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广州宝芝林与心中偶像黄飞鸿

安步当车,一路走到西关。在相对宽敞的仁安街上,宝芝林建筑群异常显眼,占据了优越的路段。它不再是小门小户,而是由两座相连但风格统一、体量可观的两层、局部三层的建筑组成,中间有小巷分隔,但整体视觉上是一个气势不凡的复合体。外墙是上乘的青砖砌筑,部分墙面刷了淡雅的灰浆,显得干净利落。

屋顶是传统的镬耳山墙(象征防火),覆盖着厚重的灰瓦。窗户大量使用满洲窗,彩色玻璃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光影。底层临街面是骑楼式设计,这是当时广州(尤其是商业区)最流行的做法,为行人遮阳避雨。骑楼的立柱是石质,带有简洁的线脚。

在医馆和药局各自的大门上方,分别是拱券形和三角形山花状的门楣装饰,各自带有一些简单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线条。巨大的黑漆金字招牌“宝芝林医馆”和“宝芝林药局”采用了王月生从后世带来的字体,镶嵌在精致的西式边框内,并配有夜间照明的煤气灯。王月生力主用后世现代字体,就是气不过后世当年居然被某公司称侵犯了他们字体的版权,向自己这个个人用户发了律师函。

二楼的窗户比传统更大,部分采用西式的方框和拱券窗,装有玻璃窗扇,而非传统的木棂纸窗。在医馆和药局的重要房间,如诊室、贵宾室外,有小巧的铸铁栏杆阳台,便于通风采光,也增添了洋派气息。骑楼立柱的柱头、门框、窗框等细节处,运用了水泥预制件或石雕,模仿西式爱奥尼克的简化版的柱式和几何图案。地面铺设了进口的花阶砖马赛克和光亮的水磨石,与传统麻石地面区分开。当然,此地的进口,很多都是来自后世。

王月生信步走向宝芝林医馆。骑楼下是宽敞的入口。大门是后世趸来的玻璃木格门,方便展示内部。门侧有搪瓷的科室指示牌,如“跌打正骨”、“内科方脉”。门口立着黄飞鸿亲题的楹联。

当然,王月生知道医馆内里和隔壁药局的情况,因为都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医馆穿过大门是高大宽敞的候诊厅/正堂。地面是光洁的水磨石。最深处是黄飞鸿的主诊区,传统的中式陈设,有红木桌椅、脉枕、针灸铜人、医书典籍。墙上挂着经络图、名家字画、“医者仁心” 牌匾,以及彰显武术渊源的刀枪剑戟。

候诊区有西式的靠背长椅。诊疗室内可见新式的听诊器、血压计陈列在古色古香的桌案上。照明除了传统的灯笼,还增加了明亮的煤油挂灯。消毒药水如石炭酸的气味隐约可闻,与传统中药香并存。墙壁刷了浅色的石灰,显得更明亮卫生。后区设有独立的处置室,用于手法复位、敷药包扎。煎药房药香浓郁。还有弟子习武练功、兼跌打治疗的宽敞后院,地面是夯实的泥土。

而旁边的宝芝林药局与医馆相邻但独立开门。门面更显“商业”气息,在1900年已是相当先进的巨大的橱窗展示着珍贵药材,如装在精美的玻璃罐中的人参、鹿茸、燕窝等,以及包装好的成药,如“宝芝林跌打酒”、“通脉散”。招牌同样巨大醒目。

踏入药局,映入眼帘的是顶天立地的巨大中药柜(百子柜),由深色酸枝硬木打造,无数小抽屉上贴着工整的药名标签。空气中弥漫着极其浓郁、复杂而醇厚的中药香——当归的沉郁、甘草的甜香、陈皮的辛烈、薄荷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柜台宽敞,是西式的玻璃柜台,展示着小包装的精品药材和成药。称药仍用精巧的铜秤,但包装纸更洁净规范。训练有素的伙计穿着整洁的短褂,在柜台后快速准确地抓药、打包。除了地道中药材和传统丸散膏丹,柜台显着位置陈列着采用西法制作的“新式”中药,如药水、药片,以及少量当时流行的西洋成药,如奎宁、阿司匹林、万金油等,并用中文标注功效,体现“兼收并蓄”的理念。墙上有大幅的药材图谱,融合了西式绘图技法。

后场设有巨大的干燥通风的药材库房、切制/炮制工坊传来切刀声和烘烤药材的味道、成药制作间引入了一些小型机械,如粉碎机、制丸板。

王月生不用看就知道这些,因为这几年他一直按时通过约柜仓库向此处提供后世的药物,并通过这个总店分发下去。他此时看到的,是已闻风赶到,正匆忙走出医馆大门的那位后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黄飞鸿。

