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要求换宝的石碑
屏幕黑了下来,并没有展现任何石碑的镜头或者图片,反而是开始了一个无声的短片,黑白胶片画质的镜头中,象征中国古代文明的长城、都江堰、三星堆、商周青铜器、甲骨文的画面,与表现希腊史诗、罗马帝国文化的油画、雕塑、斗兽场、万圣殿、雅典卫城等的画面交错出现,偶尔还穿插着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影视资料。随后,屏幕又是为之一暗,一行隶书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滚动着,后面跟着一行行的文字。同时,低沉、沧桑的画外音响起: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季秋既望
滇南商客王月生,滇之弥勒人也。忧时艰,怀远虑,谨勒石以告后世:
昔年负笈欧罗巴,乙未年,途过埃及明亚省巴纳萨村,见土人不知珍异,以古希腊罗马莎草文牍为粪壤,心甚惜之,乃倾囊购求,得数百箱。翌年(光绪廿二年,丙申)抵意大利那波里,复于古赫库兰尼姆城墟,购得火山湮埋之碳化书卷无数。此皆泰西上古遗文,湮灭千年之典籍,足可考彼邦之源流,补史乘之阙佚。
光绪廿六年夏,余挟此重宝归国。然值京津喋血,八国构衅,神州板荡,海疆不宁。烽火所及,玉石俱焚。余辗转至濠镜澳,虑此异域奇珍,或毁于兵燹,或夺于强梁,中土既无护持之力,则万不可轻示于人。遂择外岛幽邃洞窟,深埋秘藏,期以永固。
今瘗宝于此,非为私藏,实乃权宜。切望后世子孙,俟夫中华重光,国运复振,海内升平,文教昌明之日,启此秘藏。华夏瑰宝,流散异域者何止万千?今余以「他山之珍」暂存,待天朗气清之日,华夏重光,当持此卷与列强交涉:「以彼所夺,易我所失;以文明等价,换山河完整。」
期我王氏后人,持此西土瑰宝,易归中夏故珍。尤当追索近世以来,为外洋豪强巧取掠夺之吾国宝器典籍。使流散者得返故土,蒙尘者重耀光华。雪旧耻,续文脉,慰先灵,斯诚千秋之业也!
然必待国势足以庇佑文物,方可行此置换之举。若国力未逮,轻举妄动,恐明珠再投暗,宝鼎复沉渊。慎之!重之!
文明无界,护持有责。天地悠悠,此心可鉴。后世仁人志士,其勉乎哉!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菊月 吉日 滇南 王月生 谨志”
碑文内容披露后,尽管封墙后面叠满的箱子尚未进行提取和搬动,但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文化、历史和舆论的超级风暴。
国内主流媒体的《rm日报》、ys新闻,分别以「世纪遗珍重见天日」、「一位滇商的文化家国情怀」为标题,迅速掀起报道热潮。媒体普遍将石碑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关联——从圆明园被焚、《永乐大典》散佚,到王月生「以彼之矛还施彼身」的智慧。「这不是简单的文物收藏,而是一个近代中国商人用文明的方式,为民族尊严写下的‘战书’。」(《gm日报》评论)报道中特别强调「以文易文」的理念:「当列强用炮舰抢夺我们的文物时,王月生用同样的‘文明载体’,为后世埋下了‘平等对话’的种子。」
其他国内主流媒体也纷纷以“跨越百年的爱国遗愿!”、“晚清商人超前布局,以‘西宝’换‘中珍’!”、“尘封125年的民族智慧与赤子情怀!”等报道角度,再次浓墨重彩地讲述王月生的故事,突出其远见卓识、爱国情怀和在国难之际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担当。将其塑造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商人、文化保护先驱。强调“持此西土瑰宝,易归中夏故珍”的核心诉求,与当前中国国力强盛、积极追索流失文物的现实形成呼应,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一些媒体还详细报道奥克西林库斯莎草纸和赫库兰尼姆碳化书卷的惊天价值,表示可以填补古希腊罗马历史空白、可能包含失传典籍等,强调这是“改写西方古典学”的发现。同时点明其发现过程(埃及肥料堆、意大利弃物)的戏剧性。
两个不同时期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可能在澳门被保存这一消息引发学术圈震动。《中国文物报》发表专题:「这批文献填补了地中海文明与东亚文明早期交流的空白——王月生的‘偶然收集’,实则是19世纪末全球文明流动的缩影。」国内高校历史系教授接受采访时感慨:「过去我们总说‘西方中心论’,但这批文物证明,古代地中海与东方的文明互动,远比文献记载更频繁。」
媒体发起「我为护宝献一策」话题,网友热议「如何用这批文物推动国际文物保护合作」。《南方周末》评论:「王月生的‘等待’,等的是一个能平等对话的时代。今天,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将这份‘文明的邀约’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合作——比如联合国际机构修复莎草纸、举办跨国特展,让‘以文易文’从愿景走向现实。」
