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震惊第五机部

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赵启民,这位执掌着国家重型装备命脉之一的部长,此刻正眉头紧锁,指间夹着的香烟已经积了长长一截烟灰,他却浑然未觉。

面前摊开的是一张巨大的四九城地下管线与地质勘探图,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记号。

尤其是在几处关键的施工节点上,红色的叉号触目惊心。

“塌方…又是塌方…”赵启民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虑,“地质条件复杂,涌水、流沙…这简直是在豆腐里打洞!进度一慢再慢,安全事故的风险却一天比一天高。难道这首都地铁,真就成了啃不动的硬骨头?”

作为第五机部的掌门人,他肩上的压力重如山岳。

首都地铁工程,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国家脸面,是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如今工程受阻,困难重重,他这个主管部长寝食难安。

传统的矿山法、明挖法,在四九城复杂的地质和密集的地下管网面前,效率低下,隐患丛生。

他不是没想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放眼望去,要么是技术封锁,要么是天价费用,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进来。”赵启民头也没抬,声音有些沙哑。

他的秘书,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十分干练的中年人,快步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文件。

“部长,这里有份文件…”秘书小心翼翼地开口。

“先放着吧,”赵启民摆了摆手,目光依旧死死盯在地图上,“我现在没心思看别的,地铁工程那边……”

他的话还没说完,秘书连忙补充道:“部长,这份文件…是中科院‘那个’研究所,白总工那边派人送过来的。说是关于…关于地铁隧道掘进技术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和我们交流。”

“嗯?”赵启民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中科院?

白总工?

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赵启民可是知道一些内情的。

那个年轻得不像话的总工程师,和他领导下的那个研究所,这几年可是声名鹊起。

尤其是在军方那边展现出的惊人实力,早已在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虽然主攻方向似乎是尖端国防科技,但谁也不敢小觑他们的技术底蕴。

只是…地铁隧道掘进?

他们也懂这个?

赵启民心中疑窦丛生,但出于对那个研究所和白杨本人的重视,他还是沉声说道:“拿过来我看看。”

秘书赶紧将文件递上。

文件不厚,只有薄薄几页纸。

封面简洁,只写着“关于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掘进效率与安全性的若干技术思路探讨”。

赵启民带着几分审视,几分好奇,翻开了第一页。

开篇并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而是直指核心,精准地罗列了当前首都地铁一期工程在隧道施工中面临的几大技术瓶颈:

复杂地质适应性差、掘进速度缓慢、掌子面失稳风险高、地下水控制难度大、地面沉降难以控制…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重锤一般,狠狠敲在赵启民的心坎上!

这…这简直就像是派人钻进了他们第五机部工程指挥部,把他们最头疼、最棘手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抄录了下来!

其分析之透彻,问题把握之精准,甚至超过了部里一些老工程师的总结报告!

赵启民的呼吸不由得急促了几分,他强压下心中的惊异,继续往下看。

文件接下来并未直接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设计图纸,而是提出了一种“连续、高效、安全的机械化暗挖工法”的概念性设想。

其中涉及到了“全断面切削”、“同步衬砌”、“动态压力平衡”、“自动化导向”等一系列他从未听闻,却又隐隐感觉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技术名词和理念。

虽然只是概念性的描述,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体系化的解决方案雏形!

这种方案,似乎天然就是为了解决他眼前地图上那些红色叉号所代表的问题而生!

如果…如果这些设想真的能够实现…

那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掘进效率数倍乃至十数倍的提升!

意味着施工安全性的大幅提高!

意味着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显著降低!

意味着首都地铁工程,乃至未来全国的隧道工程,都将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赵启民只觉得一股热流从心底猛地窜起,瞬间冲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

他拿着文件的手,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起来。

这已经不是“一些想法”了!这分明是一把能够劈开眼前重重困境的利斧!是一线照亮黑暗隧道的曙光!

“嘶——”赵启民倒吸一口凉气,眼中爆发出无比锐利的光芒。他猛地合上文件,霍然起身,动作之快,让旁边的秘书都吓了一跳。

“备车!立刻备车!”赵启民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啊?部长,去…去哪里?”秘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搞得有些发懵,下意识地问道。刚才部长还愁眉不展,怎么看了份文件就……

“去那个研究所!”赵启民大手一挥,目光灼灼,“马上去!一刻也不能耽搁!”

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立刻、马上见到那个提出这些惊人构想的年轻人——白杨!他要亲口问问,这些构想,到底有几分把握能够变成现实!

首都地铁这盘死棋,似乎因为这突如其来的一步,骤然间…活了!

……

汽车引擎低沉地咆哮着,载着赵启民和他焦灼的心,朝着中科院研究所疾驰而去。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却丝毫无法平复赵启民内心的波澜。

那份文件里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勾勒出一幅宏伟而清晰的蓝图。

秘书坐在副驾驶,不时从后视镜里偷偷观察着自家部长的神情。

他从未见过部长如此…激动,甚至可以说是急不可耐。

当车辆驶近研究所大门时,速度明显放缓。

与赵启民想象中可能略显陈旧或低调的科研单位不同,出现在眼前的是戒备森严的岗哨和高耸的围墙,铁丝网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门口站立的警卫,身姿笔挺,眼神警惕,腰间的配枪清晰可见。

车辆被拦下,警卫上前,一丝不苟地核对证件、检查车辆。

流程之繁琐,态度之严肃,远超部委机关的日常安保级别。

“部长,这…这研究所的安保也太严格了吧?咱们进部委大院都没这么麻烦。”秘书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和抱怨。

他跟着赵启民去过不少地方,包括一些保密单位,但如此阵仗,还是头一回。

“住口!”赵启民猛地低喝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锐利的目光扫了秘书一眼,冷声道:“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你懂什么!”

