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回家

他甚至能透过这冰冷的图纸,想象出这台钢铁巨兽在地底深处,以无可阻挡之势,吞噬岩土,向前掘进的壮观景象!

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赵启民深吸一口气,开始仔细阅读后面的文字说明和数据。

从盾构机的总体性能指标,到刀盘设计、驱动系统、盾体结构强度计算、土压平衡控制原理、同步注浆系统、管片拼装机设计、自动化导向系统方案…

每一个章节,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每一个数据,都经过精确计算,有据可查。

每一个技术难点,都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

其内容的详实程度,技术的先进程度,考虑的周全程度,远远超出了赵启民最大胆的想象!

这哪里是什么“初稿”?

这分明是一份已经具备极高完成度的、可以直接指导生产制造的详细设计!

赵启民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拿着文件的手,再次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

他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奔流,一股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的情绪,如同山洪暴发般,瞬间将他淹没!

这…这简直是…国之重器啊!!

赵启民捧着那份文件,只觉得重逾千斤。

他并非没有见过世面,经手过的大型项目、重要图纸不知凡几。

可没有任何一次,能与此刻手中的这份文件相提并论。

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的设计,这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工程能力!

是国家在基建领域,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页一页地翻阅,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扫过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每一个结构示意图。

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他,这份设计的成熟度、前瞻性,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许多他认为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在这里,竟然都给出了清晰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还考虑到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

这需要何等深厚的理论功底?

何等开阔的工程视野?

何等惊人的计算能力和细节把控?

赵启民抬起头,看向白杨的目光中,已经不仅仅是之前的欣赏和期待,更增添了几分深深的敬畏。

眼前这个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啊!

他的脑袋里,究竟装着怎样一个浩瀚的世界?

时间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悄然流逝,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赵启民偶尔因激动而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赵启民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震撼与激动全部吐出。

他小心翼翼地,如同对待稀世珍宝一般,将文件重新整理好,放回那朴素的牛皮纸封面之中,双手紧紧地握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抬起头,看向白杨,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化作了无比郑重的眼神。

白杨一直安静地坐在对面,神色平静,仿佛刚才递出的,只是一份寻常的技术报告。

见赵启民终于看完了,他才微微一笑,语气淡定地开口:“赵部长,这算是目前我们研究所对大型土压平衡盾构机技术的阶段性汇总。从理论设计、关键技术验证到整体方案,技术层面,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赵启民紧握着文件袋的双手上,继续说道:“如果您觉得可行,这份方案,您可以直接带走。”

他指了指桌面上早已备好的一份简单的接收登记表,“在这里签个字,履行一下手续就可以。后续,就可以直接交给相关的重工单位,组织力量进行试制生产了。”

简单,直接,干脆利落。

仿佛这凝聚了无数心血、价值连城的国之重器设计方案,在他口中,就如同安排一项日常工作般平常。

赵启民的心再次被重重地撞击了一下。

他预想过许多种交接的方式。

或许是需要层层审批!

或许是需要反复论证!

或许还需要研究所派出大量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却唯独没想到,白杨会如此“轻描淡写”,如此……信任!

这不仅仅是对他赵启民个人的信任,更是对国家、对重工体系的绝对信任!

一时间,无数感激的话语涌上心头,但面对白杨那平静而深邃的目光,赵启民却觉得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情绪,郑重地点了点头。

“好!”

一个字,重若千钧。

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虚伪的保证。

赵启民拿起笔,在那份简单的接收登记表上,一笔一划,清晰而用力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白杨起身,将登记表收好,然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赵启民站起身,将那份文件紧紧抱在怀里,对着白杨,微微颔首,眼神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与敬意,然后转身,脚步坚定地离开了办公室。

办公室内,只剩下白杨一人。

他走到窗边,看着赵启民匆匆离去的背影消失在楼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转身回到办公桌前,他拉开另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数份与刚才赵启民拿走的文件一模一样的备份,甚至还有更详细的、分门别类的技术分解文档。

未雨绸缪,永远是他的习惯。

没过多久,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白杨的助理。

助理先是汇报了几项日常事务,然后有些迟疑地看了一眼白杨。

最终还是忍不住,压低了声音,带着几分担忧地说道:“所长,刚才赵部长……就这么把盾构机的全套方案都带走了?这……这技术如此重要,万一……我是说,后续的功劳归属。”

“还有…您知道的,咱们研究所的技术,按规矩,您个人都是占有技术股份的。这个盾构机,明显是可以大规模应用,甚至将来可能出口创汇的摇钱树啊……”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如此重大的技术成果,就这样轻易交出去。

万一后续被某些单位或个人摘了桃子,或者在利益分配上,白杨和研究所吃了亏,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这不仅关乎名誉,更关乎实实在在的利益,哪怕是在这个年代,上面也是认可技术价值的。

白杨闻言,并不意外。

他明白李明的担忧,这也是人之常情。

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贯的从容和淡定,笑了笑,示意李明不必紧张。

“放心吧,小李。”他的声音平静:“规矩,早在我们研究所拿出第一份重要成果的时候,上面就已经和我明确过了。”

他端起桌上的搪瓷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缓缓说道:“我们研究所承担的,是国家最急需、最尖端的科研攻关任务。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技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能推动国家发展,那就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至于你担心的那些……”白杨放下茶杯,露出微笑:“上面自有考量,也早有安排。”

