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姝的山水凡峥
第58章 身无长物?弃华取实?
小
大
“子献公子说得没错,方才推搡时无暇留意,险些遗失了信物。”再三郑重地谢过,匐勒小心地将玉佩收好。
石生仔细打理匐勒神色,还剩余些微的不甘,少许的烦躁,若干怒意,就是不见事过的后怕惧色,不禁心中大奇。
“匐兄,那些外地来的木材商,还是底细不明吧。”尹毅忽然想到,“他们和上寺众人搅到一起,不知做什么勾当?”
匐勒也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众人,很为秦柏岭上的古树忧心,想到去老张头处打问的郭敬,忙答:“我家敬公子也许会有点眉目,我回头问了他尽快告知各位。”
“别等回头了,”石生认为应该当机立断,“咱们尽快去县衙一趟,报上逃犯行迹,等来等去祸害更大,又如何是好?”
子献一击掌:“对,石兄说得有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只要县衙多派人手蹲守巡视,若有风吹草动,定可一网打尽。”
“我也去!”尹毅气鼓鼓跟上,边走边撸起袖子,“这帮祸害既然露了马脚出来,那就等着吃瘪吧!”
石生又交待匐勒:“匐兄便不用同往了,你还是回去找郭敬公子问问,有什么能用的消息,托人捎来书馆即可。”
说定之后,大家便分头行动了。
等县衙做好部署,一切尘埃落定,尹毅又带着骐骐回到了演武场。
这里仿佛给清了场似的,偌大的地方空无一人。
一人一鹿悠哉游哉地兜了一转,各处方位尹毅了然于胸。
他从架子上摸了张大弓下来。
骐骐一蹄当先,跑到箭靶处充当“获者”,它用以报获的旌旗就是颈项下随动而响的铃铛。
尹毅运气,引弓上箭,倏地,飞矢疾出,留下风驰电掣的一道影子,稳稳地射穿过靶心。
演武场里上演的热闹戏码,少姝得过后几天才得会知。
当天,她一直在家里,也是忙活得不可开交。
母女俩人早早起身,煮好一壶槐花茶,又备下了时令水果与糕点。
“少姝姐姐等急了吧?”少嫆的声音从院门传来,她身后跟着子默,两人一下学就来帮忙,为了干活时不拖泥带水,都特地穿上了方便利落的衣裳,系上了襻膊不说,一手是抹布,一手是鸡毛掸子,器具带的还挺全乎,
小弟小妹这般模样算是少见的,少姝喜欢极了,脱口而出:“哎呀呀,你们俩真是乖巧惹人爱。”
思霓闻声,迎至院中:“不急收拾,来,孩子们,先坐下享用茶点,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
“等活计利索了再吃吧,三伯母,”子默眼明手快地一把拉住正往食案蹭去的少嫆,“少姝姐姐,咱们这便开工好了!”
思霓只好由着他们,她先走到山水斋门前,从腰间取下一把铜撬,没人看见,她插入锁孔时,手指微微轻抖。
铜锁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对于思霓而言,像是打开了通往旧日时光的闸门。
自从丈夫离世后,这间书房就像被遗了,安静地沉睡在院落一隅。
恍惚地向两边推开门扇,门轴吱呀转动,一股混合着书墨与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
少姝默默地开启了窗户,阳光透过窗棂,在尘埃中划出金色的光路。
书房内陈设如旧——宽大的榆木书案几上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书架上的竹简和线装书排列有序,墙上挂的字画也是一尘不染,整个房间没有隔断,显得十分空旷,可能由于长年闲置的关系,加之没有任何多余杂物,整个空间被一种庙宇般的静寂所环绕,会使得踏足房内的人心情转瞬沉淀下来。
确实如少嫆所说,嫂嫂定期派人来打扫过。少姝心下很是感念,嫂嫂向来行事周全,且不张扬,她要料理的宅中事务大大小小,若非仔细,并不易察觉她的所在与所做。
“确实没有什么要下大力气清洁的地方。”少嫆四处查看一圈,得出结论,把掸子和布子一股脑儿地搁下来,面上不是不轻松的。
虽然不至于到家徒四壁的程度,但与刚帮着整理过的二伯父叔房相比,少嫆还是觉得此间过于清冷了些。
“从前很少到三伯父书房来,布设多么雅致脱俗!”子默却发自内心地称叹道,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环堵萧然,别无长物,只得这些书籍字画罢了,亏得子默喜欢。”思霓摇着头笑了。
“哎,三伯母过谦了,谁不知道你与三伯父向来弃华取实,返璞归真,那些把所有宝统统现在外面的,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子默语调持重。
少嫆捂嘴乐:“三伯母瞧瞧,小弟多会说。”
在旁人包括亲友的眼里,思霓似乎就是天生缺乏物欲的那类人,很多东西不是不喜欢,倒常比旁人更能品评出个一二三来,但是从来不存据为己有的欲念,就像置身花丛,心旷神怡之余,绝不肯伸手摧折。
早些年,在大宅中居住,他们夫妇便没有置办下很多的身外物——当然,除了书以外。用两人自己的话说,是精力有限,正经事还做不来,哪有工夫打理侍奉一屋子的东西?于是贤伉俪成了周遭亲友中身无长物的样板典型。
(“身无长物”出处:身无长物(长物:旧读zhàngwu,多余的东西)指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可用以形容人贫寒,家徒四壁;也可以用以形容人洒脱,不为外物所动。)
子默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山水字画,指着其中最大的一轴横幅,问道,“少姝姐姐,听大人们讲,这幅《界休八景图》是三伯父的亲笔手迹?”