秘书被训得脖子一缩,不敢再言语。

赵启民的内心却掀起了更深的波澜。

他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了!

这种级别的安保,这种滴水不漏的盘查力度,通常只用于两种地方:

一是涉及最高国家机密的战略要地,

二是…那些为国家做出过卓越贡献、需要最高级别保护的功勋元勋、国宝级的“老同志”们的住所或疗养地!

白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所在的研究所,竟然享有如此规格的安保?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个研究所,或者说,白杨本人所从事的研究,其重要性和敏感性,已经达到了一个超乎他想象的高度!

之前那份文件的重要性,在赵启民心中再次被拔高!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工程师的奇思妙想,这背后,恐怕牵扯着国家层面的重大布局!

心中的疑虑和震惊交织,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庆幸!

庆幸自己没有因为文件的来源看似普通而忽视它,庆幸自己当机立断赶了过来!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登记,甚至连赵启民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都被仔细检查了一遍之后,车辆才被放行。

一名穿着制服、神情肃穆的工作人员上了车,引导着他们往研究所内部驶去。

研究所内部,道路整洁,绿化得当,但随处可见巡逻的警卫和隐蔽的监控设施,气氛庄重而肃穆。

建筑多是朴实无华的风格,却透着一股严谨和厚重。

最终,车辆在一栋看起来并不起眼,但门口同样有警卫站岗的办公楼前停下。

“部长同志,请跟我来,白所长在办公室等您。”引路的工作人员客气地说道,但眼神中的警惕并未放松。

赵启民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中山装,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随着工作人员走进了办公楼。

楼道里很安静,只听得到脚步声的回响。

来到一扇挂着“所长办公室”牌子的门前,工作人员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年轻、沉稳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工作人员推开门,侧身让开。

赵启民迈步而入,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办公桌后那个年轻人的身上。

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蓝色工装,面容算不上英俊,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自信。

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洞悉一切。

此刻,他正从桌后站起身,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

“赵部长,欢迎您莅临指导。”白杨的声音不卑不亢,透着一股从容。

赵启民心中暗赞一声,好一个年轻人!

面对他这个第五机部的部长,竟然能如此镇定自若,单是这份气度,就非同一般。

看来那份文件,确实是出自此人之手。

“白所长,你好你好!”赵启民快步上前,热情地伸出手,“冒昧来访,打扰了!”

两人有力地握了握手。

“赵部长言重了,您能来,是对我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白杨微笑着,引着赵启民在待客区的沙发坐下,并亲自给他倒了杯热茶。“条件简陋,怠慢之处,还请赵部长海涵。”

“白所长太客气了。”赵启民摆摆手,他现在哪里有心思寒暄客套。

目光扫过办公室,陈设简单,一排排书架上塞满了各种技术书籍和图纸卷宗,桌面上也堆放着不少文件和模型零件,充满了浓厚的技术研究氛围。

抿了一口热茶,赵启民放下杯子,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看着白杨,开门见山地说道:“白所长,我就不绕弯子了。今天我来,是为了你们所提交的那份关于‘机械化暗挖工法’的技术交流函。”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那份文件,我看过了。里面的构想…非常大胆,非常…有远见!”

白杨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的表情,似乎早就料到赵启民的来意。

他点了点头,说道:“赵部长过誉了。那只是一些初步的概念设想,主要针对目前首都地铁工程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不!那绝不是不成熟的看法!”赵启民立刻反驳道,语气斩钉截铁,“白所长,你提出的那些问题,正是我们第五机部,乃至整个工程界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你提出的那些理念,‘全断面切削’、‘同步衬砌’、‘动态压力平衡’…虽然只是概念,却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难题的曙光!”

他顿了顿,身体更靠近了一些,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无比的郑重和期待:“白所长,我想知道,这些设想,你…有多大把握,能将它们变成现实?或者说,你们研究所,是否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方案?”

面对赵启民急切的目光,白杨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

他站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从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取出了一沓厚厚的、用牛皮纸封面精心装订好的文件。

他拿着文件,走回到赵启民面前,递了过去。

“赵部长,请您过目。”

赵启民心中一凛,连忙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文件。

封面上,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只有一行醒目而简洁的标题,是用标准的宋体字打印上去的:

《大型土压平衡盾构机总体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说明(初稿)》

盾构机?!

赵启民的心脏猛地一跳!

虽然之前的文件里没有明说,但他隐隐有所猜测。

却没想到,白杨竟然真的已经拿出了如此具体的方案!

这已经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设计方案了!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封面。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张巨大的、折叠起来的总装配图。

小心翼翼地展开,一架结构复杂、充满力量感的庞大机械图形,跃然纸上!

那狰狞的多刀盘切削头,厚重的盾体结构,精密的推进油缸,复杂的管片拼装系统,乃至后方长长的配套台车…每一个细节,都绘制得无比清晰、精准!

仅仅是这张图,就让赵启民这个搞了一辈子机械和工程的老行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