“所有出自我们研究所、由我主导的技术成果,无论最终由哪个单位生产、应用,其技术源头和知识产权归属都是明确的。”

“该属于研究所的荣誉,一分不会少;该属于我个人的技术股份和收益,也早有定论,并且有正式文件备案。”

他看着李明,眼神中带着一丝鼓励和提点:“这既是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是对我,对我们整个研究所最大的信任和激励。所以,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拿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其他的,不必过虑。”

李明听着白杨的话,心中的担忧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敬佩和恍然。

原来,最高层早已为白杨和研究所铺平了道路,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份远见和魄力,以及对白杨毫无保留的信任,本身就说明了太多问题。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明白了,所长!我这就去整理下一阶段的课题资料!”

“去吧。”白杨微笑着挥了挥手。

办公室再次恢复了安静。

……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尤其是在盾构机方案交接前后的细节敲定与后续课题的初步规划。

饶是白杨精力远超常人,也感到了一丝疲惫。

紧绷的神经需要舒缓,而家,永远是最好的港湾。

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心中泛起对妻女的思念,那是一种不同于面对科研难题时的冷静,而是一种温润的暖意,悄然流淌。

他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回去了,不知道他的“小棉袄”白浅浅又学会了什么新词,妻子钱雯惠最近是否安好。

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接通了助理办公室。

“小李,我回家一趟,这边你照看一下。没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暂时不用联系我。”白杨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

“好的,所长,您放心。”助理干脆地应道。

挂了电话,白杨整理了一下桌面,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便迈步走出了办公室。

几乎在他踏出大门的同时,两道看似随意的身影,自然地出现在他身后不远处。

他们穿着时下最普通的蓝色工装或者灰色便装,面容平凡。

这是专门负责白杨安全的保卫小组,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确保白杨的绝对安全。

对于身后的“影子”,白杨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

他步履从容,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研究所的位置相对独立,但距离分配给高级研究人员的家属大院并不算遥远。

步行穿过几条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的街道,大约一刻钟的路程。

沿途,行人不多,偶有骑着自行车的工人叮铃按着车铃驶过,一切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宁静与质朴。

暗中跟随的安保人员,一人稍微靠前,在路口等关键位置提前观察。

另一人则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缀在后方,两人之间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暗哨,通过某种不易察觉的方式保持着联系,将白杨置于一个流动的安全区域中心。

很快,白杨来到了家属大院的门口。

这是一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区域,里面是几栋苏式风格的红砖楼房,环境比外面要好上不少。

门口的警卫认识白杨,敬了个礼,目送他进入。

就在白杨进入大院的同时,负责外围跟随的一名安保人员,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地绕到大院侧后方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隐蔽角落,占据了制高点。

而另一名则在确认白杨进入楼道后,于大院内一处不起眼的树荫下停驻。

白杨回到家,掏出钥匙打开门。

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伴随着屋内温暖的气息,瞬间驱散了他身上的最后一丝疲惫。

“我回来了。”他轻声说道。

“回来啦!”厨房里传来钱雯惠温柔的回应,接着,她系着围裙走了出来,脸上带着温婉的笑容,“正准备做晚饭呢,快洗手,马上就好。”

钱雯惠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即使身处这个特殊的年代,身上依然带着一股书卷气的温润娴雅。

白杨点点头,放下外套,去洗手间洗了手。

刚出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就“噔噔噔”地从卧室跑了出来,奶声奶气地喊着:“爸爸!爸爸抱!”

正是他们的女儿,白浅浅。

小丫头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干净的小花布袄,眼睛又大又亮,像极了白杨。

白杨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柔和笑容,弯腰将女儿一把抱了起来,在她粉嫩的小脸上亲了一下。

“浅浅乖不乖啊?有没有听妈妈的话?”

“乖!浅浅听话!”小丫头搂着白杨的脖子,在他怀里蹭了蹭,小嘴叭叭地说着今天在幼儿园学了新儿歌,吃了什么好吃的。

白杨耐心地听着,抱着女儿走到饭桌旁坐下。

钱雯惠很快端上了两菜一汤,虽然简单,但色香味俱全。

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吃着温馨的晚餐。

饭桌上,主要是钱雯惠和白杨说着一些家常,白浅浅则不时插话,或者要求爸爸给她夹菜,气氛宁静而温暖。

饭后,钱雯惠收拾碗筷,白杨则陪着女儿在客厅玩积木。

他很少有这样完全放松的时刻,看着女儿专注地堆砌着不成形的“城堡”,听着她咿咿呀呀的童言稚语,心中的疲惫仿佛被彻底洗涤干净。

等钱雯惠忙完,一家人又一起看了会儿电视——一台不算大的黑白电视机。

白浅浅看着看着,就依偎在白杨怀里睡着了。

白杨小心翼翼地抱起女儿,和钱雯惠一起将她送回小床,盖好被子。

回到卧室,钱雯惠给白杨倒了杯温水。

“累坏了吧?看你眼下都有些青了。”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心疼。

白杨接过水杯,握住妻子的手,轻轻摩挲着,“还好,不累。看到你和浅浅,就什么疲劳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