在当天下午临时召开的港澳办记者会上,发言人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组织顶尖专家组(考古、历史、文献保护、外交)赶赴澳门,启动最严密的保护和鉴定程序。宣布将严格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审慎研究如何实现王月生的遗愿,强调“文明互鉴”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如 BBC, nyt, Le monde, der spiegel)纷纷以“改写历史的发现!”、“中国意外获得西方‘文化圣杯’!”、“晚清商人的‘文物置换’计划引发伦理争论!”等角度,首要聚焦于奥克西林库斯文献和赫库兰尼姆书卷本身的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用“世纪发现”、“古典学研究圣杯”、“历史拼图缺失的关键板块”等词汇。邀请顶尖古典学家、考古学家发表激动或震惊的评论。同时,再次对王月生的传奇故事(滇商、埃及、意大利、澳门藏宝、庚子国难)充满兴趣,详细描绘其经历,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冒险精神和历史偶然性的传奇人物。
国际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费加罗报》则以「中国商人的世纪远见」、「跨文明保护的典范」为切入点,跳出「文物掠夺」的叙事框架,聚焦其「文明对话」的普世价值。
英国《卫报》发表长文《一张莎草纸,连接三大文明》:「这些被遗忘在地中海角落的文献,因一位中国商人的慧眼得以保存。它们不仅是希腊罗马的遗产,更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古埃及的方尖碑时,是否想过,它们的故事曾被一位滇商小心收进铜匣?」。意大利《共和报》则关注赫库兰尼姆书卷的「双重身份」:「这些被火山掩埋的罗马贵族日记,如今成为中国与意大利‘文明互鉴’的信物——历史的巧合,往往藏着最深刻的启示。」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王月生的‘以文易文’,为‘文物回归’提供了新思路——与其陷入‘谁先占有’的法律争议,不如用‘文明等价交换’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或许比‘道德谴责’更能推动实质性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转载石碑内容,并配文:「这是一个私人行动,却指向人类共同的未来——当文明因战争与贪婪受损时,总有人愿意用守护代替掠夺,用对话代替对抗。」
法国《世界报》以《一个商人的文明宣言》为题,特写王月生的生平:「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他没有选择逃亡,而是蹲在澳门的洞窟里,用朱砂在石碑上写下‘文明无界’。这种‘微小的坚持’,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德国《明镜周刊》则发起「寻找王月生后人」的全球征集,称其为「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守护者」。
社交媒体上,#澳门洞窟遗珍# #王月生的世纪之约# 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亿,网友的反应呈现「情感共鸣」与「理性讨论」交织的特点。
中国网友:
「祖先的智慧,我们的底气」
「看到石碑上的‘慎之’,突然鼻子酸了——125年前的人,就已经在为今天的我们铺路。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微博用户@青灯读史)
「以前总觉得‘落后就要挨打’,但王月生让我明白:挨打时能护住文明的火种,才是真正的强大。」(B站up主@文物的故事)
「建议建个专题博物馆,把这批文物和石碑一起展出。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不仅有被掠夺的历史,更有守护文明的精神。」(知乎答主@考古爱好者)
外国网友:
「超越国界的文明共鸣」
「难以置信!一个19世纪的中国商人,竟有这样的格局。这让我想起爷爷收藏的中国瓷器——原来,文明的守护,不分种族。」(twitter用户@marco,意大利罗马)
「莎草纸上的希腊文字,赫库兰尼姆的罗马律法,加上中国商人的石碑……这是人类文明的‘三重奏’。感谢王先生,让我们有机会听到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reddit用户@historyBuff,美国纽约)
「‘以彼所夺,易我所失’——这种‘等价交换’的智慧,比战争更有效。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文明契约’。」(facebook用户@peaceLover,德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