(界休八景:即“介休古十景”,又称“定阳十景”,清康熙版《介休县志》卷二之地理部分有收录。除了本文提到的八景,另外还有“回銮胜寺”和“兔引仙桥”二景,前者传说为唐太宗李世民欲登绵山礼佛时至此回驾,敕赐“回銮”建寺;后者所涉绵山景点“兔桥”,与唐代空王佛的传说有关,而唐太宗欲登绵山礼佛,即来向空王佛祈雨。空王佛,高僧田志超,道宣《续高僧传·志超传》有介绍,他以汉人身份被崇奉为佛,自元明以来,在介休及周边县市乃至整个晋中盆地,形成了历久不衰的地域膜拜现象,查遍中国佛教史和民间信仰史,都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因这两处风景在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故删去。其实古时在山西,每个州县几乎都要精心选出“某某地八景”,“某某地十景”之类,不但文辞优美,且自成系统,当地文人墨客莫不争相赋诗赞美,的确要比今人讲究风雅太多了。)
“是的。”少姝回答的时候眼眶有些发热,她当然记得这是父亲的得意之作,幼时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
得到确认,子默越发钦佩:“山水斋,果然名副其实。”
说着仰头观赏起来,他将画上景点逐一看去,状若痴迷,双脚久久未肯挪动——
“绵峰晚翠”,是夕阳晚照下的绵山诸峰,天光掩映之下,重叠山势似层层画屏,又呼“叠翠”;“抱腹栖云”,是绵山上的抱腹岩,大岩因山势如两手抱腹而得名,为山上百余处岩洞之首,红尘远隔的深洞中,抱有百余间殿宇禅房,云气悠闲来去,遮掩旋绕,恍入仙境;“蜂房泉涌”,是绵山上一处泉眼,石苔盘结联缀,有小窍百余,状如蜂房,水由中出,倒滴若贯珠,圣泉的山水清音,足以荡涤俗世烦嚣;“牛泓应雨”,位于县南五十里,半山中有三泓,周围五百余步,绝壁危径,涧深莫测,世代相传为祷雨灵验之处;“源水流膏”,即狐岐山上的鸑鷟胜水;“狮鼻霞光”,在县内的前狮鼻山,山形如狮鼻,狰狞奇状,崔嵬峭拔,时有霞光发见;“汾曲秋风”,在汾河弯曲处,至秋而风拂波流,荡漾成文;“虹桥夜月”,驾于汾河上的虹霁长桥,如虹腾空,夜月光照,水天一色,上下无分。
少姝则缓步走向书案,指尖轻轻抚过案面,那里有三两道浅浅的划痕,是她小时候顽皮不懂事——或许是为了引起专心攻读的父亲注意——悄悄用他那把错银青铜削刻划下来的。
(削:即书刀,古代文具的一种。汉代刘熙所撰的《释名》中描述道:“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错字句,可以用书刀削去字迹,在原处重写,和橡皮擦的作用相同,古称“削”,从先秦到魏晋,削与笔、墨、简牍同为当时常用的文具,)
父亲发现后并未责备,只是笑着说:“这痕迹,就当是小少姝留给爹爹的记号吧。”
每次来到桌前,坐在父亲膝上,他总是轻轻捋着颌下的胡须,为少姝讲解书上文章的含义。
小少姝因敬爱父亲的缘故,常常模仿他的动作,一下一下地摩挲着光溜溜的下巴,逗的大人们忍俊不禁。
石生仔细打理匐勒神色,还剩余些微的不甘,少许的烦躁,若干怒意,就是不见事过的后怕惧色,不禁心中大奇。
“匐兄,那些外地来的木材商,还是底细不明吧。”尹毅忽然想到,“他们和上寺众人搅到一起,不知做什么勾当?”
