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震惊不已的周老!
周首长,您好,我是白杨。
电话那头,周部长的声音依旧沉稳如山,但能听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是白杨同志啊,这么晚了,有什么要紧事吗?”
“周首长,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我有一个想法,想向您汇报一下。”
“哦?你说。”周部长来了些兴趣。白杨这个名字,如今在他这里,几乎等同于“惊喜”和“突破”的代名词。
“我想成立一家公司。”白杨平静地说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是在消化这个有些出人意料的提议。
在当下的环境里,“公司”这个词,还带着几分资本主义的色彩,显得有些敏感。
之前白杨就说过这个事情了。
更知道白杨这么做的目的。
良久,周部长沉重的声音才再次响起:“白杨同志,你知不知道,你这是在走钢丝?”
“我知道。”白杨的回答简单而坚定,“但为了让我们的科研能走得更快、更稳,这根钢丝,我必须走。”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似乎包含着欣赏,也包含着担忧。
“好吧,”周部长最终下定了决心,“既然你已经考虑得这么清楚,我原则上同意。编制和政策方面,我来帮你协调。但是,你要记住一点,研究所的主业不能丢,国家的重点项目,一刻也不能放松!”
“是!请**放心!”白杨的声音铿锵有力。
……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为这个即将诞生的帝国,锻造出第一件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
而这件神兵的图纸,就静静地躺在他的脑海里——那部浩如烟海的《全体系网络信息存储技术大全》。
这件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白杨也开始继续整理系统给的网络信息储存技术大全。
与航空发动机、精密机床那些需要整个国家工业体系支撑的“重器”不同,信息存储技术,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和工艺上的壁垒。
它的核心在于材料配方、物理结构设计、编码算法这些“软件”层面上的东西。
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国内的工业环境,经过适当改造后,完全可以实现的。
所以,现在的第一要素,就是将这套庞大驳杂,超越时代几十年的技术知识,完整地、系统地、可执行地整理出来。
他将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
厚厚的窗帘隔绝了窗外的阳光与喧嚣,只留下一盏台灯,散发着明亮而集中的光芒。
办公桌上,铺满了稿纸,旁边整齐地码放着一摞全新的笔记本。
白杨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中那庞大的信息洪流再次浮现。
他就像一个最高效的处理器,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检索、筛选、解码、重组。
他的笔尖,在稿纸上飞速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绵密而坚定。
一个个精密的分子式,代表着磁粉材料的革命性配方,被他清晰地写下。
一张张复杂的结构图,展示着磁头、磁鼓的优化设计,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
一行行繁琐的编码公式,构建了数据读写纠错的先进算法,被他有条不紊地罗列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他必须将那些来自未来的、高度集成化的技术概念,拆解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基础原理与工艺步骤。
他需要用现在这个年代的语言,去阐述二十一世纪的科技。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接下来的几天,白杨几乎进入了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
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这个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世界里,沉浸在那些微观的磁畴翻转和宏观的数据洪流之中。
连他一直最挂心的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那边的进度,都暂时放了下来。
每天,他只给自己留出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段时间,是他唯一的“休息”。
他会走出办公室,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然后开始处理研究所里积压的各种文件,审阅其他技术人员提交上来的问题资料。
“所长,三号风洞的压力传感器数据有些异常波动,我们排查了很久,找不到原因。”
“把原始数据和电路图给我。”白杨接过文件,目光如炬,只扫了几眼,便指出了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电容元件,“问题出在这里,这个型号的电容在持续高压环境下,性能会衰减,导致信号漂移。换成我们上次从东德进口的那批军规级元件。”
“是!”技术员如获至宝,茅塞顿开。
“白所长,关于涡轮叶片的新一批次铸造成品,良品率还是上不去,卡在百分之七十,您看……”
“急功近利了。”白杨摇了摇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上次给你们的‘定向凝固’工艺流程,你们是不是为了赶进度,把冷却时间缩短了十分钟?”
