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碳纤维全套制备与应用技术资料
夜色渐深,研究所的灯火却依旧明亮。
接下来的半个月,白杨和他的核心团队几乎是以研究所为家,一头扎进了那份关乎激光雷达,乃至牵动着国家相关工业神经的报告之中。
这活儿,远比当初闷头搞研发要复杂得多。
搞研发,目标明确,就是攻克技术难关,把东西做出来。
思路可以天马行空,失败了可以推倒重来,圈子相对封闭,打交道的主要是仪器、数据和自己人。
可写这份报告,却像是要在迷雾中绘制一张精准的藏宝图。
首先,得把激光雷达这只“麻雀”给解剖透了。
每一个关键元器件——从激光器、探测器、高速扫描镜,到精密光学元件、信号处理芯片——不仅要列出理想的性能指标,还得摸清目前国内外的技术现状。
“这雪崩光电二极管,咱们实验室用的样品,响应速度勉强够用,但一致性和噪声控制跟国外顶尖的比,差着一个数量级都不止。”小李,负责元器件梳理的年轻研究员,对着一堆测试数据和国外文献译稿,愁眉紧锁,“而且价格,贵得吓人,还不是想买就能买到。”
“还有这个高速振镜,”负责扫描系统的小张补充道,“咱们现在用的是步进电机加连杆的笨办法,精度和速度都上不去。国外那种基于电流计的高精度振镜,咱们别说做了,连原理吃透的都没几个单位。”
白杨听着,手里飞快地记着笔记。
他脑子里有后世成熟的技术路线图,但此刻,他必须把自己“格式化”回这个年代,基于现实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来分析。
他知道哪些方向是正确的,但更要命的是,如何从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出发,一步步蹚出一条路来。
他会引导大家讨论,偶尔抛出一些看似不经意、实则点拨方向的问题:“咱们能不能试试磁电式的?或者压电陶瓷驱动?我知道难度大,但理论上是不是可行?”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或者一个工艺难点的评估,他们需要翻阅大量尘封的内部资料。
甚至要托关系,打长途电话去请教其他兄弟单位的老专家。
过程繁琐、低效,却又不得不如此。
白杨常常在深夜独自对着报告草稿发呆。
他脑子里闪过的,是后世那些自动化产线、精密加工中心、以及各种唾手可得的高性能元器件。
再看看眼前这份报告上列出的一个个“老大难”问题,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基础差,不怕,”他不止一次地给大家打气,也是在给自己鼓劲,“就怕不知道差在哪儿,不知道往哪儿使劲。咱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这些‘病灶’一个个找出来,分析透,再对症下药。”
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草稿、图纸和参考资料。烟灰缸里总是满满的烟蒂——没办法,思考强度太大,尼古丁成了廉价的提神剂。
桌上的搪瓷缸子,从早到晚都是浓得发苦的酽茶。
半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样紧张、繁琐、反复推敲和争论中飞速流逝。
当最后一遍校对完成,看着那厚厚一摞、散发着油墨清香、字迹工整、图表清晰的报告时,整个团队的人都像是被抽空了精气神,眼窝深陷,脸色蜡黄,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光彩。
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文字和数据的堆砌。
它凝聚了团队半个月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试图站在国家工业战略的高度,为激光雷达技术的落地和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一份尽可能详尽、务实、且具备前瞻性的“诊断书”和“行动指南”。
白杨小心翼翼地将报告装进一个厚实的牛皮纸袋里,封好口,郑重地交给了助理小李。
“小李,辛苦你跑一趟,亲自把这个交给部里周部长的秘书。一定要亲手交到。”白杨叮嘱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后的沙哑。
“放心吧,所长!”小李接过文件袋,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心理上的分量。
他用力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看着小李离开办公室,白杨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该做的,都做了。
接下来,就看部里的了。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感觉自己像是连续打了一场高强度的战役,身心俱疲。
这半个月,比当初搞样机冲刺阶段还要累。
“不行了,得歇歇了……”白杨晃了晃有些发沉的脑袋,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哪怕只是好好睡上一天,什么都不想。
他拖着疲惫的步子,往自己的临时宿舍走去。
……
与此同时,第一机械工业部。
周部长的办公室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文件和墨水的味道。
小李一路不敢耽搁,满头大汗地赶到部委大楼,经过层层登记和通报,终于将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交到了周部长那位戴着眼镜、神情一丝不苟的中年秘书手里。
秘书见是白杨研究所送来的加急件,不敢怠慢,立刻敲门送进了周部长的办公室。
“部长,白所助理送来的报告。”
“哦?这么快?”周部长有些意外。
他原以为,那样一份涉及面广、深度要求高的报告,怎么也得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出来。
半个月就完成了?
