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拔节护苗与联防精进
晨雾带着拔节期禾苗的青涩气息,漫过蓟州春苗田的 “拔节管护核心区”。王阿福蹲在样田旁,用 “茎粗卡尺”(牛角制成,刻有毫米刻度)量着一株粟苗的茎秆 —— 粗四分、高六寸,叶片舒展如剑,正处 “拔节旺期”。按北宋《农桑辑要?拔节篇》记载,此阶段需 “精准追肥、控旺防倒、保湿保墒”,若水肥失衡,易出现 “徒长倒伏” 或 “弱苗僵苗”,直接影响灌浆期产量。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 “定量肥勺”“防倒支架”“保墒耙” 在田边列队,农技师林小满正核对《拔节期管护手册》。
“陈叔带十人‘分级追肥’,按‘苗高五寸以上施氮钾肥、五寸以下施草木灰肥’的标准,每株苗用定量勺撒肥三钱,” 王阿福递过不同颜色的肥袋,“红袋是氮钾肥,促茎秆粗壮;绿袋是草木灰肥,促根系发达,千万别混了。” 陈老栓点头,晨雾中,他的手指翻飞,肥勺精准落在苗株根部三寸处:“去年这块地追肥大了,苗秆长得细,风一吹就倒,今年这定量勺真是救星。”
契丹农户耶律娜的组负责 “防倒支架架设”,他们用 “竹制三角架”(三尺长竹条制成,顶部绑有软布套)环绕在苗株周围:“茎秆粗不足三分的弱苗,要在三角架内侧绑‘扶苗绳’,轻轻拉住茎秆,别勒太紧,” 她蹲下身调整绳结,“林技师说这叫‘顺势扶苗’,既能防倒,又不影响生长。” 归降的耶律石则带着辅兵用 “保墒耙” 轻耙地表,耙齿间距三寸,深度半寸:“这耙能打碎表土板结,保住土壤潮气,拔节期缺水会影响穗数,”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耙过的地面泛起细碎的土浪,晨雾中像是撒了一层银粉。
林小满在样田做 “控旺试验”,对徒长苗喷施 “艾草浸液”(艾草煮水过滤,稀释十倍):“这浸液能抑制顶端生长,让养分往茎秆和根系走,试验成功后全田推广,” 他对王阿福说,“今日测的百株苗,壮苗率 96%,比拔节前提高 4 个百分点,管护效果很明显。”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管护后的田垄上。三角架如绿色哨兵环绕苗株,追肥后的土壤泛着湿润的光泽,保墒耙划过的痕迹整齐如织,整方田地像是被精心呵护的绿毯,每株苗都在拔节声中积蓄力量。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 “业态拓展区” 人声鼎沸。王晏之带着互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 “农具租赁区”“种子交换会”“技艺传习坊”—— 按 “互市技术赋能规范”,将互市从 “商品交易” 升级为 “技术共享、资源互通” 的平台,助力部落发展农耕、汉人学习畜牧,实现 “汉契互补”。
“这改良点播器一天租金两文钱,播种三亩地绰绰有余,比买新的划算!” 萧哈里部落的牧民耶律巴图正租用点播器,他打算先试种两亩粟米,成功后再购置。租赁区的管理员周平递过 “租赁凭证”:“凭证上写了归还时间和损坏赔偿标准,汉契双语,放心用,有问题找旁边的农技员。” 种子交换会更热闹,汉人农户带来 “抗倒伏粟种”“早熟麦种”,契丹牧民带来 “耐旱牧草种”“高产豌豆种”,双方用 “以种换种” 的方式互通有无,陈老栓用一斗粟种换了半斗牧草种:“家里养了两头牛,种点牧草冬天喂,比喂麦秆强。”
最受欢迎的是 “技艺传习坊”,汉人铁匠正在教契丹牧民打造 “小锄钩”,契丹牧民则教汉人妇女 “羊毛搓绳”。“这锄钩的弧度要对准杂草根系,火候要控制在‘橘红色’时锻打,” 铁匠边演示边讲解,牧民们握着铁锤,虽然动作生疏,却学得认真。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下月传习坊要增设‘兽医课’和‘农艺课’,请张兽医和林技师来讲课,让技术真正留在部落。” 午间的互市点,交易声、讲课声、欢笑声交织,汉契百姓不仅交换商品,更交换着生存的智慧,互市的烟火气里,藏着融合共生的密码。
黄昏的风带着微凉,居庸关西侧的 “多兵种协同演训场” 尘土飞扬。李二郎与萧哈里、耶律哈里、周巴图三位部落首领,正指挥 “联盟联防精锐队”(大宋联防队 150 人 + 部落骑兵 100 人 + 辅兵 50 人)进行 “辽军佯攻互市点” 模拟演练 —— 按北宋 “多兵种协同战术”,重点演练 “情报预警 - 骑兵包抄 - 弩手压制 - 步卒防御 - 辅兵支援” 全链条配合,这是联盟成立以来最贴近实战的一次演训。
“预警!辽军两百人分两路来袭,东路攻互市点正门,西路绕后袭扰!” 联合斥候用 “信号旗” 传递情报。李二郎立刻下令:“萧哈里带 50 骑兵抄西路,截断辽军后路;耶律哈里带 50 骑兵在东路佯攻,吸引辽军注意力;周巴图带辅兵加固互市点防御工事,设置拒马桩;我带 150 联防队,东路正面列阵,神臂弓手在前,盾刀手在后!”
