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投其所好
李娟的丈夫是市重点高中的年级主任,他们正为的女儿数学成绩而焦虑。
李娟本人对奢侈品兴趣不大,但极其看重女儿的教育。
女儿今年就要高考,数学成绩成为唯一的短板。
林向东让刘兆虎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关系,辗转找到了本市一位极有名气,但极少私下授课的退休数学特级教师。
林向东亲自上门,以一位“朋友家长”的身份,诚恳地请求老教师能否“点拨”一下孩子,并奉上了一笔不菲但被包装成“课时费与感谢费”的酬劳。
换做以前,老教师肯定不会收钱的。
然而,老教师的妻子患上了肺癌,急需大量的医疗费。
只是老教师碍于昔日的面子,也不好到处招生补习。
看着林向东放在面前的厚实信封,老教师感激的收下了。
几天后,李娟惊喜地接到丈夫的电话,说那位很难请动的老教师,居然同意每周抽时间给女儿辅导一次!
惊喜之余,她丈夫隐约提到,好像是一个叫林向东的年轻企业家帮忙牵的线。
当晚,李娟就主动给林向东打来了感谢电话,语气充满了感激和热情。
林向东在电话里说得轻描淡写:“李科长,您太客气了,举手之劳。我也是偶然听说王老师有点空闲,想着孩子教育是大事,能帮上忙就太好了。一点小事,您千万别放在心上。”
他没有提任何关于项目的事,但这份“雪中送炭”的人情,已经远比任何直接的利益输送,更能打动李娟。
李娟再三表示:“林总以后在市里有什么事情,尽管开口。”
……
第三个目标是区自然资源局,原土管局土地利用管理科,科长赵建国。
赵建国比较特别。
他本人作风还算正派,但他有个不争气的小舅子,开了家建材公司,经营不善,欠了不少外债。
小舅子经常打着赵建国的旗号在外面拉生意,让赵建国不胜其烦,又碍于妻子情面不好发作。
林向东让刘兆虎去找赵建国的小舅子,以一家新注册的“项目筹备处”的名义,向他下了一笔不大不小的建材订单,预付了30%的定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订单的要求看似正规,但对材质、交货时间等关键指标的要求却写得极其宽松,几乎等同于白送钱。
小舅子喜出望外,回家在姐姐面前大肆吹嘘自己拉来了大生意。
他姐姐自然在赵建国面前,说了这家公司不少好话。几天后,林向东才以项目筹备负责人的身份,礼节性地给赵建国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简单汇报了一下“有意向在龙口镇工业区地块进行商业开发考察”,并“顺便”提了一句“偶然”和贵亲戚的公司有了次“愉快的合作”。
赵建国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关联。
对方没有直接提任何要求,甚至还帮他那个麻烦的小舅子解决了点问题。
这份“善意”是精心安排的,让他无法轻易拒绝。
他最终只是沉声说:“嗯,知道了。投资开发是好事,但一切要按程序和政策来。”
话虽官方,但语气却并不冰冷。
林向东知道,这第一道门缝,已经撬开了。
……
林向东的“拜访”计划仍在冷静而高效地推进,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根据不同猎物的习性,布下最合适的陷阱。
第四个目标,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一位资深科员钱前进。
档案显示,钱前进职位不高,但在发改委年头长,熟悉各类政策的演变和内部分工,是很多流程的实际经办人,人称“活字典”。
他最大的特点是爱惜羽毛,极其谨慎,从不收受贵重物品,但有个“雅好”——收集各种版本的红色文献。
林向东没有直接接触钱前进。
他让刘兆虎通过旧书市场、收藏圈的朋友,费了些周折,找到了一本50年代印刷的、品相相当不错的红色文献早期版本,并不算价值连城,但胜在难找。
然后,他让一位与钱前进有旧、且完全不知内情的大学老教授,以“偶然淘到红色文献,赠予同好”的名义,将这本书“自然”地送到了钱前进手中。
钱前进得到这本心心念念的旧书,喜不自胜,对老教授感激不尽。
几天后,林向东才以“向老教授请教问题”为名,在教授家“偶遇”了前来道谢的钱前进。
三人的谈话从旧书收藏开始,气氛融洽。
林向东适时地、以极其谦逊的态度,向这位“老前辈”请教关于“区域商业项目在市级层面备案,可能需要注意的宏观政策导向问题”。
钱前进心情正好,又看在与老教授的交情,和林向东低调谦逊的态度上,便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透露了一些非核心但非常实用的信息。
比如最近哪些类型的项目更容易获批,材料准备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疏漏需要特别注意,处里几位领导的审阅习惯等。
这些信息,对于初入此道者,无异于拿到了一份简化版的“通关攻略”。林向东认真聆听,适时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全程没有提任何具体项目名称,更没有提出任何请求。
告别时,钱前进对这位“好学又懂礼”的年轻人印象颇佳。
……
招商局会议室,窗外烈日当头,屋里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热度。桌上摊开那份厚厚的《东升商圈项目概念规划书》,字里行间都透着“庞大投资”的气息。
孙为民一边翻阅,一边心里暗自惊叹:
这要是真的干起来,自己仕途上能多漂亮一笔啊!
他抬起头,故作镇定:“林总,这项目投资额可不小,你们是真要下这么大的手笔?”
林向东语气沉稳,笑容得体:“孙局,我们东升不是搞噱头。龙口镇那片地块您也清楚,闲置多年。如果能建成商圈,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和人气。”
孙为民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在桌面,心里却盘算着:
这小子年纪不大,说话却有章法。要是真成了,这政绩简直就是送上门的礼啊!
孙为民:“我直说吧,林总。我最关心的是资金。你们能保证不半途而废?”
林向东淡然一笑:“放心,我们已经有几个合作方在接触。资金落实,绝对不是问题。”
刘兆虎在一旁翻开资料,语气笃定:“孙局,您看这里——项目建成三年后,预计年税收能突破两亿,这个数字,足够让区里招商成绩翻一番。”
孙为民眼睛一亮,心里暗暗激动:
两亿!这要是写进政绩报告,自己不就等于踩着风口飞升?
他按捺住兴奋,装出冷静:“嗯……数字是好看。只是项目推进里,土地、规划这些环节,可都不是小事。”
林向东语气谦和,却带着一丝暗示:“是的,我们会严格按政策走。不过难免有些小门槛,希望能得到招商局的指导和协调。”
孙为民抬起头,盯着林向东,心里已然做出判断:
这年轻人,有胆识、有资金,还懂分寸。这样的投资人,自己必须牢牢抓住!
他爽朗一笑,拍了拍桌子:“好!招商局的职责,就是帮企业排忧解难。林总,你尽管放手干!以后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
林向东起身抱拳,笑容沉稳:“孙局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等项目落地,咱们一起见证龙口镇的腾飞。”
孙为民望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燃起了一个预感:
也许,这就是自己仕途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