他心里闪过一丝疑虑,会不会是仓促赶工,内容不够扎实?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接过了那个厚实的牛皮纸袋,拆开封口,抽出了里面的报告。
报告的封面简洁明了——《关于激光雷达技术产业化关键瓶颈及对策研究报告》。
周部长扶了扶眼镜,开始仔细阅读。
开篇是对激光雷达技术原理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概述,写得深入浅出,既有技术高度,又不失宏观视野。
紧接着,报告进入核心部分——关键元器件的技术瓶颈分析。
从半导体激光器、雪崩光电二极管,到高速扫描振镜、精密光学镀膜,再到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
报告不仅详细列出了各项核心元器件所需的关键性能指标。
如功率、频率、精度、灵敏度、响应时间、工作寿命等,还极其详尽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技术差距。
“差距在哪里?是材料?是工艺?还是设计思路?”报告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层层深入,直指问题的本质。
比如,对于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报告指出,国内在材料提纯、外延生长工艺、以及器件结构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成品率低、性能离散性大、噪声水平高。
报告甚至点出了几家国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单位,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技术路线和面临的困难。
周部长看得越来越心惊。
这份报告的专业性和深度,远超他的预期。
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对每一个技术节点的“解剖”,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更让他震惊的是第三部分——关于制造工艺和装备的瓶颈分析。
报告指出,激光雷达的成本和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密光学加工、微电子制造、精密装配与测试等环节的工艺水平和装备能力。
“比如,非球面镜片的精密模压或抛光工艺,国内精度达不到要求,严重依赖手工研磨,效率低、成本高、一致性差。”
“再比如,高精度光学镀膜设备,国内基本空白,好一点的都需要进口,不仅昂贵,还经常受到限制。”
“还有微电子芯片的制造,虽然我们也有集成电路产业,但在线宽、良品率、封装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巨大,无法满足激光雷达对高速、低噪信号处理芯片的需求。”
报告中列举的每一个工艺难点,每一项装备短板,都像是一根根针,精准地刺在了当前国家工业体系的痛点上。
周部长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这份报告,哪里仅仅是关于激光雷达的?
这分明就是一份以激光雷达为切入点,对我国精密光学、半导体、精密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多个相关领域进行的一次深度“体检”!
它不仅指出了“病症”,还深入分析了“病因”,甚至在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议。
“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
这一部分,更是让周部长感到震撼。
报告建议,国家应集中力量,选择几家有基础、有潜力的单位,作为攻关主体。
比如,建议由xx光学仪器厂牵头,联合xx研究所,重点突破精密光学加工与镀膜技术;
比如,建议由xx半导体器件厂,联合xx大学物理系,主攻高性能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研发与生产……
报告甚至大胆地提出,对于某些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关键元器件和设备。
可以考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但必须明确消化吸收的时间表和国产化目标,避免重复引进和长期依赖。
报告还建议,部里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打破单位壁垒,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甚至还提到了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以及建立第三方测试与认证平台等长远规划。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措施具体,可操作性极强!
周部长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
他意识到,这份报告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激光雷达项目本身。
它就像一把钥匙,一把可能解锁我国高端制造业升级密码的钥匙!
“这……这简直是一份国宝级的报告!”周部长喃喃自语,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看向报告的落款——总工程师:白杨。
这个年轻人!
他怎么能对这么多领域的技术瓶颈和产业现状,有如此深刻、如此精准的洞察?
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专家的范畴了,这需要何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周部长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内心的激动难以平复。
不行,这份报告太重要了!
必须立刻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如果报告内容属实,其意义之重大,足以影响国家未来十年的工业发展布局!
他立刻按下了桌上的内部通话按钮。
“小刘,马上通知部里的几位总工,还有电子工业部、科学院相关领域的专家,下午两点,紧急技术研讨会!把这份报告复印几份,会议材料!”
周部长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别复印了,保密!让他们直接来我办公室,现场看!”