黄昏的余晖中,各兵种动作如行云流水。萧哈里的骑兵队策马西奔,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耶律哈里的骑兵队在东路放箭佯攻,“辽军” 果然分兵应对;周巴图的辅兵在互市点正门竖起拒马桩,用麻绳连接成防御网;李二郎的联防队列成 “锋矢阵”,神臂弓手齐射,箭矢如雨点般落在 “辽军” 阵前,“辽军” 前锋瞬间溃散。
“追击!留三十人守互市点,其余人跟我追!” 李二郎挥剑下令,骑兵与联防队协同冲锋,“辽军” 腹背受敌,被迫 “投降”。演训结束复盘时,萧哈里提出:“西路包抄时,若遇辽军骑兵反扑,需有弩手支援,建议下次演练给骑兵队配五名弩手。” 李二郎立刻采纳:“明日就给各部落骑兵队配‘轻便弩’,组织弩手培训,下周进行‘骑兵 + 弩手’协同演练。”
黄昏的风渐冷,演训场的篝火亮起。李二郎将 “协同演练手册” 分发给各首领,手册用汉契双语书写,详细记录战术流程与配合要点:“这手册要人手一份,让每个士兵都记熟,下次遇到真的袭扰,才能像今天这样默契。” 首领们接过手册,郑重收好,篝火映照下,不同民族的脸庞上都写着 “共守边疆” 的坚定。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沙盘旁,复盘当日的拔节管护、互市拓展与联防演训。“春苗拔节期管护到位,壮苗率达 96%,控旺试验进展顺利;互市业态拓展反响热烈,技术传习坊报名超两百人;联防演训实现‘零失误’,多兵种配合度显着提升,” 范仲淹欣慰地说,“燕云的治理体系已完全成熟,从农业到互市,从民生到边防,环环相扣、协同高效,这正是长治久安的模样。”
王阿福汇报农业后续:“下月进入‘孕穗期’,需重点防治‘穗蚜’,已培育七星瓢虫幼虫,届时可直接投放;望川渠支渠的‘定量水闸’已安装完毕,每亩田灌溉量精准控制在一石,避免水肥失衡;《拔节期管护经验》已整理成册,下周分发至六州。” 王晏之补充互市规划:“秋季将举办‘汉契丰收成果展’,展示双方种植、畜牧、手工成果,评选‘融合发展标兵’;互市点的‘永久商铺’已完工,给十二个部落分配了固定摊位,月底即可入驻。”
李二郎则强调边防深化:“已在红石砦周边增设十个‘地下观察点’,用陶罐伪装,可监听辽军动静;联合情报网与辽境三个友好部落建立‘三日一报’机制,情报覆盖率达九成;下月将组织‘联盟大阅兵’,展示联防实力,震慑辽军。” 范仲淹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 “管护区”“互市圈”“联防线”,眼中满是感慨:“从战后重建到如今的‘三业兴旺、三边安宁’,靠的不是一人之力,而是汉契百姓的同心同德。这份同心,就是燕云最坚固的长城。”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苗田,管护员已开始监测孕穗迹象,拔节后的苗株挺拔如林;居庸关的互市点,工匠们在永久商铺挂上门牌,汉契双语的店名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边境的地下观察点,斥候已换班值守,耳朵贴在陶罐上倾听远方的动静 —— 晨雾中,燕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有序运转,成熟的治理体系如阳光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