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青城牧人乃孟

第133章 决战香积寺

再说杜甫,历经艰辛跋涉,终于来到了灵武。他先是找到了史天赐,又在天赐的引荐之下见到了这肃宗李亨。

之日李亨正与众卿商讨军机之时,宦官启奏称有自称右卫率参军杜甫之人求见圣上,并奉上《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

杜甫官职虽低,诗文风采却在坊间盛传,肃宗也略有耳闻。听说其从长安逃出,千里投奔,正是用人之际,便速速召见。

肃宗来至帐外,却见一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正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找到了皇上。肃宗感念杜甫的忠心,又因他诗文斐然,封为左拾遗,归宰相房琯辖属。

从各处赶来投奔肃宗的可不止杜甫一人,杜甫入账之后,听闻自己在天宝六载曾同科面试的元结已被封了监察御史,领皇命往山南招兵。

原来这元结在郧西县得了苏源明的举荐信,正欲回长安寻大儒萧颖士,却赶上安禄山起兵,不得已带着全家避难猗玗洞。在安顿好全家之后,又得知肃宗称帝,遂星夜奔赴灵武,并像杜甫一样,向新皇帝奉上了《时议三篇》,“自太古以来,致理兴化,未有言之不行,而能至矣。若天子能追行已言之令,必行将来之法,且免天下无端杂徭,且除天下随时弊法,且去天下拘忌烦令,必任天下贤异君子,屏斥天下奸邪小人,然后推仁信威令,与之不惑,此帝王常道,何为不及?”肃宗大悦,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

除了杜甫、元结这样的幕僚,宗亲李岘,知侧近兵马粮料;关内节度使王思礼,骠骑大将军李嗣业等纷纷奉诏前来,肃宗更是在军事和物资上等到了支援。

肃宗振臂一呼,应者各得封赏,也树立了皇帝招贤纳士得声望,文公武将云集者日众。

史天赐已掌管『君子卫』,在得了韦雪的口信之后,让老三老四挑选了武功尚可的二十个锦衣人按韦雪的安排,赶赴洛阳会合。自己心里虽然焦急惦记蒋灵儿和新生儿,但是收复长安之战在即,自己也不敢擅自离开。唯有希望长安早日光复,快些接灵儿母子回京。

安禄山暴毙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灵武,肃宗李亨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命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会合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整顿军力,准备收复长安。

这郭子仪与李泌,一武一文,可谓大唐的救星。安史之乱初始时,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率朔方军东讨伐安禄山。郭子仪初战便收复静边、云中、马邑,开通东陉关。次年又与李光弼合兵大破史思明部,平定藁城、赵郡,回兵常山。宰相房琯陈涛斜战败之后,郭子仪又联合回纥首领葛逻支平定河曲,这才稳住了唐军的阵脚。

肃宗曾向李泌询剿灭叛军之计,李泌言:“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据此,他拟定战略,让朔方大将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

李泌又上书肃宗,让郭子仪率大军直捣范阳,清剿安禄山的老巢,断了叛军的退路,一举安定天下。但肃宗认为收复两京意义更加重大,自己也能名正言顺的回鸾登基,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虽力争,“若给叛军休养士卒,整军经武的机会,必复再度南来。”然而肃宗不听,依然命郭子仪强攻长安。李泌无奈,只得在史天赐的保护下随郭子仪出征。

谁知道,唐军尚未开始收复长安之战,叛军大将安守忠却给郭子仪来个围魏救赵,兵围武功,进逼肃宗所在地凤翔。这安守忠是安禄山的养子,也是大燕最重要的将领,叛乱以来,一路攻陷洛阳、长安,并镇守长安。

郭子仪得报,在李泌的建议下,并未直接回援凤翔,而是给安守忠来了个以彼人之道还治彼人之身:攻击敌方战略要地,潼关,试图逼安守忠退兵。潼关天险果然被攻克,但没想到安仁执火速派兵增员,潼关又被夺回去了。

此时若再不救援凤翔,肃宗危在旦夕,郭子仪无奈,只得率军火速西进增援凤翔。郭子仪这一撤兵,给安守忠抓住了空子,命其手下大将李归仁率精骑五千在郭子仪撤退途中设伏,进行阻击。郭子仪和李泌也在撤军的路上做了相应的安排,于是双方你追我赶,你来我往,形成焦灼,并最终对峙于长安西郊的清渠。

