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一贱下天山
第480章 相持(一)
小
大
崇祯十四年,九月三十日,松山城。
暮色渐沉,松山城头旌旗猎猎,残阳如血,将城墙映得一片赤红。
洪承畴身罩棉甲,外披猩红大氅,在唐通、马科、吴三桂、曹变蛟等将领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城楼。
城下,明军五座大营连绵数里,营帐如棋,篝火星星点点,与远处的清军营垒遥遥对峙。
“督师,清虏这几日难得的安静,怕是也不堪再战,不得不龟缩于营中蓄养精神!”密云总兵唐通看了一会城外的动静,笑着说道。
他身形魁梧,脸上横亘一道刀疤,说话时疤痕微微抽动,露出一丝狰狞。
洪承畴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的清军大营。
那里隐约可见骑兵往来奔驰,扬起阵阵尘土,但并未向明军营垒逼近。
“这打了几个月,清虏又不是铁打的,如何能持续不断地向我营寨发起进攻?”他声音沉稳,却透着冷意,还带着一丝铁锈味,“这仗到了这份上,拼的不是刀枪,是熬。看谁先熬不住,看谁的锅里先断了烟火。”
“督师……”曹变蛟却皱着眉头,朝城中官署的方向看了一眼,“监军张大人却屡屡以兵部之令,催促我军勠力向前,与清虏展开决战。而且,末将听闻,京师有圣旨已送至宁远……”
“宁远的圣旨怕是一时半会送不到这里来。”洪承畴闻言,脸上立时阴郁下来,“至于监军的催促,且不去理会。我倒不信了,陈兵部的塘令还能直接递到这位职方郎中的手里。”
监军张若麟,简直就是无能之辈矣!
前番就是他不断催促大军前往锦州,与清虏展开决战。
十余日前,当闻知清虏欲劫笔架山粮草营地时,又惶然无措,唯恐后勤断绝,转而催促洪承畴立即退兵宁远,以做固守相持,保全大军。
待笔架山大捷传来后,监军张若麟竟又改了主意,要求洪承畴趁着清虏新败之际,对清虏大营展开全面攻势,从而一举解除锦州之困。
如此反反复复,着实让人无语至极。
众将听了洪承畴的言语,皆齐齐松了一口气。
有督师顶在上面,那么在松山大营里,就没人能逼着他们去强攻清军的营壕。
因为,这无异于给清虏送人头!
十几天前,为了对清军袭击笔架山粮草大营的报复,洪承畴命曹变蛟、李辅民、吴三桂各领本部兵马,向乳峰山、长岭山清军大营展开大规模进攻。
双方激战一日,明军接连击破清军两道壕沟,攻破三座大营,曹变蛟更是领着六百余家丁向皇太极所在的营寨发起决死冲锋,并一度杀至皇太极御帐仅两百步远,差点对清军实施“斩首”行动。
若不是,多铎、鳌拜、谭泰等八旗悍将及时赶来营救,说不定就能生擒皇太极。
但这一番猛烈突击,也让明军损失惨重,伤亡超过五千余,曹变蛟也在混战中伤了左肩,至今仍裹着纱布,行动难以自如,不能骑马作战。
至于斩获,虽然各部都说对清虏杀伤甚多,但最终能捡回来的人头不过寥寥七百余级。
这付出与回报,明显不成比例。
不仅没有获得切实的首级功劳,而且也没打破清军的几道封锁,使得双方之间这种难耐的对峙情况仍要继续下去。
这几个月以来,明清两军宛如变成了一群土木工匠,全都在疯狂地挖掘壕沟,修建营寨,堆砌城垒,然后等待对方主动来攻。
面对防御设施完善的营垒,发动进攻的一方必然会遭受巨大伤亡,平白给对方送人头。
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最符合明军的期望。
因为,这又回到了明军最为熟悉的战斗模式。
以坚城为依托,凭垒而守,持续消耗清虏的兵力。
至于跟清虏野战,说实话,明军对清虏骑兵还是存有忌惮。稍有不慎,就被清虏抓住空子,从某个意想不到的位置,向你发起突袭。
只要阵列散了,士气没了,那便成了清虏追亡逐北的目标,被对方轻松收割。