53岁的黄飞鸿已步入中年后期,但绝非老态龙钟。长期习武和行医,使他拥有远超常人的精气神。他的脸庞方正宽阔,典型的岭南人特征。皮肤因常年日晒和行医奔波而呈健康的古铜色,略显粗糙,但并非饱经风霜的沧桑,而是充满力量的质感。颧骨略高,下颌线条清晰有力。额头、眼角有清晰但不算深刻的皱纹,是岁月和思虑的痕迹。眉宇间有一两道深刻的“川字纹”,是常年凝神诊病和思虑武学所致,这反而增添了一份威严和专注感。

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能穿透人心,这是顶尖武术家洞察力和多年阅人无数的体现。但在面对病患和弟子时,这锐利会瞬间转化为温和、宽厚与悲悯。眼神中蕴含着智慧、沉稳和一种洞悉世事的通透。头发乌黑浓密,略掺少量银丝,梳理得一丝不苟,在脑后结成粗大而整洁的发辫,这是时代无法避免的符号。精心修剪的短髯显得威严且整洁,而非野性的虬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师傅刚才应该是正在坐堂行医,所以出来时,上身穿着质地上乘的深灰色细棉长衫,剪裁合体,既不松垮也不紧绷,便于活动。领口、袖口镶有同色和深色暗纹的滚边,低调中显精致。长衫外罩一件同样质料精良的对襟短褂,颜色比长衫略深。马褂的琵琶扣制作精巧。下装穿着与长衫同色的宽松长裤。足蹬厚底、面料考究的千层底布鞋,穿着洁净的白布袜。

此时的黄飞鸿,早已不是早年那个「只识打拳」的江湖客。他的案头放着《人体解剖学图谱》,香云纱衫角沾着药局的雄黄粉;他能跟洋商用英语谈药材进口,也能蹲在骑楼下教小乞丐认「川贝」和「浙贝」的区别。他的衣襟上沾着旧时光的药香,袖管里藏着新世界的风;他的拳脚能护人周全,他的医术能医人身心。他是「宝芝林」的招牌,更是那个时代里,最会「守」与「变」的广州人。

王月生一时感慨居养气移养体,那个当年叱咤风云的江湖好汉几年间的事业磨炼已将其增添了一副成功人士的表象,却已被黄飞鸿一把紧紧地抱住,拍着后背道,“你小子,上次路过香港也不说来看我。这次要是你还不来,我可要杀到云南去找你了”。

王月生也紧紧地箍了一下对方,诚挚地说,“黄叔可不能擅离职守。我这一房的身家可全仰仗您老帮忙看护了”。

黄飞鸿生于广东佛山南海县,父黄麒英为洪拳名家,“广东十虎”之一,家传武艺与跌打医术。其自幼习武,得父真传,后拜铁桥三高徒林福成深造,习得铁线拳、飞砣绝技,未满20岁已名震佛山。青年时期赴广州谋生,先后任职 “三栏行”(果、菜、鱼栏)武术教练,为商旅押镖护运。

1870年代受刘永福聘为军中技击总教习,1895年随军赴台抗日,获授“将军令”衔。军中经历提升其威望,也深化了对创伤治疗的需求认知。返粤后任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及民间团练教头,培养大批弟子,如梁宽、林世荣、陈殿标等。

这些还都是后世历史上未被穿越者扰动的黄飞鸿的生平,在王月生此时所处的前世也大致如此。但变化较大的是他创立的宝芝林医馆。,

1860年代,黄麒英病逝,19岁的黄飞鸿携母迁居广州,接掌父亲留下的「宝芝林」医馆,原址在广州第七甫水脚,后迁至仁安街。此时的广州正值「开埠」前后,洋商涌入、帮派混杂。黄飞鸿以「武医双绝」的身份,逐渐成为岭南社会的「民间柱石」。1870年代,广州「三合会」因生计问题聚众闹事,黄飞鸿受官府委托,以「不杀降者」为原则,用武术招安数百帮众,化解了一场流血冲突。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他组织「宝芝林义勇队」,协助清军运送药材、救治伤兵,获赠「医武兼优」木匾。

1888年,王月生开始扰动。他在四川的道观养好身体后,并未在云南老家跟王氏族人做过多牵扯,在祖宅跟父老乡亲打了个转后,直接到了广州,继承这副身躯的生物学父亲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药铺。在几个祖母派来的忠心的世仆的帮衬下,很快利用来自后世的药物,伪装成云南祖传的中药秘方,尤其是那些急救、止血、消炎、平喘、退热之类的西药最擅长的领域。

为了营销,他甚至剽窃了后世的经典文创口号,打造了自家的“九彩云南”的企业标识,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外加黑白二色,做成自己的系列药物。当然,他非常识趣地将“云南白药”这一品牌空缺出来,留给按照历史发展将于1902年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创制的止血、消炎、镇痛功效的“百宝丹”。到时候能合作就高价收编,曲大夫若真的不肯,索性将这个药名送还给他,结个善缘。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请大家收藏:()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