一连对峙了七天后,安守忠的部队慢慢向后退却。敌人顶住不了,郭子仪决定乘胜追击。撤退中的安守忠派出了九千骑兵,摆了个一字长蛇阵掩护部队后撤。郭子仪见状冷笑一声:“这个阵势我还没见过,来人,集中兵力从长蛇阵的中间杀进去。”

郭子仪认为自己抓住了长蛇阵的要害:阵线拉的长,纵深相应的就浅,只要撕开一个口子,很容易就能将这条长蛇拦腰斩断。李泌大呼不可,认为这是圈套。可是郭子仪听不见去,不愿错过一举击破敌人的机会,命中军全力突破。

果然,长蛇阵的弱点很明显,优势也很突出。就在郭子仪猛攻长蛇中央时,一字长蛇阵突然变成了十面埋伏阵。长蛇的一头一尾化作左右两翼向唐军卷击而来,将唐军包了饺子。唐军大败,丢盔卸甲,损失惨重,郭子仪不得不收拾溃卒,退保武功。

消息传来,肃宗震惊不已,但收复长安的急迫心情并没有因为清渠之战的失利而有所放缓。仅仅两个月之后,肃宗命郭子仪重整大军,统朔方军、西域兵、回纥兵共二十万,再次向长安进发。肃宗勉励郭子仪说“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跪拜肃宗答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十一月十三日,大军由扶风出发,行至长安西郊香积寺摆开阵势,一场历史转折点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以东。唐军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吸取在清渠被叛军步骑夹击失败的教训,加大纵深部署,加强翼侧掩护,展开了对长安的总攻。

这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是净土宗的祖庭。高宗李治曾多次道香积寺礼佛,并赐予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故而香火极盛。香积寺坐北朝南,地势高亢,南临滈河,西傍潏水,北接樊川,距长安仅四十里,占据了香积寺便可俯视长安,可以说是攻守长安最重要的高地。

晨雾裹着血腥气在渭水南岸淤积,十万具铁甲反射着秋阳,将长安城西三十里的塬地照成一片银海。郭子仪勒马立于六花阵中央,望见叛军大纛下安守忠的玄甲骑兵正卷起烟尘——那是燕军最精锐的“曳落河”,马槊上还挑着潼关陷落时剥下的唐军皮甲。

辰时,震天鼓声中,仆固怀恩率朔方左军率先楔入敌阵。叛军也早已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天乾真等人领十万人的兵力列阵于唐军之北。燕军步卒以狼牙拍筑起鹿砦,箭矢混着铁蒺藜泼洒而出,冲在最前的唐军重骑突然连人带马陷进伪装的陷马坑,坑底倒插的竹签穿透战马肚腹时,后方骑兵不及收缰,叠成三丈高的血肉堤坝。仆固怀恩左肩中箭,反手折断箭杆,血淋淋的箭头直指燕军弩阵:“跳荡队!破栅!”

三百死士身披双重重甲跃入壕沟,狼牙拍砸下时竟以肩背为梯。后续唐军踩着同袍脊梁翻过木栅,短柄斧劈开弩手喉管,血雾在秋阳里腾起绛色虹霓。西翼燕军开始松动,安守忠令旗挥动,三千奚族弓骑如黑云压来,鸣镝声里唐军步卒眼窝纷纷绽开白羽。

叛将李归仁趁机出阵挑战,唐前军迎击,击退李归仁部,逼至叛军阵前。叛军全力反击,唐前军稍退,叛军乘势逼进,唐军抵挡不住,自相惊乱,叛军乘机争抢唐军辎重。

史天赐握紧了缰绳,马却在后退,史天赐想勒住它,却发现自己也在发抖。一道命令传来,即便你在发抖,也必须硬着头皮冲锋陷阵。

两军混战在一处,所有人在此刻都变成了屠夫,变成了恶魔,犹如修罗地狱。身边的人被刺穿,被劈碎,成片成片的倒下,仿佛被风吹过的麦田,而这风中充满了血腥味。

天突然就黑了,史天赐不知道是乌云,还是狼烟,还是因为自己的眼睛被鲜血覆盖。史天赐的战马已经被砍翻在地,他只有右手挥动着雪花神剑,左手血池神掌奋力杀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杀的是敌还是友,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骠骑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嗣业向郭子仪禀报说:“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说罢,脱去战袍,坦胸露怀,手持陌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叛军当其刀者,人马俱碎,连杀数十人之后,唐军方稳住了阵脚。