相反,只要打城池攻防战,清虏一般是占不了多少便宜,反而有时会给予他们大量杀伤,获得一场辉煌的大捷。
比如,两年前的松山大捷。
副将金国凤仅以三千疲弱守军,便硬抗清虏八旗近万人长达两个月的围攻,以城头的十余门火炮和两百余支火铳,给予对方大量杀伤,最终让清虏铩羽而归。
捷报传到京师,崇祯皇帝大喜过望,当即颁旨晋升金国凤为团练总兵,世袭锦衣卫千户,极尽荣耀。
还有半个月前,驻守笔架山粮草营地的前屯副将佟瀚邦也是以三千辅兵,在清虏五千精锐甲骑的突袭之下,不仅牢牢守住了营地,还于“天桥”之上,施以密集火器攻击,让清虏大败而回。
据说,清虏武英郡王阿济格就在此战当中,被火炮击中,最终伤重不治。
虽然,这个消息还没核实,但督师洪承畴已经写了报捷的奏疏,为佟瀚邦请功。
估摸着,待大战结束后,佟瀚邦必定会因此晋升总兵之职。
所以,大家就这么凭垒而守,跟清虏对耗,熬得对方最终兵疲粮尽,不得不撤兵北归。
话说,这场大战也打了一年多,我们大明靠着举国之力,持续投入到这般长期相持对峙中,都快有些撑不住了,就清虏那疲弱的家底还能坚持下去?
洪承畴叹了口气,转身朝楼梯走去,忽然回头看了眼暮色中的清虏大营。
风卷着雪沫子,像要把天地都糊成一片白。
他心里清楚,这场仗熬到最后,拼的不只是粮草和兵力,还有朝堂上的耐心。
崇祯在京师等着捷报,陈新甲在兵部都堂等着关外的精兵,张若麟在营里等着邀功,而他,只能在这松山城上,盯着对面的营垒,一步一步地熬。
毕竟,他身后是大明的万里江山,退不得。
“且熬着吧!”洪承畴将身上的大氅紧了紧,一步一步下了城楼。
——
请收藏本站:www.c9bfbcdc82.sbs。笔趣阁手机版:m.c9bfbcdc82.sbs
暮色渐沉,松山城头旌旗猎猎,残阳如血,将城墙映得一片赤红。
洪承畴身罩棉甲,外披猩红大氅,在唐通、马科、吴三桂、曹变蛟等将领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城楼。
城下,明军五座大营连绵数里,营帐如棋,篝火星星点点,与远处的清军营垒遥遥对峙。
“督师,清虏这几日难得的安静,怕是也不堪再战,不得不龟缩于营中蓄养精神!”密云总兵唐通看了一会城外的动静,笑着说道。
他身形魁梧,脸上横亘一道刀疤,说话时疤痕微微抽动,露出一丝狰狞。
洪承畴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的清军大营。
那里隐约可见骑兵往来奔驰,扬起阵阵尘土,但并未向明军营垒逼近。
“这打了几个月,清虏又不是铁打的,如何能持续不断地向我营寨发起进攻?”他声音沉稳,却透着冷意,还带着一丝铁锈味,“这仗到了这份上,拼的不是刀枪,是熬。看谁先熬不住,看谁的锅里先断了烟火。”
“督师……”曹变蛟却皱着眉头,朝城中官署的方向看了一眼,“监军张大人却屡屡以兵部之令,催促我军勠力向前,与清虏展开决战。而且,末将听闻,京师有圣旨已送至宁远……”
“宁远的圣旨怕是一时半会送不到这里来。”洪承畴闻言,脸上立时阴郁下来,“至于监军的催促,且不去理会。我倒不信了,陈兵部的塘令还能直接递到这位职方郎中的手里。”
监军张若麟,简直就是无能之辈矣!
前番就是他不断催促大军前往锦州,与清虏展开决战。
十余日前,当闻知清虏欲劫笔架山粮草营地时,又惶然无措,唯恐后勤断绝,转而催促洪承畴立即退兵宁远,以做固守相持,保全大军。
待笔架山大捷传来后,监军张若麟竟又改了主意,要求洪承畴趁着清虏新败之际,对清虏大营展开全面攻势,从而一举解除锦州之困。
如此反反复复,着实让人无语至极。
众将听了洪承畴的言语,皆齐齐松了一口气。
有督师顶在上面,那么在松山大营里,就没人能逼着他们去强攻清军的营壕。
因为,这无异于给清虏送人头!