匐勒也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众人,很为秦柏岭上的古树忧心,想到去老张头处打问的郭敬,忙答:“我家敬公子也许会有点眉目,我回头问了他尽快告知各位。”
“别等回头了,”石生认为应该当机立断,“咱们尽快去县衙一趟,报上逃犯行迹,等来等去祸害更大,又如何是好?”
子献一击掌:“对,石兄说得有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只要县衙多派人手蹲守巡视,若有风吹草动,定可一网打尽。”
“我也去!”尹毅气鼓鼓跟上,边走边撸起袖子,“这帮祸害既然露了马脚出来,那就等着吃瘪吧!”
石生又交待匐勒:“匐兄便不用同往了,你还是回去找郭敬公子问问,有什么能用的消息,托人捎来书馆即可。”
说定之后,大家便分头行动了。
等县衙做好部署,一切尘埃落定,尹毅又带着骐骐回到了演武场。
这里仿佛给清了场似的,偌大的地方空无一人。
一人一鹿悠哉游哉地兜了一转,各处方位尹毅了然于胸。
他从架子上摸了张大弓下来。
骐骐一蹄当先,跑到箭靶处充当“获者”,它用以报获的旌旗就是颈项下随动而响的铃铛。
尹毅运气,引弓上箭,倏地,飞矢疾出,留下风驰电掣的一道影子,稳稳地射穿过靶心。
演武场里上演的热闹戏码,少姝得过后几天才得会知。
当天,她一直在家里,也是忙活得不可开交。
母女俩人早早起身,煮好一壶槐花茶,又备下了时令水果与糕点。
“少姝姐姐等急了吧?”少嫆的声音从院门传来,她身后跟着子默,两人一下学就来帮忙,为了干活时不拖泥带水,都特地穿上了方便利落的衣裳,系上了襻膊不说,一手是抹布,一手是鸡毛掸子,器具带的还挺全乎,
小弟小妹这般模样算是少见的,少姝喜欢极了,脱口而出:“哎呀呀,你们俩真是乖巧惹人爱。”
思霓闻声,迎至院中:“不急收拾,来,孩子们,先坐下享用茶点,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
“等活计利索了再吃吧,三伯母,”子默眼明手快地一把拉住正往食案蹭去的少嫆,“少姝姐姐,咱们这便开工好了!”
思霓只好由着他们,她先走到山水斋门前,从腰间取下一把铜撬,没人看见,她插入锁孔时,手指微微轻抖。
铜锁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对于思霓而言,像是打开了通往旧日时光的闸门。
自从丈夫离世后,这间书房就像被遗了,安静地沉睡在院落一隅。
恍惚地向两边推开门扇,门轴吱呀转动,一股混合着书墨与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
少姝默默地开启了窗户,阳光透过窗棂,在尘埃中划出金色的光路。
书房内陈设如旧——宽大的榆木书案几上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书架上的竹简和线装书排列有序,墙上挂的字画也是一尘不染,整个房间没有隔断,显得十分空旷,可能由于长年闲置的关系,加之没有任何多余杂物,整个空间被一种庙宇般的静寂所环绕,会使得踏足房内的人心情转瞬沉淀下来。
确实如少嫆所说,嫂嫂定期派人来打扫过。少姝心下很是感念,嫂嫂向来行事周全,且不张扬,她要料理的宅中事务大大小小,若非仔细,并不易察觉她的所在与所做。
“确实没有什么要下大力气清洁的地方。”少嫆四处查看一圈,得出结论,把掸子和布子一股脑儿地搁下来,面上不是不轻松的。
虽然不至于到家徒四壁的程度,但与刚帮着整理过的二伯父叔房相比,少嫆还是觉得此间过于清冷了些。
“从前很少到三伯父书房来,布设多么雅致脱俗!”子默却发自内心地称叹道,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环堵萧然,别无长物,只得这些书籍字画罢了,亏得子默喜欢。”思霓摇着头笑了。
“哎,三伯母过谦了,谁不知道你与三伯父向来弃华取实,返璞归真,那些把所有宝统统现在外面的,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子默语调持重。
少嫆捂嘴乐:“三伯母瞧瞧,小弟多会说。”
在旁人包括亲友的眼里,思霓似乎就是天生缺乏物欲的那类人,很多东西不是不喜欢,倒常比旁人更能品评出个一二三来,但是从来不存据为己有的欲念,就像置身花丛,心旷神怡之余,绝不肯伸手摧折。
早些年,在大宅中居住,他们夫妇便没有置办下很多的身外物——当然,除了书以外。用两人自己的话说,是精力有限,正经事还做不来,哪有工夫打理侍奉一屋子的东西?于是贤伉俪成了周遭亲友中身无长物的样板典型。
(“身无长物”出处:身无长物(长物:旧读zhàngwu,多余的东西)指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可用以形容人贫寒,家徒四壁;也可以用以形容人洒脱,不为外物所动。)
子默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山水字画,指着其中最大的一轴横幅,问道,“少姝姐姐,听大人们讲,这幅《界休八景图》是三伯父的亲笔手迹?”