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顿时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回去告诉他们,慢就是快。我们的每一个叶片,未来都是要上天,要载人的,不能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我给的参数执行,一片也不能差!”
“明白!我马上就去传达!”
短短两个小时,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底下堆满了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历,而他总能精准地望闻问切,一语道破病灶,开出最有效的药方。
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在他的高效处理下,依旧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而一到下午五点,处理完所有杂事,他便会立刻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那项庞大的知识整理工作。
林慧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将热好的饭菜和新沏的浓茶轻轻放在他的办公桌边,再悄无声息地带走前一餐的餐具和已经凉透的茶水。
她看着白杨日渐消瘦的脸颊和眼中的红血丝,心中满是担忧,却又不敢过多打扰。
她能做的,就是为他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让他能心无旁骛。
时间,就在这专注而紧张的节奏中,悄然流逝。
转眼间,五天的时间过去了。
当最后一张关于“交叉磁场垂直记录技术”的原理图绘制完成,白杨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靠在冰凉的椅背上,闭上眼睛,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从骨髓里涌了上来。
但这疲惫之中,又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他睁开眼,看向自己的劳动成果。
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五大本厚厚的、用牛皮纸做封面的手稿。
每一本,都至少有两百页。
这里面,囊括了从基础的磁记录材料学,到磁带、软盘、硬盘的完整制造工艺、核心算法和设备设计图纸。
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资料。
这是一把钥匙,一把足以开启中国未来三十年信息产业大门的钥匙!
他拿起电话,声音因为连续几天缺少交流而显得有些沙哑。
“林慧同志,进来一下。”
“是,所长。”林慧很快推门而入。
“帮我接通计算机研究所的周培明所长。”白杨吩咐道,“就说我这里有些东西,想请他过来看一下。”
“好的。”
计算机研究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白杨所在的研究所延伸出去的一个分支。
当初正是白杨提供了颠覆性的计算机体系架构理论,才让停滞不前的国产计算机项目起死回生,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独立的计算机研究所。
而周培明,这位在计算机领域耕耘了数十年的老专家、老院士,虽然在年龄和资历上都是白杨的前辈,但对于白杨,他心中怀揣的,却是近乎学生对老师一般的崇敬。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白杨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有多么厉害。
他知道很多关于白杨的“奇迹”,也因此,对白杨的任何要求,他都会无条件地、第一时间地响应。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当研究所的通讯员告知周培明,是白杨所长的电话时,正在会议室里和一群研究员激烈讨论着“汉字编码”方案的周培明,几乎是立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快步走到办公室,拿起电话,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和期待:“是白所长吗?我是周培明啊!”
电话里传来白杨平静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周所长,您好。我这里整理出了一些关于信息存储方面的技术资料,想请您过来斧正一下。”
“信息存储?”周培明愣了一下,随即心脏猛地一跳。
他太清楚这个领域对于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性了。
目前,国内的存储技术还停留在磁芯和磁鼓的阶段,容量小,速度慢,可靠性差,是制约整个计算机性能的最大瓶颈。
而白杨,他口中的“一些技术资料”,绝对不可能是一些寻常的东西!
“斧正可不敢当!”周培明的声音都有些变了调,“您稍等,我马上过去!马上就过去!”
挂断电话,他甚至顾不上跟会议室里的下属们打声招呼,直接冲着门外喊道:“小王!备车!”
……
初冬的四九城,寒风已经带着几分凛冽。
一辆黑色的“上海牌”轿车,在略显空旷的街道上疾驰,带起一片枯黄的落叶。
两个小时后,这辆轿车稳稳地停在了研究所的办公楼前。
车门打开,穿着一身蓝色中山装,头发已然花白的周培明快步走了下来。
他的脸上,带着被寒风吹出的红晕,更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急切和兴奋。
林慧早已等在楼下,微笑着迎了上去:“周所长,您好,白所长在办公室等您。”
“好好好,有劳林慧同志了。”周培明一边快步跟着林慧上楼,一边迫不及待地问道,“林慧同志,白所长这次……又是搞出了什么大动静?”
