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李杜来了,也只配给先生提鞋

云逍想了想,接着又道:“泰西乃蛮夷之地,民众未开教化,行事如丛林野兽,因此少不了要向他们传播我大明高等文明。”

后世国人中,有很多远程养殖的电子宠物,云逍曾经在网上与他们有过无数次键盘大战,因此深知文化殖民的厉害。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文化殖民也要从现在开始着手。

像在英吉利处于启萌的‘天赋人权’、‘议会主权’等大逆不道思想,是一定要扼杀于摇篮之中,彻底禁绝。

大力传播华.夏文化的糟粕……不,先进文化,比如“君权神授”“封建等级制”。

当然了,什么‘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文化精髓,是万万不能传的。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类的,也不能让普通民众学。

另外还要大力推行英吉利版的科举制度。

考核内容当然要有所变化,只考核神学、封建礼仪,选拔忠于保王党的官员。

宗教,也必须大搞而特搞,轰轰烈烈地搞。

甚至可以不计前嫌,大力扶植天主教。

如此种种,肯定会深受欧洲王室、贵族以及宗教的热烈欢迎。

听到这里,阎尔梅已经彻底麻木了。

云逍在他心目中的那个高大伟岸的形象,此刻轰然崩塌。

对于大明而言,国师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擎天梁柱。

对于异族来说,他却是能够灭国除族的大奸大恶之徒。

多亏国师是大明人。

与阎尔梅说完事情,此时天色已晚,可玉带濠的夜生活,才是刚刚开始。

云逍让船主上酒菜,一边喝酒闲聊,一边欣赏美姬乐舞,享受着奢靡的生活。

阎尔梅见云逍兴致不错,于是壮着胆子说道:“下官即将远赴泰西,斗胆向先生求诗一首。”

国师号称大明李太白、落红真人,随便拿出一首诗词,都是可以传世的。

这要是能得到他的赠诗,即使没有张骞、班超之功,也可以名留青史了。

张乔惊讶地看向云逍,这阴险歹毒的太监,居然还会作诗?

可千万莫要污了耳朵才好。

“你倒是会给我出难题。”

云逍无奈苦笑,不是因为当文抄公可耻,而是肚子里的存货,已经不多了啊!

高宇顺满心艳羡,笑道:“先生赠诗,阎大人真是好福气!”

张乔心中冷笑:马屁精,就知道吹捧!我吹.箫,你却是吹牛!

阎尔梅满心期待地看着云逍。

云逍沉吟片刻,缓缓吟来: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这首诗,剽自顾炎武的《精卫》。

是他在三十六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

那时反清复明的力量日渐式微,仅剩下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勉强支撑着。

顾炎武的很多好友,在抗清过程中相继失败被杀。

他心情悲怆,却矢志不渝,以精卫自喻而作此诗。

当然了,云逍这也不算是剽……顾炎武算得上是他的弟子,用弟子一首诗,怎么能叫剽窃?

况且顾炎武再也不可能会有另一个时空的经历,自然也就做不出这样的诗来。

云真人不忍这样好诗埋没,这才让其现世,可谓是功莫大焉。

顾炎武的这首《精卫》,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对仗,甚至没有复杂的意象。

却以‘精卫’‘东海’‘一寸身’‘终古’”等简单意象,构建出无比厚重的情怀。

诗算不上什么传世佳作,却字字沉郁如铁,句句掷地有声,蕴含着不屈不挠、苍茫坚韧的慷慨之意。

阎尔梅这次肩负关系大明未来的重大使命,远渡重洋前往欧洲,任务艰巨,前路凶险。

因此云逍赠他这首诗,鼓励他在海外为国尽职,倒也十分应景。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阎尔梅反复念着诗句,由于内心过于激动,满脸亢奋,如同喝醉酒了一般。

接着他霍地站起身来,朝着云逍慨然说道:“先生以精卫勉励,下官定不负重托,以一寸身,抗万里海,以终身守志,践匹夫之责,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张乔惊讶的双腿久久无法合拢。

这太监,竟然真的会作诗,并且还是惊世之作。

如此沉郁顿挫、质实刚健的诗,真的是一个太监,能作出来的?确定不是剽窃?

阎尔梅接着说道:“下官膝下有一子,年仅三岁,下官决定将其更名为‘精卫’,以抒精卫填海之志!”

“精卫,阎精卫?”

云逍愕然,随即哑然失笑。

幸好不姓汪,否则趁早让他夭折。

“好诗,绝世好诗!”

高宇顺出身贫寒,净身入宫后虽说读过书,却也只限于识文断字,达不到吟诗作赋的高度。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拍马屁。

云逍笑问道:“怎么个好法?”

高宇顺大声答道:“我虽说不出这诗好在哪儿,却也知道,哪怕是李白、杜甫来了,也只配给先生提鞋!”

云逍一阵大笑。

张乔气得险些岔了气。

这马屁拍的真好!

如此狂妄的话,就不怕遭天谴?

幸好没人听到,否则……

这时,从旁边经过的一艘花艇上,传来一声冷笑,“广州城什么时候,来了一位敢于藐视李杜的奇才,失敬失敬!”

接着是一阵肆意嘲笑传来。

原来是一帮广州的名士,乘花艇游乐。

文人向来高傲,高宇顺这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不被惹毛才怪。

“那不是张乔吗?船家,靠过去!”

那艘花艇上有人认出了张乔,当即命船主把船靠了过来。

高宇顺看向云逍。

谁知云逍却是笑了笑,“无妨。”

两艘花艇并在一起,一群文士来到这边。

见到来人,张乔忙起身见礼。

阎尔梅低声向云逍介绍道:“都是广州名士,领头的那位名为黎遂球,诗有奇气,能文能武,崇祯七年途经扬州,恰逢江南名士在城南影园雅集,以黄牡丹为题征诗,他即席赋诗十首,荣获桂冠,人称‘牡丹状元’,名动天下!”

(黎遂球,‘南园十二子’之一。清军南下,他尽散家财,购置军火驰援史可法。后扬州城破,在巷战中,与弟率部奋勇杀敌,壮烈殉国。广州百姓为纪念他,将濠弦街改名豪贤街。)

“咦!”

来人当中有一名女子,一眼就认出了云逍,顿时一声惊呼。

云逍看这女子也十分眼熟,仔细想了想,这才想起她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