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满门忠烈
姚继英提前30年,把期权股份简化了一下,作为目前给村集体企业管理者的奖励。
姚金明十分的高兴,更佩服姚继英的头脑,表态道:
“九叔,你这个办法太好了,集体企业挣得越多,具体的管理者和全体村民,都能得到好处。”
姚继英一点也不谦虚的说道:
“金明,既然这个办法太好,你就抓紧时间拿出细则吧。”
姚金明郑重的答应道:
“好!在轧钢厂开工前,我一定把各种规章制度定好。”
姚金明走后,姚继英独自思考了一阵。
揣摩姚金明要为自己,定下多少比例的利润提成。
定的比例略高、目前合理,以后轧钢厂规模大的时候,就肯定不合理。
定得比例低一些,目前不合理,以后大家的麻烦,就都会少一些。
姚继英很想试试姚金明的眼光,是长远还是短浅。
第二天。
姚继英再也不敢大意,亲自到那八家军烈属五保户,挨家的去查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走完了七家军烈属,才总算放下心来,家家的日子,都过的在及格线以上。
姚继英有意,把跟自己最亲的二奶奶家,放在了最后才去。
到供销社买了2斤槽子糕,用油纸包好,捆上纸绳。
他提着纸绳扎好的槽子糕,去看望二奶奶。
大队里逢年过节,都会按时给军烈属,发放粮油等慰问品。
这2斤槽子糕,是姚继英个人的心意。
他也想给每个军烈属,都来2斤槽子糕,可自己兜里的钱不允许。
二奶奶张爱珍,在战争年代,是太行山北段出了名的军嫂。
她不但救助过十几位,打鬼子受伤的战士。
她的丈夫跟大儿子,在抗日时牺牲,二儿子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小儿子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牺牲。
满门忠烈,如今孤身一人。
华夏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
之所以华夏人还拥有华夏的土地,没被外族所夺。
正是历朝历代里,有无数个满门忠烈的家庭,在充当着华夏的脊梁。
姚继英老远就看到,二奶奶正坐在自家的大门口晒太阳。
还没等姚继英打招呼。
快到八十岁的张爱珍,看到姚继英走过来,先打招呼道:
“继英回家过年来了?”
姚继英一阵无语,老人眼神挺好,就是糊涂的厉害。
退伍后,姚继英已经来过两次,二奶奶还是不记得,以为他还在部队。
姚继英坐在一旁的石头上,答应道:
“嗯,过年啦,我来看看二奶奶。”
二奶奶乐观的说道:
“我挺结实,能吃能睡,且得活着呢。”
姚继英小心的打开油纸包,拿出一块槽子糕,递给二奶奶一块道:
“二奶奶,您先吃一块,剩下的拿家去。”
二奶奶也不客气,接过去、边慢慢的细细咀嚼,边满面笑容的说道:
“现在的日子好了,想吃槽子糕就能吃上。
当初你二爷爷想吃槽子糕,想了半年,直到死也没吃上。”
姚继英每次拎着槽子糕来看二奶奶,她都会说这一句话。
姚继英很难判断,这句话是二奶奶温馨的回忆,还是痛苦的记忆?
可惜,现在的供销社里,只有槽子糕这一种糕点卖。
姚继英陪着二奶奶一起晒太阳,两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高家庄那丫头,答应你没有?”
“嚯!二奶奶真是耳聪目明,这也知道,您老咋突然不糊涂了。”
“我不糊涂,我是装糊涂,我跟小日本鬼子,经常装糊涂。
糊涂惯了,有时就分不清时候。”
“奥,二奶奶是在跟我演戏呀。”
“唉,唱戏,我要没去上庄的大户家里唱戏,就不会被你二爷爷抢走了。”
这一段历史,姚继英耳熟能详。
二爷爷最早是灵石山的土匪头子,抗战爆发后,立刻从吃大户,转向了打日本鬼子。
“二奶奶,我要是带着人马去高家庄,也把那丫头抢来,怎么样?”
“孩子,我乐意你去抢那丫头,就怕国家枪毙你。”
“那我可不敢去了。”
“那么俊的丫头,你不去抢,可不容易娶回家。”
“花钱娶她呗!”
“你要是当了地主老财,那行。”
……
姚继英陪着二奶奶坐了一上午。
给她做完饭,又陪着老人家吃完,才去了大队部。
姚继英拿起手摇电话。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接通平阳邮电局的总机,要通了中青报的总机。
姚继英装作国际友人,用流利的英语说道:
“请转接012分机,找李海燕女士。”
中青报的话务员,明显听不懂英语,试探着说道:
“您好,您会汉语吗?麻烦您用简单的汉语。”
姚继英继续装国际友人的习惯,用简化汉语说道:
“12,李海燕。”
李海燕桌上的电话“叮、铃、铃”的响起来。
正忙着写材料的李海燕,蹙着眉拿起电话。
总机话务员干巴利落脆的说道:
“有个老外找您,接通啦!”
李海燕拿着话筒,莫名其妙的听着,一个老外在用英语说道:
贵国有个名字叫姚继英的大英雄,联合国很关注他,希望中青报,一定要重视对他的报道……。
李海燕听了两句英语后,立即反应过来,这是姚继英的恶作剧。
马上猫学狗叫,开始用平阳土话,说道:
“姚继英那小子,我忒知道咧,那就是个小流氓儿、废物点心、……”
姚继英见自己被识破,“哈、哈、哈”笑着问道:
“采访我的专题,你们领导通过了吗?”
李海燕不耐烦地回答道:
“我今天才上班,没来的及往上报呢。”
姚继英主要是想为二奶奶,这些军烈属做点事,继续忽悠道:
“我有一个特好的报道选题献给你。
革命老区新春行,春节中采访那些军烈属。
中心思想是,不忘历史、感恩现在、展望幸福的未来。”
李海燕紧攥着话筒,沉默思索着。
姚继英既以情动人,又上纲上线的说道:
“有一个叫张爱珍的老人。
丈夫和大儿子,抗日时牺牲,二儿子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小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
很多这样满门忠烈的人,你不报道,你就是没良心!
你们报社就不配引领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李海燕怦然心动的说道:
“你这个报道选题不错,我尽快请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