林慧抿嘴一笑,摇了摇头:“我也不清楚,所长这几天一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了好几大本东西。”
听到这话,周培明的心跳得更快了。
当他被领进那间熟悉的办公室时,一股淡淡的墨香和茶香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白杨正站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个搪瓷杯,将滚烫的开水冲入杯中,茶叶在水中翻滚,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脸。
“周所长,快请坐,外面冷吧。”白杨抬起头,微笑着招呼道。
“不冷,不冷,心里热乎着呢!”周培明搓了搓手,眼睛却已经不由自主地瞟向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
桌子上,那五本厚重的牛皮纸手稿,如同五块沉默的巨石,散发着一种无形的、沉甸甸的压迫感。
白杨亲自将泡好的茶,用一个干净的玻璃杯分了一杯,双手递到周培明面前的茶几上。
“周所长,您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不急,不急。”周培明哪里还有心思喝茶,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那几本手稿,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有些艰难地问道:“白所长,你电话里说的……就是这些?”
白杨点了点头,没有多言,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将那一大份文件资料,整体推到了周培明的面前。
“您先看看。”
周培明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郑重,伸出微微有些颤抖的双手,捧起了最上面的一本。
牛皮纸的封面很简洁,只有几个遒劲有力的钢笔字——《磁记录材料学基础与新型磁粉配方》。
他带着一丝疑惑翻开了第一页。
开篇并不是什么艰深的理论,而是一段概述,用极其精炼的语言,阐述了磁记录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
周培明的表情还算平静,这些内容,作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他大都了解。
可当他翻到第二页,看到第一个化学分子式的时候,他的瞳孔,猛地收缩了一下。
“γ-fe?o?……掺杂钴离子……以针状微晶形态……这……这是……”他喃喃自语,原本只是随意浏览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鹰!
他作为专家,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配方的颠覆性!
国内目前主流的磁粉,还停留在最粗糙的氧化铁阶段,而这个配方,无论是在矫顽力、剩磁还是信噪比上,都远远超越了他所知的任何一种,甚至比他在国外期刊上看到的,索尼和tdk公司秘而不宣的最新研究方向,还要先进!
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他强压下心中的震撼,继续往下翻。
《高密度磁带结构设计与涂层工艺》、《温彻斯特技术架构硬盘原理详解》、《软盘驱动器伺服系统与磁头设计》、《prmL(部分响应最大相似)读出信道技术》……
一个个标题,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
他的手越翻越快,表情也从最初的震惊,逐渐演变成了骇然,最后,是彻彻底底的呆滞。
他仿佛一个饥渴的旅人,在沙漠中跋涉了数十年,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片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完整的、可以绕开所有专利壁垒的硬盘磁头动态加载技术!
他看到了领先时代至少十五年的可变扇区密度编码算法!
他甚至看到了关于未来闪存(nAndfsh)的底层物理架构的理论雏形!
这……这已经不是一份技术资料了!
这是一部未来信息存储技术的史诗!是一张通往信息时代最完整、最清晰的路线图!
周培明猛地抬起头,手中的手稿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抖着,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他看着眼前这个平静地喝着茶的年轻人,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和狂热。
“白……白所长……”他的声音干涩嘶哑,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我们……我们计算机所,几十号人,花了快十年时间,耗费了国家无数的资源,现在还在为了攻关5兆字节的硬盘技术而焦头烂额……可你这里……你这里……”
他指着手稿,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你这里面随随便便拿出来一项,就够我们研究一辈子了!这里面……这里面甚至连固态存储的理论基础都有了!”
“这……这怎么可能?!”
周培明“霍”地一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苍老的脸因为情绪的剧烈波动而涨得通红。他死死地盯着白杨,仿佛要将他看穿一样。
他绕过茶几,几步走到白杨的办公桌前,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用一种夹杂着敬畏、困惑和无尽渴望的语气,问出了那个盘旋在他心中、几乎要将他理智冲垮的问题:
“白所长……这些……这些东西,你……你是从哪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