那还是张大帅在的时候,俺家就住在这里给遭了匪。恁娘嘞,那土匪还是三杠子他叔,领着几十号人外号‘赛梁山’,可别埋汰梁山好汉嘞。

俺一家几口都没了,就俺在火车站当个小工,夜里出去上工这才活下来。”

“这大姐是咋回事?”

老头儿叹息一声:“还能咋回事,遭土匪了呗。日本人要归大屯,让周围几户人家都迁走,没想到‘赛梁山’那码子人又现身,给俺那老哥哥一家都给弄了。

这丫头和俩妹子都给带走当压寨夫人,俺托镇长的关系花了一百多块才从‘赛梁山’手里把娘俩赎回来,也算给俺老哥哥留个香火啥的。”

老头儿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赛梁山’在本地活跃十几年,以前东北军打过,但对方销声敛迹一段时间,后来九一八事变之后,更加没有人去管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赛梁山’一众人在嫩江、讷河等地到处打家劫舍,但很规矩的不抢日本人,日本人也懒得管他。

他知道抗联,一听众人是抗联准备去打日本人,便主动积极的汇报火车站的情况,他在火车站干了半辈子的工人。打伊拉哈火车站到老莱镇火车站,这段二十多公里的铁路线,都是他在做看护。

老莱镇火车站的确如讷河地委情报上如出一辙,日军将军营修在靠近河边的地方,一面临水,还引水挖的沟渠,仓库也在军营中,是易守难攻。但伊拉哈火车站不同,经常有货车停靠,所以日军守备队的军营就在火车站边上,四周都有铁丝网。

“抗联的好汉,你们打的时候千万要从铁路上冲过去,不能走西边的空地。”

“为啥?”陆北问。

老头儿解释道:“日本人在西边那块空地上埋了地雷,这是俺听镇长说的,有次他明明从那地方走来就成,硬是兜了个圈子才绕过来。俺问他咋回事,他说那地方有地雷,踩着就死。”

“刚刚被马撞伤没?”

“没事,好着呢。”

一连问了好几遍,陆北又找卫生员给老汉瞧了瞧,只是有些淤青,没什么大碍。

详细了解伊拉哈火车站的情况,这让陆北对于攻打伊拉哈火车站更有信心,同时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活跃在当地的土匪武装。

日本人要打,土匪也得消灭。

吕三思找到陆北:“不能任由土匪这样继续祸害老百姓。”

“剿匪!”陆北说。

“剿!”

老汉兴喜若狂:“那敢情好,以前听过抗联的好汉专门给咱老百姓撑腰,这回可算遇见救星了。”

“匪要剿,不剿不行!”

往北进入嫩江县地界,那边是山地丘陵居多,‘赛梁山’匪众就活跃在其中,得知抗联不仅仅要打日本人,还要剿匪,老汉自告奋勇给众人带路。

他去过‘赛梁山’的匪窝,就在伊拉哈镇往西百十里地的尖山附近。

待入夜后,这里靠近伊拉哈镇,众人也没敢点燃篝火取暖,作战部署已经下达。陆北采取利用日军这身皮进入镇里,让镇里的伪满头目和日军守备队军官迎接,来一个擒贼先擒王。

“检查武器装备,都系上毛巾,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班组长都注意战斗员的位置,千万不要散乱。”

陆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叮嘱:“这次咱们是夜间作战,决不能散乱出击,要是被当成日本人打死,那就得不偿失。一定要听从指挥,坚决贯彻战场纪律,都明白吗?”

“明白!”

“明白!”

陆北指着老侯说:“你给我安生点,决不能出现不管不顾就冲上去的事情发生。”

“你这是看不起谁啊?”老侯虽然心里有气,但鉴于他前车之鉴太多,陆北不得不拎出他当典型。

一切都准备就绪,吕三思让老汉和妇人躲在这里别出去,又给了他一袋子大米和十几张伪满币作为感谢,记录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待之后派人联络,一起共同抗日。

穿戴好护具,陆北跨上战马,上百人的骑兵队伍浩浩荡荡朝着镇子而去。

从这座数百年前的烽堡离开,这座早已垮塌被岁月侵蚀的烽堡已经难以分辨出来,数百年前这里或许驻守着士兵,曾经的王朝已经覆灭,残破的土墙也不值得吊唁。

跨过封冻的老莱河,前方夜色中有着万家灯火。

马蹄声阵阵,在镇子外的岗哨关卡,士兵的步枪上刺刀落下细小的雪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