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散会

王振升气得脸一阵白、一阵红,脑子飞速的想着对策。

李向南见王振升下不来台,连忙打圆场道:

“姚队长,红头文件是需要时间的,国家权威报纸倡导的事,也等于是国家政策。”

姚继英“嘿、嘿、嘿”诡异的一笑,驳斥道:

“李主任,你是从大城市来的,你还不明白嘛,报纸有权威,可是记者没有权威。

哪怕有任何一张报纸,刊载过任何一位领导人,有关分家单干讲话,我也认。”

李向南先是吃惊。

整个平阳县的干部,没人知道自己的来历。

他的档案是在燕南市的履历。

燕南市要算得上大城市,那就是个笑话。

这小子怎么知道自己从大城市而来。

接着立刻收回心思,奔着解决矛盾说道:

“姚队长,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的改革总要有人先行,来破除一些条条框框。

从而让我们的农民吃得饱、穿得暖。”

李向南的话,务虚而又客气。

姚继英应该见后就收才对。

可他为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却故意逐渐的,把社队两级矛盾,引向了人身攻击:

“李主任,我支持你这说法,可王主任那句顺口溜,是别有用心。

我认为所谓的上面盼,是上面盼着快升官。

说什么下面群众望,那就是一句屁话。

高台大队三千多人,你们应该去街道走访一下,看看现在谁家吃不饱,谁家穿不暖。

高台大队在闹饥荒的60年,都没有人挨饿。

现在如果有人挨饿,挨冻。

我发誓!让全体姓姚的改姓李!”

刚说完紧跟着又来了一句离间:

“李主任,我看你一身贵气,以后离王振升这个泥腿子远点儿。

千万别让他,把你带到沟里去!”

姚继英在二十多人的众目睽睽之下,人身攻击公社一把手。

骂领导的讲话是屁话。

这都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王振升终于爆发出来,一手“啪”的用力拍在八仙桌上,一手指着门外、怒吼道:

“滚出去!我现在就撤你的职!”

姚继英抬屁股就走,还不忘耀武扬威的喊:

“这破比队长,老子上任第一天就不想干!”

姚树堂也跟着起身,用力一脚蹬在姚继英的屁股上。

姚继英趔趔趄趄的被踹出了门外。

被气糊涂的姚树堂大声骂道:

“小兔崽子,是姚家挖你祖坟了,还是把你媳妇扔井里拉,你凭什么用姓姚的起誓。”

姚继忠赶紧把亲爹拽回来劝:

“爸,咱们两家是一个祖坟,再说老九也没媳妇啊。”

姚树堂又是一脚,踹翻了姚继忠。

结果姚继忠带翻了两条长板凳,闹得一阵人仰马翻。

王振升的血压都要爆炸,真怕被气死在这儿。

露出草莽本性,一拍桌子发泄道:

“草踏马,散会!我要是再来开会,我改姓姚!”

领导先撤,其余的人三三两两的随着出了大队部。

姚继英躲在一截土坯墙后,见只有姚树堂和会计姚金明没出来。

等人们走远后,又回到了大队部。

姚金明正在外间,打扫一地的烟灰、烟头。

见姚继英进来,连忙称呼:

“九叔!六爷在里面。”

姚金明已经三十多岁,姚继英才二十三岁。

这也没办法,姚继英这颗萝卜,长在了辈儿上,辈儿大。

虽说是乡亲辈儿,瞎胡论。

姚金明一句“九叔。”

姚继英听着心安理得。

只是抢过姚金明手里的扫把,开始一板一眼的扫地。

姚金明夺了几次扫把,夺不过去,只好用抹布擦桌椅板凳。

既然自己就是辈儿大,姚继英也不客气,直入主题道:

“金明,自打我上任这个破队长,还不知道咱们的家底有多少。

等下咱俩忙完,和我六叔碰碰头,盘盘家底,看看怎么应付公社才好。”

80年时,大队会计的地位,比队长高得多。

农村大队有这么几个个核心。

大队书记是一把手,人事任免权在公社。

会计由大队书记任命,却是村里事实上的二把手。

这个年代,大队财务,是没有发票入账的。

基本上全是白条,好一点的有盖公章的收据。

会计掌握着大队的核心机密跟权利。

生产大队的会计,是书记最知心的人。

其次权力大的是电工,人选基本上是供电局提名,再跟大队书记协商决定人选。

再其次是民兵队长,掌握着真枪实弹的村级武装力量。

排第五的才是生产大队长。

生产大队长是村民推荐、公社批准。

反过来公社动议生产大队长换人,也要村民多数通过。

大队长的身份,搞得挺复杂,实际上姥姥不疼、姨也不爱,就是个工头干派工的活。

其他副书记、副队长、妇女主任、组织委员、库管、生产组长等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姚继英仗着大一辈儿,五把手欺负二把手要看账。

姚继英的话,里屋的姚树堂听了个清清楚楚。

思虑片刻后,起身出来招呼道:

“继英、金明,你俩先别忙了,咱们现在就商量一下,看看这家底怎么办才好。”

姚继英,姚金明打扫的卫生,都只剩了了个尾巴。

姚金明二话不说,把抹布一放就进了里屋。

姚继英却边干边回复姚树堂道:

“六叔,你先抽根烟,我马上就完。”

姚树堂点上了一根佳宾烟,默默的等着。

姚继英有条不紊的扫完地,又把桌椅板凳留下的卫生尾巴擦净。

才顾不上洗手,急忙往里屋走去。

姚继英进到里屋,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四本账。

一本现金收支账,一本物料收支账,一本固定资产账,还有一本,没分实物和现金的账外收支账。

姚树堂满满的诚意,对姚继英毫不藏私。

连亲儿子都没见过的账外账,也让姚金明拿了出来。

现在别说农村生产大队,就是国营大企业都是用收支账,只不过类目更详细一些。

大企业有十几本、几十本账。

企业越大类目越多,但所有类目账的项目就只有收支两项。

更科学的借贷记账法,要在九十年代,才能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