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第二次谈判
他整个人都愣住了,脸上写满了错愕和不知所措,像是捧了个烫手山芋。
“东哥……这……这太多了……我不能要……”
刘兆龙慌忙站起来,想要把钱递回去,脸都有些涨红,“我就是随口说了两句话,哪能要您的钱?而且这也……这也太多了!”
一万块!
在2009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很多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刘兆龙混社会时见过钱,但那是偏财,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工作,而收到如此直接且厚重的“奖励”。
林向东吐出一口烟,隔着烟雾看着他,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力道:“让你拿着就拿着。这不是给你的奖金,是给你置办行头的经费,算是公司提前预支的。”
他用夹着烟的手指点了点刘兆龙身上那件虽然干净但明显过时且质料普通的衬衫:“以后你要经常跟着兆虎出去谈事情,见的都是各个厂的老板、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代表的不光是你自己,更是‘新生活计划’,是东升的脸面。穿得太寒酸,别人不会觉得你节俭,只会觉得我们公司不正规,没实力,不尊重人。”
刘兆龙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又看了看手里那沓钱,沉默了。
他明白林向东的意思。
“商务谈判,有时候气势和细节很重要。”林向东继续说道,“一套合身得体的西装,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一块不走字儿的手表……这些都是你的‘武器’,能让你更有底气,也能让对方更重视你。这一万块,去找家好点的店,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给我捯饬得像样点。发票开回来,走公账。”
听到是“经费”、是“置办行头”、还能“走公账”,刘兆龙心里的压力才稍稍减轻了一些。
刘兆龙知道,这依然是林向东对他的一种格外照顾和信任。
“至于商务接待,”林向东弹了弹烟灰,“这就更考究人情世故了。怎么点菜?怎么敬酒?怎么安排行程让对方觉得舒服又不逾矩?怎么在饭桌上拉近关系、套取信息?这些门道,你比兆虎他们那些书呆子应该更懂。以后这方面,你多费心。这笔钱里,也可以预留一部分作为平时的接待备用金,该花的时候不要小气,但要花在刀刃上,明白吗?”
刘兆龙深吸一口气,将那股激动和惶恐用力压下去,挺直了腰板,重重地点了点头:“东哥,我明白了!您放心,这钱我一定不乱花,保证每一分都用在正地方,绝对不给您和兆虎丢人!”
他的眼神里不再是之前的紧张和拘谨,而是转化为一种被信任、被赋予重任的郑重和决心。
“嗯,”林向东满意地点点头,“去吧。尽快弄好,后面还有一堆硬仗要打。”
“哎!谢谢东哥!”刘兆龙将那沓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兜,还下意识地按了按,然后对着林向东鞠了个躬,这才转身,步伐稳健地离开了办公室。
关上门后,他靠在走廊的墙壁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手心因为紧张和兴奋竟然有些出汗。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厚厚的一沓钱,感觉像做梦一样。
这不仅是一万块钱,更是一份信任和一份全新的开始。
刘兆龙握紧了拳头,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绝不能浪费宝贵的机会。
……
几天后,鹏城电子元件厂的胡老板如约再次前来进行第二轮谈判。
这一次,负责在会议室门口接待的不再是公事公办的年轻助理,而是换成了刘兆龙。
胡老板带着助理刚出电梯,就看到刘兆龙已经等在那里。
他今天换上了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虽然动作间那条不便的手臂仍有些显眼,但整个人收拾得干净利落,头发梳理整齐,脸上带着真诚而不谄媚的笑容。
“胡总,一路辛苦了!欢迎欢迎!”刘兆龙主动迎上前两步,伸出那只完好的手,握手时力度适中,时间恰到好处,“我是刘兆龙,是刘总的特别助理,今天由我先接待您。魏明泽组长,他马上就到。”
他的语气自然热情,丝毫没有上次那种隐含的优越感和距离感。
胡老板明显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他记得上次那个咄咄逼人的魏组长,也做好了再次面对冷脸的准备,却没想到对方换了一个人,而且是如此友善和周到的接待。
他连忙握住刘兆龙的手:“刘助理太客气了,辛苦你们安排。”
“应该的,您远道而来才是真辛苦。”刘兆龙侧身引路,“会议室在这边,请跟我来。知道您爱喝普洱,我们林总特意嘱咐准备了点不错的熟普,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走进会议室,胡老板再次感到意外。
会议桌上不仅摆放了高档的瓶装水和笔记本,在他上次坐的位置前,还特意放好了一个紫砂杯,旁边是一个小巧的电茶壶和一小罐显然品质不错的普洱茶饼。
空调温度调得恰到好处,不冷不热。
“胡总,您先坐,喝口茶歇歇脚。魏组长那边还有个电话会议马上结束,五分钟内肯定过来。”
刘兆龙一边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一边解释道,动作流畅,丝毫没有因为手臂不便而显得笨拙,反而有种沉稳的气度。
胡老板看着刘兆龙行云流水般的泡茶动作,再对比上次过来时连杯水都要自己提醒的待遇,心中感慨万千,原本因为价格拉锯而有些紧绷的心情,不知不觉放松了不少。
“刘助理太周到了,谢谢,谢谢。”胡老板连声道谢,端起那杯橙红透亮、香气醇厚的茶汤,抿了一口,滋味果然醇正。
果然,不到五分钟,魏明泽快步走进了会议室。
魏明泽今天的态度也明显调整了许多,虽然依旧专业干练,但脸上多了些笑容,开场白也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轰炸:“胡总,抱歉让您久等了。您上次提出的关于技术工人团队稳定性的优势,我们团队回去后进行了深入的二次评估,认为确实非常有价值……”
谈判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