李嗣业的陌刀阵伴随着主将的怒吼,当燕军重骑冲破唐军前阵时,两千陌刀手忽如铁壁拔地而起。五尺长刃劈砍轨迹精确如尺规作图,人马俱碎的血瀑中,李嗣业裸身立于阵前,横刀上串着三颗胡人首级:“刀锋向前三寸即死,退后半步亦亡!”

陌刀丛林与曳落河铁骑相撞的刹那,金属断裂声压过了惨叫。一匹幽州战马被斜削去前半身,骑手胸腔插着陌刀残片继续冲锋七步方倒。血浸透的黄土渐渐板结成赤色陶片,断指与碎甲在千万双军靴下碾成齑粉。燕军前锋尸体竟在阵前垒成丈余高墙,后续骑兵不得不绕行尸堆,攻势为之一滞。

李嗣业身高力大,骁勇强健,善陌刀,有万夫莫敌之勇。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救其裨将,被叛军射中眉骨。垂下的眼皮遮住了眼睛,他拔出箭,扯下眼皮,血流满面,仍忍痛力战。唐军见主将们如此勇猛,阵形又恢复严整。李嗣业再率领前军两千步兵各持陌刀、长斧,排成横队,如移动的城墙向前推进,将帅身先士卒,唐军所向披靡。

正午烈日炙烤着濒死的战场,见无法突破李嗣业的陌刀阵,燕军突然变阵。五百“铁塔兵”推着包铁楯车缓缓压来,车顶泼下滚沸的粪汁,唐军哀嚎着抓烂自己溃烂的面皮。安守忠亲率具装骑兵从侧翼突袭,马槊挑飞唐军掌旗官,朔方军大纛摇摇欲坠。

同时敌将李归仁本埋伏精兵五千于阵地以东,此刻从后面袭击唐军,一时间唐军被左右夹击,形势岌岌可危。

郭子仪中军战鼓骤变节奏,埋伏在香积寺废墟后的回纥骑兵如赤色狂潮涌出。叶护王子金狼纛下,四千轻骑以三棱铁箭贯穿燕军铁甲,马刀专削马蹄。一匹回纥战马被长槊贯穿腹部,骑手跃上燕军将领马背,齿间匕首割开对方喉管时,血柱喷溅七尺。

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也率领部众与回纥精兵汇合一处,迎击叛军伏兵。

我们前文书已经说过,这仆固怀恩骁勇善战,军令如山。在与同罗之战中为了激励士卒,斩了自己的儿子。史天赐因为同罗之战立了功,此时就在仆固怀恩帐下效力,他带领着一只先锋军配合回纥精锐作战。

回纥精骑的声威早就让叛军闻风丧胆,比安禄山的渔阳突骑更让人生畏。回纥人从小骑马射箭,在飞奔的战马上,百发百中,被称为“引弓之民”。回纥骑兵的箭射出来,快如疾风,箭头带着鸣镝,叛军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此时李嗣业率唐军绕道至叛军阵后,与回纥军前后夹击,从午时战至酉时,燕军阵角终于崩裂。

溃兵涌向漕渠争渡,溺毙者堵塞河道,残存曳落河骑兵竟挥刀砍杀同袍开路。暮色降临时,渭水漂满断肢,香积寺残碑上嵌着十七支箭簇,郭子仪割下衣摆蘸血书写战报:“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者倍之...”

战场像一个磨盘,十三万人被一寸寸碾碎。史天赐死里逃生,站在原地发呆,脚下踩的不是土地,而是血肉。

此战唐回联军以十五万对十万,开创冷兵器时代罕见的大规模斩首战。陌刀阵与回纥骑射的战术配合,成为中古战争史绝响。战后叛军再无力西进,溃败而退,回守长安城内,长安光复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