挂断电话,周部长拿起那份报告,又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了一遍,目光灼灼。
他知道,一场围绕着这份报告的风暴,即将在京城的科技和工业领域刮起。
……
另一边。
白杨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回到了研究所分配给他的那间简陋的单人宿舍。
连续半个月的高强度脑力劳动和熬夜,铁打的人也扛不住。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把自己扔到床上,昏天黑地地睡他个三天三夜。
他甚至懒得去洗漱,只是脱掉了外套和鞋子,就一头栽倒在床上。
床板有些硬,被褥也谈不上柔软,但对于极度疲惫的白杨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意识渐渐模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需要休息。
就在他即将沉入梦乡,意识彻底“关机”的前一秒——
“叮!”
一声清脆、带着金属质感的提示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突兀地在他脑海深处响起。
白杨一个激灵,瞬间清醒了大半。
“系统”!
他立刻集中精神,果然,那冰冷的、毫无感情波动的机械音再次响起:
【检测到宿主成功提交《关于激光雷达技术产业化关键瓶颈及对策研究报告》……】
【该报告精准分析了当前国家在精密光学、半导体、精密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短板,并提出了具有高度战略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国家整体工业基础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经判定,该行为显著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潜力,判定为重大贡献,国运值获得提升……】
来了来了!
重点来了!
白杨心里默念着,强忍着激动。
每次系统判定“重大贡献”,奖励都非同小可。
【根据贡献度评估,现发放奖励:碳纤维全套制备与应用技术资料(t300级别)!】
嗡——!
白杨的脑子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碳纤维!
而且是全套的制备与应用技术资料!
还是t300级别的!
他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睡意全无,心脏因为巨大的惊喜而剧烈跳动着,砰砰作响,几乎要冲破胸膛!
别人或许不明白“碳纤维”、“t300级别”意味着什么,但他这个来自后世的“挂逼”,简直太清楚不过了!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黑色黄金”!
它的密度比铝还低,强度却数倍于钢铁!
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低热膨胀系数……简直集各种优异性能于一身!
在后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端体育器材、汽车轻量化、风力发电叶片等无数高精尖领域的关键战略性材料!
一个国家能不能自主生产高性能碳纤维,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t300级别,虽然在后世不算最顶尖(后面还有t700、t800甚至更高)。
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绝对是国际上主流的高性能碳纤维!
能搞定t300,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中国一下子就能追赶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这奖励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而且是量身定做的顶级乳胶枕!
想想吧,如果能掌握碳纤维技术:
激光雷达的扫描镜、结构件可以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大幅减轻重量,提高扫描速度和精度!
战斗机、导弹可以用上碳纤维,减重增程,提升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卫星、火箭的结构件也可以用,降低发射成本,提高有效载荷!
甚至民用领域,高档鱼竿、自行车架、汽车部件……想象空间无限!
这哪里是什么技术资料?
这分明就是一条通往“轻量化强国”的金光大道!
“呼……”白杨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试图平复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这份奖励的价值,甚至可能比激光雷达本身还要巨大!
激光雷达是“眼睛”,是“传感器”,而碳纤维,则是强健骨骼和肌肉的“基础材料”!
它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体质”!
……
刚把提升工业基础的“诊断书”交上去,反手就送来了治疗其中一个关键“病症”的“特效药”!
这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原本打算好好休息两天的念头,瞬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白杨翻身下床,走到书桌前,眼神发亮。
碳纤维的制备工艺极其复杂,从原丝的选择与处理,到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的技术诀窍和工艺难点。
后世西方国家对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一直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家是付出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才一步步艰难地实现自主突破。
而现在,全套的t300级别技术资料,就静静地躺在他的“脑海”里,等待着被“解压”和“释放”。
“t300……原丝是关键啊……”白杨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大脑已经开始高速运转。
是采用聚丙烯腈(pAn)基原丝,还是沥青基原丝?
pAn基性能更好,但工艺更复杂,对原料纯度要求极高。
国内的丙烯腈单体生产水平怎么样?
聚合工艺过不过关?
纺丝设备有没有?
还有碳化炉,高温碳化需要上千度甚至两千度以上的高温,炉膛材质、温度控制精度、气氛保护……这些都是硬骨头。
表面处理和上浆技术,更是直接影响到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结合性能,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
一个个技术难题,如同连绵的山脉,横亘在眼前。
但白杨此刻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斗志。
有了完整的技术资料,就相当于有了详细的地图和攻略。
虽然前路依旧坎坷,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艰苦的攻关,但终点是明确的,方向是清晰的!
“看来,休息是泡汤了……”白杨苦笑着摇摇头,眼神却锐利如鹰隼。
激光雷达的报告只是第一步,碳纤维的攻关,将是另一场硬仗。
而且,这场仗,可能比激光雷达更加艰难,因为它触及的,是更基础的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