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准备试飞——P-51野马战斗机!

中速滑跑测试开始。^萝/拉¨暁^税\ -已/发¢布~蕞,鑫~彰′劫^

油门缓推至中段,发动机转速抬升至2200转,螺旋桨桨叶在液压调距机构作用下自动调整角度以匹配推力曲线。

战机滑速迅速提升,速度计指针攀至60公里每小时,周洋略作方向舵修正,机头调整精准,滑跑中心线偏离不足一尺。

此时升降舵开始感应升力,主翼气动迎角逐渐建立,战机尾部轻微减载,减震筒进入半压缩状态,反馈仍然顺滑。

中控台上的俯仰指针与副翼舵角仪表同步波动,液压系统压力保持在110公斤每平方厘米。

前行至滑跑终点标线处,周洋执行减速指令,拉回油门,踩入刹车踏板,机身略微前倾,但无任何打滑或侧甩。

主轮与尾轮顺利减速至静止。

最后一轮为高速滑跑测试。

螺旋桨转速推进至2600转,油门全开三分之二,发动机发出持续均匀的咆哮,气流从桨盘后方挤压而出。

战机冲入跑道,速度表指针迅速越过100公里每小时,起落架承受明显升力下的载荷变化,翼下产生轻微抬升趋势。

此时,螺旋桨变距系统完成一轮自动微调,桨距角增大以稳定发动机转速,离心调节盘响应顺畅。

战机在高速气流中保持稳定线性推进,未出现颤振、飘移或方向偏差,结构表面各项仪表读数在设计阈值之内。-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起落架震动记录仪显示最大峰值低于前期风洞仿测推算,标志滑行稳定性优异。

滑跑末段,周洋依照预定点收油减速,尾轮着力良好,全机平稳回至滑行道。

测试结束后整机牵引回工棚,技师立即展开各部结构检查。

液压系统无渗漏、接头无松动,螺旋桨轴承保持润滑,传动装置啮合面磨耗极轻。

主翼下挂点无疲劳痕迹,弹药挂架保持锁紧。

舵面结构完好,桁架节点无过载痕迹,航电线路无热熔或绝缘层损伤。

战机整机系统运行平稳,性能表现达到预期指标。

林壹手中捧着那份厚重的汇总测试报告,纸张尚带着墨迹未干的气息,封皮上印着“p-51整机滑跑及系统联测记录”几个字,排版紧凑,分类清晰。

他站在跑道边缘,背后是机组技工与滑跑车辆散去后的杂乱余响,周遭空气中弥漫着燃油未尽的气味与热浪残余。

他一页一页翻阅,从起落架减震冲程到刹车系统迟滞系数,从发动机推力响应曲线,到机枪保险电路导通时间,再到座舱电气系统在颠簸工况下的瞬时负载表现....

最终全部翻完,他沉默片刻,轻轻点头,将报告合上。

从工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偏差的胜利。′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整个测试流程中,无论是液压系统的封闭性、飞控响应的连续性,还是挂载投弹系统的动作逻辑,全都运行在标准容限之内,未出现任何设计级失控或结构性瑕疵。

每一道检验流程,每一项系统对接,皆如齿轮啮合般精确,恰如其分。

他对结果并不意外。

林壹心里很清楚,以他掌握的知识体系与设计理念,这架p-51的诞生并不是什么难以攀越的高峰。

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诞生于二战年代的活塞式战斗机,对他而言,只是“技术还原”而非“技术难题”。

它远远没有达到他认知的临界点,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难以攻克的瓶颈。

能被制造出来,是必然;能达到当前性能,是应当。

甚至,若不是水窑厂工业水平受限,他还有更激进的改进方案尚未施展。

所以,这是一场顺利得近乎“平静”的攻坚战。

不过即便如此,他依旧为这台战机的诞生,感到高兴。

因为,它不仅仅是黄崖洞兵工厂航空领域的首架实战机,更是他对现有制造体系完整性的一次严谨校验。

试飞计划最终定在翌日九点,由林壹亲自试飞。

头一天傍晚,整个水窑厂区便开始进入飞行前的预备状态。

厂区西北侧的滑行道与混凝土跑道进行全面清扫,扫除碎石、杂物与积尘,跑道边缘用白灰粉重新描画中心线与风向标志。

地勤连夜加装了两座简易信号旗杆与一套风速风向仪,由观测哨实时记录并报告现场气象。

机体移入二号检修棚,挂载弹药全部卸除,仅保留标准燃油与机枪弹链。

地面技工围绕整机展开最后一轮全系统巡检,涵盖动力、液压、电控、飞控、通信五大子系统。

首先是发动机检查。

v-12缸体的所有进气阀、喷油嘴与点火线圈一一拆下重装,并通过人工摇车检查气缸压缩比变化与曲轴空行程,确认无滞涩、无漏气。

主油路与副油路冲洗干净后重新灌注航空汽油,油箱顶部安装真空观察阀监控呼吸压力。

接着是液压系统加压与排气。

主压泵运转3分钟后,技工逐级检视起落架收放机构、刹车活塞缸、舵面控制缸与翼面偏转油缸压力响应。

观察视窗中油液澄澈无气泡,说明管路密封性良好,无微泄。

电控系统则进行绝缘层耐压测试。全机通电后逐条导线送入600伏脉冲电流,观察电压跌落与绝缘损耗。

所有关键接头包覆的热缩套管无起泡、无龟裂,反复插拔后的端口接触电阻保持在1.4毫欧以下。

飞控系统进行地面联动演练。

技工在驾驶舱操纵升降舵、副翼与方向舵,观察机体尾部与翼尖舵面同步联动状况。

连杆处无异响、无空行程,舵角响应时间小于0.18秒,达到设计标准。

机载通信设备启动,使用标准波段进行地面—空中模拟通联测试。

无线电操作员携便携式对讲台站在跑道末端,反复试验通话信号穿透机身后的衰减强度与音频回馈清晰度,确认语音通畅,信号连续。

座舱内,飞行员专用防震安全带、应急开舱拉索、紧急燃油切断开关与机械式紧急起落架释放机构均经实操测试,确保飞行员在任何情况下具备最低限度控制与逃生能力。

另一侧,测绘组将测试用标杆与测距桩设于跑道两侧,用于记录起飞加速段的速度曲线与离地角度数据。

技师还在跑道两侧设立刻度标杆与距离桩,由经纬仪与摄影机联合记录滑跑阶段的速度变化与离地瞬间的姿态参数。

最后,林壹亲自巡视整机,带队技师逐项勾选检定表。

纸面上密密麻麻地列着93项子系统参数与41项联测指标,所有数值最终汇总成一份《p-51试飞前系统状态确认单》。

那一晚,整个厂区灯火未熄。

第二天早上八点,试飞值班组准时集结。

距离试飞还有一个小时,战机己经静静地停在跑道尽头,舱盖未闭,机翼在朝阳下泛出暗金色光泽,像是一头即将觉醒的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