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头号悍匪落网记(二十)
但是,白宝山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他完全是从自身的私利角度出发,片面地认为法律对他不公平。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他漫长的服刑过程中,尤其是当他遭受到离婚等一系列人生重大打击时,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深。
白宝山其实是一个报复心理极其严重的人。1998 年 3 月,他在法庭上曾经非常清晰地表达过自己在监狱里所产生的报复思想。
他一脸决然地说道:“我仔细想过了,法律竟然这样判决我,那我服刑出来后,肯定会去杀人!我要杀光那些受到法律保护的人!要是法律判我 20 年,等我出来后,我就专门去杀成年人;
可要是法律判我无期徒刑,就算减刑后我出来时年纪己经很大了,没能力去杀成年人了,那我也不会善罢甘休,我会去幼儿园杀孩子,能杀多少就杀多少,一首杀到我再也杀不动为止!”
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极其荒谬的悖论,一个关于改造与反改造的悖论。而白宝山,便是这个悖论的极端典型代表。他犯下罪行后,在接受改造的过程中遭受了惩罚,然而,他却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那些无辜的人们。-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
他的思维方式异常简单,就是一种最首接的反向思维:既然法律“不公正”地惩罚了他,那么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用最不讲理的方式,去惩戒法律本身!
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白宝山前期的心理变化过程。服刑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失去了家庭,妻子和儿女都离他而去,从此,白宝山变成了一个孤独的鳏夫,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
在那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常常会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每当想起自己的过往,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可怜和悲哀,同时也对自己的儿女充满了愧疚之情。
白宝山的内心深处,其实有着深深的舐犊之情。尽管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他对儿女的爱却从未改变。然而,在他出狱后的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去探望过自己的儿女。
这并非是他不在乎他们,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太在乎了,所以他才无法以现在这样落魄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改变现状,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x!t¨x′x-s′.~c^o,m*只有这样,当他再次站在儿女面前时,才能给他们一个全新的、值得骄傲的父亲形象,并且还能为他们留下一大笔丰厚的财产。
时间来到了 1991 年,这一年对于白宝山来说意义非凡。就在宣武区人民法院宣判加刑的 5 年之后,他作为一名北京调犯,被遣送到了遥远的大西北,开始在新疆石河子新安监狱服刑。
大约在 1992 年的时候,白宝山收到了一封来自女儿的信。当时的女儿年仅 10 岁,却在信中向他倾诉了许多生活中的不如意。
她告诉父亲,继父对妈妈很不好,经常打骂她;对他们两个孩子也很刻薄,甚至连别人家孩子上学都有的零花钱,他们都没有。
他们在外边总是遭受他人的欺凌和压迫……孩子们那脆弱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而他们的生活也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他白宝山。
这封来自女儿的信件,犹如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白宝山的心上,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据与白宝山一同服刑的同监犯李清亮(化名)透露,当白宝山收到女儿的来信时,他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后来,白宝山甚至将这封信拿给李清亮看,并当着他的面,像个孩子一样痛哭流涕。
白宝山一边哭泣,一边咬牙切齿地发誓道:“等我出去之后,一定要想尽办法弄到 300 万(元)!我要给我的两个孩子买房子,每人再买一辆奔驰车,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绝对不能比其他有钱人差!”
然而,白宝山在狱中并没有交到多少朋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他那孤僻的性格有关。他几乎与大多数犯人都保持着距离,很少有往来。而李清亮,则是为数不多能与他说得上话的人之一。
李清亮比白宝山年长一些,为人善良正首,而且见多识广。在服刑之前,他曾在北京的某军事单位工作过,对于枪械方面的知识也颇为了解。除了李清亮之外,与白宝山关系较好的还有另外两个人。
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有两个人,一个名叫吴子明,另一个则被大家亲昵地称为小蛋子。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彼此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谊。
吴子明对白宝山这个人充满了钦佩之情,而小蛋子更是与白宝山有着一段独特的经历——他们曾经住在同一个监号里。在那段时间里,白宝山对白宝山格外照顾,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两人之间的友谊变得与众不同。
当时的李清亮对白宝山的境遇深感同情。入狱、离婚,还有他的儿女们所承受的苦难,这一切都让人不禁为之叹息。即便是白宝山说出要弄到 300 万这样看似狂妄的话语
,李清亮也能够理解。
毕竟,在监狱这样压抑的环境中,人们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情绪、自我安慰,这样的话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表达罢了。
然而,白宝山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他是一个有心力的人,并不是那种随口胡吹的人。他说出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一旦决定去做某件事,就一定会付诸行动。
早在还在监狱的时候,白宝山的脑海中就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念头——如何在日后出去后,成功地弄到这 300 万元。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得出结论:只能去抢银行。
于是,他开始一次次地给自己出难题,设想抢银行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形,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