十几天前,为了对清军袭击笔架山粮草大营的报复,洪承畴命曹变蛟、李辅民、吴三桂各领本部兵马,向乳峰山、长岭山清军大营展开大规模进攻。
双方激战一日,明军接连击破清军两道壕沟,攻破三座大营,曹变蛟更是领着六百余家丁向皇太极所在的营寨发起决死冲锋,并一度杀至皇太极御帐仅两百步远,差点对清军实施“斩首”行动。
若不是,多铎、鳌拜、谭泰等八旗悍将及时赶来营救,说不定就能生擒皇太极。
但这一番猛烈突击,也让明军损失惨重,伤亡超过五千余,曹变蛟也在混战中伤了左肩,至今仍裹着纱布,行动难以自如,不能骑马作战。
至于斩获,虽然各部都说对清虏杀伤甚多,但最终能捡回来的人头不过寥寥七百余级。
这付出与回报,明显不成比例。
不仅没有获得切实的首级功劳,而且也没打破清军的几道封锁,使得双方之间这种难耐的对峙情况仍要继续下去。
这几个月以来,明清两军宛如变成了一群土木工匠,全都在疯狂地挖掘壕沟,修建营寨,堆砌城垒,然后等待对方主动来攻。
面对防御设施完善的营垒,发动进攻的一方必然会遭受巨大伤亡,平白给对方送人头。
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最符合明军的期望。
因为,这又回到了明军最为熟悉的战斗模式。
以坚城为依托,凭垒而守,持续消耗清虏的兵力。
至于跟清虏野战,说实话,明军对清虏骑兵还是存有忌惮。稍有不慎,就被清虏抓住空子,从某个意想不到的位置,向你发起突袭。
只要阵列散了,士气没了,那便成了清虏追亡逐北的目标,被对方轻松收割。
相反,只要打城池攻防战,清虏一般是占不了多少便宜,反而有时会给予他们大量杀伤,获得一场辉煌的大捷。
比如,两年前的松山大捷。
副将金国凤仅以三千疲弱守军,便硬抗清虏八旗近万人长达两个月的围攻,以城头的十余门火炮和两百余支火铳,给予对方大量杀伤,最终让清虏铩羽而归。
捷报传到京师,崇祯皇帝大喜过望,当即颁旨晋升金国凤为团练总兵,世袭锦衣卫千户,极尽荣耀。
还有半个月前,驻守笔架山粮草营地的前屯副将佟瀚邦也是以三千辅兵,在清虏五千精锐甲骑的突袭之下,不仅牢牢守住了营地,还于“天桥”之上,施以密集火器攻击,让清虏大败而回。
据说,清虏武英郡王阿济格就在此战当中,被火炮击中,最终伤重不治。
虽然,这个消息还没核实,但督师洪承畴已经写了报捷的奏疏,为佟瀚邦请功。
估摸着,待大战结束后,佟瀚邦必定会因此晋升总兵之职。
所以,大家就这么凭垒而守,跟清虏对耗,熬得对方最终兵疲粮尽,不得不撤兵北归。
话说,这场大战也打了一年多,我们大明靠着举国之力,持续投入到这般长期相持对峙中,都快有些撑不住了,就清虏那疲弱的家底还能坚持下去?
洪承畴叹了口气,转身朝楼梯走去,忽然回头看了眼暮色中的清虏大营。
风卷着雪沫子,像要把天地都糊成一片白。
他心里清楚,这场仗熬到最后,拼的不只是粮草和兵力,还有朝堂上的耐心。
崇祯在京师等着捷报,陈新甲在兵部都堂等着关外的精兵,张若麟在营里等着邀功,而他,只能在这松山城上,盯着对面的营垒,一步一步地熬。
毕竟,他身后是大明的万里江山,退不得。
“且熬着吧!”洪承畴将身上的大氅紧了紧,一步一步下了城楼。
——
请收藏本站:www.c9bfbcdc82.sbs。笔趣阁手机版:m.c9bfbcdc82.s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