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吃肉比喝肉汤好
姚继英把姚继忠和姚金明叫到里间。
给他俩一人发了一根佳宾烟,把装旱烟的纸盒,推到姚继忠面前。
试探姚继忠的态度道:
“三哥,我尝尝旱烟,你给我卷一根喇叭筒。”
姚继忠连2秒钟也没用,就卷好一支旱烟,但并没有用吐沫粘上报纸,说道:
“拿好,你自己沾上。”
姚继英接过旱烟卷,用手指捏紧卷烟的尾巴,用浆糊细心的粘好,说道:
“三哥,金明也不是外人,以后姚家会有很多晚辈,要跟着金明吃饭。
我就不避讳他了,我给六叔说过,我吃肉、必定让你也吃肉。
但你吃肉,让别人喝汤,我是绝不会答应。
所以灵石山的铁矿,你有功!你以后就一直负责铁矿。
从修盘山路开始,务必注意安全。
运输铁矿石的山路,也没必要修多好,能跑手扶拖拉机就行。”
姚继忠无奈的说道:
“兄弟,你别说让哥吃肉,现在就是有一碗肉汤,我也知足。”
姚继英面对姚继忠,要喝一碗肉汤的要求,沉默起来。
现在农村的劳动报酬工分制,是一种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的分配。
每一个工分多少钱,最后要看大队的年底结余有多少。
大队总结余除以总工分,就是当年每个工分的价值,也就是劳动力的价格。
而企业的现金工资制,是先支付劳动报酬,最后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损,跟工人没有任何关系。
姚继英原本打算,最少要再过一年,等把所有村集体副业,全部整顿后,再实行企业化的工资制。
此时,面对姚继忠,合情合理喝肉汤的要求。
姚继英没办法躲避。
全面实行工资制,肯定还不成熟。
大概率会出现亏损,大队里兜不起。
先在轧钢厂跟铁矿,实行工资制,恐怕会引起村里的矛盾。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姚继英决定先吹吹风再说。
“三哥,我要让你吃肉,你喝汤干嘛。
我已经琢磨好,只要轧钢厂跟铁矿一投产。
这两个村集体副业的人员,全部实行每月发工资的制度。
咱们就跟城里的工厂一样,工资最少的学徒工,每月18元,厂长七八十元。”
姚继忠、姚金明两人,听完姚继英所说,根本就没法相信。
两人的感觉是,明天就过上了共产主义的生活。
尤其是姚继忠,本来要一碗肉汤喝,姚继英却给了他一个熊掌。
姚继忠直指要害的问道:
“老九,那如果铁矿赔钱了咋办?工资是不是要退回大队?”
姚继英脑子一下开朗起来。
高台大队的集体副业,可以试着实行这个玩儿法。
企业一成立,把赔钱退工资的规矩立好,简直是正本清源的一步。
姚继英非常肯定的说道:
“如果铁矿跟轧钢厂赔钱,厂长跟干部,肯定要退钱,但工人不用退钱。
当然根据厂长和干部的辛苦程度,再决定是全退,还是退一部分。
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企业赔钱,可以暂缓执行退钱。
给厂长跟干部们一个机会,来年要是盈利,就将功补过、不退钱了。”
姚继忠很满意姚继英的决定,赞成道:
“这样的规定才公平,这碗肉,我吃定了!”
姚金明也附和道:
“这样好,国家一直在倡导责权利相结合。
厂子赚钱,厂长担负的责任大,应该多挣一些钱。
如果企业赔钱,厂长责任同样也大,那就必须退钱。
不然凭什么工人18元工资,厂长七八十的工资。”
姚继忠受姚金明的启发,为自己争取最后一点好处:
“老九,我觉得厂子赔钱了,可厂长也同样付出了劳动。
应该只退高于工人工资的部分,保留一点工资过日子,行不行?”
姚继英痛快的一拍三屉桌,说道:
“三哥,你这办法才是一碗水端平!”
姚继忠彻底松了一口气。
现在高台大队的一个满工,是两角八分,一个月相当于8.4元。
自己努力干,即使铁矿赔了钱,还能保住每月18元的工资,比现在要翻一番还多。
如果铁矿不赔钱,每月能拿七八十的工资,相当于现在干一年。
那就真是天天吃肉了!
姚继英见姚继忠没了意见,对姚金明说道:
“金明,你要尽快物色七八个,聪明利索的小伙子。
然后、你带着他们去江苏学习轧钢技术。
你不要等到厂房完工再走,你只要能脱身了,就立即去江苏学习。
过年前回来,争取年前安装完轧钢设备。”
姚金明疑惑的追问道:
“队长,去江苏啥地方啊?人家愿意让咱们学吗?”
姚继英自信的笑笑说道:
“去张家港的轧钢厂,你走时,我给他们厂长写封信。
你们去学习技术,他们一定会欢迎。”
领导的魅力,就是在下属面前,永远都有掏不完的宝贝,随时都能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要永远保持神秘,不让下属知道,那些宝贝咋来的。
姚继英的神秘,就是他已经活过一世。
上一世,他就知道苏南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轧钢厂。
作坊式的轧钢厂,在苏南遍地开花。
从小投资土法轧钢的作坊中,生长出华夏的卡耐基,钢铁教父沈文这样的人物。
沈文这个人,性格非常的豪爽、好客、从不藏私,是一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杰式人物。
前世二十一世纪,早已功成名就的沈文,见到小人物姚继英,在张家港遇到困难,还顺手帮了一把。
姚继英绝对相信。
现在还停留在作坊生产的沈文,不会拒绝找他去学习的人。
……
入冬了。
姚继忠带领他的民兵连做突击队。
又从各生产组,抽调二百的壮劳力,开始灵石山盘山路的修建。
现在农闲时,虽说抽多少壮劳力都有。
但山路的修建,人多并不能提高效率,如果造成窝工还会影响进度。
姚金明也带着八个他精心挑选的人,去了苏南张家港,向未来的钢铁大王取经学习。
老父亲跟六叔姚树堂,更加的沉默,冷静地看着村里的一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