(界休八景:即“介休古十景”,又称“定阳十景”,清康熙版《介休县志》卷二之地理部分有收录。除了本文提到的八景,另外还有“回銮胜寺”和“兔引仙桥”二景,前者传说为唐太宗李世民欲登绵山礼佛时至此回驾,敕赐“回銮”建寺;后者所涉绵山景点“兔桥”,与唐代空王佛的传说有关,而唐太宗欲登绵山礼佛,即来向空王佛祈雨。空王佛,高僧田志超,道宣《续高僧传·志超传》有介绍,他以汉人身份被崇奉为佛,自元明以来,在介休及周边县市乃至整个晋中盆地,形成了历久不衰的地域膜拜现象,查遍中国佛教史和民间信仰史,都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因这两处风景在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故删去。其实古时在山西,每个州县几乎都要精心选出“某某地八景”,“某某地十景”之类,不但文辞优美,且自成系统,当地文人墨客莫不争相赋诗赞美,的确要比今人讲究风雅太多了。)
“是的。”少姝回答的时候眼眶有些发热,她当然记得这是父亲的得意之作,幼时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
得到确认,子默越发钦佩:“山水斋,果然名副其实。”
说着仰头观赏起来,他将画上景点逐一看去,状若痴迷,双脚久久未肯挪动——
“绵峰晚翠”,是夕阳晚照下的绵山诸峰,天光掩映之下,重叠山势似层层画屏,又呼“叠翠”;“抱腹栖云”,是绵山上的抱腹岩,大岩因山势如两手抱腹而得名,为山上百余处岩洞之首,红尘远隔的深洞中,抱有百余间殿宇禅房,云气悠闲来去,遮掩旋绕,恍入仙境;“蜂房泉涌”,是绵山上一处泉眼,石苔盘结联缀,有小窍百余,状如蜂房,水由中出,倒滴若贯珠,圣泉的山水清音,足以荡涤俗世烦嚣;“牛泓应雨”,位于县南五十里,半山中有三泓,周围五百余步,绝壁危径,涧深莫测,世代相传为祷雨灵验之处;“源水流膏”,即狐岐山上的鸑鷟胜水;“狮鼻霞光”,在县内的前狮鼻山,山形如狮鼻,狰狞奇状,崔嵬峭拔,时有霞光发见;“汾曲秋风”,在汾河弯曲处,至秋而风拂波流,荡漾成文;“虹桥夜月”,驾于汾河上的虹霁长桥,如虹腾空,夜月光照,水天一色,上下无分。
少姝则缓步走向书案,指尖轻轻抚过案面,那里有三两道浅浅的划痕,是她小时候顽皮不懂事——或许是为了引起专心攻读的父亲注意——悄悄用他那把错银青铜削刻划下来的。
(削:即书刀,古代文具的一种。汉代刘熙所撰的《释名》中描述道:“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错字句,可以用书刀削去字迹,在原处重写,和橡皮擦的作用相同,古称“削”,从先秦到魏晋,削与笔、墨、简牍同为当时常用的文具,)
父亲发现后并未责备,只是笑着说:“这痕迹,就当是小少姝留给爹爹的记号吧。”
每次来到桌前,坐在父亲膝上,他总是轻轻捋着颌下的胡须,为少姝讲解书上文章的含义。
小少姝因敬爱父亲的缘故,常常模仿他的动作,一下一下地摩挲着光溜溜的下巴,逗的大人们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