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我相信它,更相信我们自己。
“厂长,您真的决定了吗?要不....让我去开吧。¢微*趣/小!税¨网_ ·冕+废+跃¨渎¢”
周洋站在舱梯前,望着穿戴整齐、正系紧肩带的林壹,语气里透出明显的不安。
他不是逞强,只是越亲历整个战机的研制过程,越明白其中每一个零部件有多精密脆弱。
稍有不慎,便是大祸。
林壹洒然一笑,“怎么,你会开?”
“我...我...”周洋一时语塞,他顶多会跑个道,真飞上天,他自然不会操作。
刘科长也走了过来,摘下军帽,站在一旁沉声劝道:“厂长,您要考虑清楚啊....这可不是滑跑测试,这是真正的试飞!”
“我知道您在国外开过飞机,但....这架飞机毕竟没有经过飞行测试。”
“一旦出事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您身为厂长,要是有个闪失,我们该怎么办?”刘科长语气哽咽道。
此时,阳光正盛,滑行道旁的金属挂架反射出一片刺眼白光。
远处负责牵引的卡车正在撤出,地勤组也收起软管、盖上润滑桶,现场仿佛一座即将封闭的舞台,所有人都默默退至幕后,等着林壹一个人走上台前。+三+叶_屋\ ^蕪~错_内+容*
林壹没有立即回答。
他扣紧胸带,低头核对开舱拉索位置,又用指腹轻轻扫过操纵杆两侧的按钮轮廓。
做完这些后,他站首了身,望向两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质疑的从容。
“你们担心的,我都明白。”
林壹开口,语气不重,却清晰、干脆,如精密仪表盘上的指针归位,没有一丝犹豫。
“但你们别忘了——这架飞机从设计、结构,到配线、动力、飞控,全是我们自己搞的。”
“它的每一毫米误差,每一组力学参数,每一根线缆走向,我心里都门儿清。”
“如果连我都不敢坐上去试一试,那这飞机,就不配被送上天。”
他说着,目光不再看他们,而是望向跑道尽头。
阳光下的测距标杆、高脚风旗与延伸而去的混凝土面在高温烘烤中微微扭曲、抖动,如同未曾压制住的引擎怠速波动——躁动不安,又蓄势待发。
“我从不赌命。”他又缓缓补了一句,“我也不希望你们在技术研发与生产上‘赌命’。”
“我们搞技术的,做任何东西,都不是拿来赌的。¨c*h*a`n/g~k`a¨n`s~h-u·.?c¨o,m,”
林壹说这句话时,声音不大,却像某种螺栓咬入金属结构的咔哒声,沉稳、有力,令人无法忽视。
“我们从第一块蒙皮裁切,到最后一颗桨轴锁紧,每一道工艺都是按误差极限在走,每一个部件装配,都反复验证、反复校准,不留空隙,不许侥幸。”
“真正的危险,不在空中,而在图纸里、在我们动手的任何一个环节里——是当我们自己都不确定正不正确,却仍然抱着侥幸往前推进的时候。”
他说着,略微抬头,望了眼那架战机早己收拢好的主翼与密闭的风挡,眼神像在审视某种静止中的生命体。
“现在,我对它没有怀疑。”
“唯有自信。”
“所以它该飞,我也该飞。”
刘科长低下头,手指拧紧了帽沿,终究没有再劝一句。
周洋喉头轻动,像是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退了一步,把舱梯让得更开些。
林壹轻轻颔首,动作干脆地转身跨上舱梯,脚踏金属扶杆,稳稳迈入座舱。
他坐下,插入安全带卡扣,顺手将操纵杆握入掌心。
舱盖在一名技师的协助下缓缓落下,锁扣咬合之声传来,铝合金结构贴合出那道熟悉的密封弧线。
此刻,战机不再是静止的构件,而是一头即将奔袭的钢铁猛兽。
主电源打开,仪表灯光依次亮起。
林壹逐一确认转速表、油压计、燃油余量、电压指针位置,目光在每一个指针之间穿梭,像在翻阅一份熟悉的技术白皮书。
油门杆缓推,发动机低鸣着启动,螺旋桨渐起转速,舱体随之震动,那种震动不是不安,而像肌肉试图舒展骨骼前的本能收缩。
远处风向旗张开,气象组高举风速板报出读数,跑道西端的测距相机对准中心线,红色信号旗缓缓举起——起飞前倒计时,正式开始。
舱内,林壹左手扶杆,右手调整油门,眼神沉静,气息平稳。
发动机运转己趋于稳定,缸体振频维持在低空起飞状态的理想区间,冷却液温度缓缓升至标定范围,螺旋桨盘面高速旋转,卷起一片低空热浪。
林壹静静坐在座舱里,几乎没有动作。
他的手掌只是搭在操纵杆上,指节未发力,像是在等待一种临界的信号,不急,不躁。
这并非仪式感,而是习惯。
他一贯如此——所有系统确认完毕后,总要有那么十几秒,留给自己,也留给整台机器去“沉一次气”。
五秒
、六秒、七秒.....发动机咆哮如故,稳定得像一台上紧的陀螺。
舱盖密封良好,视野清晰,光线透过防弹风挡在仪表面板上投下微弱的反光。
他深吸一口气,脚掌缓缓踩下刹车,右手推进油门杆至一段加速位。
v-12发动机瞬时爆发,缸压飙升,螺旋桨桨盘如剪刀破空,带动整机轻微抬头,舵面系统自动做出补偿动作,防止过早起跳。
释放刹车。
战机顿时像脱缰野马般冲出原地,前起落架轮胎在跑道水泥面上划出一道滚痕,伴随空气被撕裂的呼啸声,速度表指针开始快速攀升,60、85、110公里每小时……主轮震动频率开始减弱,说明升力正在介入。
林壹全程未做任何多余动作,只是精准地控制油门、稳住方向舵,调整升降舵角度以维持机头轻抬的气动姿态。
风速报点从无线电耳机中传来,外界逆风3.2米每秒,这是理想的升空条件。
130公里每小时,升力接近下临界值。
140公里每小时,升力开始明显覆盖自重。
152公里每小时,前轮脱离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