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再回长安

但咽喉和鼻息的颤鸣,出卖了她。

有那么好几个瞬间,她还是本能的抱住了李凡。

“……”

七天后。

李凡下令,正式班师回朝。

西京建制全面被废,神武府出来的文官暂领刺史一职,灵武全面回复平静。

各州府算上凤翔府的斩获,随着时间推进,再创新高!

一百多名刺史和长史等高管,就交出了几十万亩地,大量的房契,铜钱,丝绸,金玉,粟米等。

他们用实力证明了一句话,灵武穷,百姓穷,跟我一州父母官有什么关系!

另外李嗣业携两万五千名精锐将继续留守凤翔府一带,萧关令马硕被提拔为灵武留守,允许长期领五万劳夫,闲时务农,战时就相当于预备役。

但这五万人不能披甲,只有等到战争爆发的时候,才能开库取甲。

对于灵武三十多个州来说,这样的布置显然不够看,不过这只是临时计划。

李凡对于大唐的调教和大刀阔斧,是要等科举之后的。

科举招揽人才,地方上的人才够了,他才能统一全国,进行内治。

七月二十三。

三军回到长安,普天同庆!

这座古老而荣耀的城池,陷入了欢声笑语和振奋之中。

这一战不仅平定了李亨之乱,还将各部游牧势力打了出去,彻底保证了长安的安全,这对于每一个百姓来说无疑都是好消息。

大街小巷,奔走相告。

皇宫内,钟声长鸣,巍峨的神武府内,宣读诏书的高力士声音高亢。

“奉大唐皇帝诏,奉大唐太子诏!”

“灵武叛贼李亨覆灭,三军功不可没!”

“着令三省六部统筹速决,由太子带领,褒奖有功之士,抚恤阵亡将士,以示我大唐之风。”

“为安西都护李嗣业再进一品,赐……”

“……”

漫长的封赏,是必须的步骤。

这一次的封赏比起上一次平定安史的封赏,相对来说要更轻许多,各指挥使的爵位,待遇提高。

而主要的晋升集中在了中层将领,以及拿下过四大军功的普通士兵,光是县男就封了几十个。

这听起来多,但实则不然,大唐之前的权贵功勋,基本都在这些年被废了,从杨国忠死开始牵连造反的多如牛毛,基本被清算。

此刻大唐的功勋体系,乃有史最低,等于是重新洗牌了。

不过李凡为了避免日后功勋体系失控,压迫国库财政,所以他也明确限制了范畴,免徭役,赐住宅,不免赋税。

赏良田,而有度。

赐绢铜,而控量。

提拔地位,但依旧在国法体系下。

谁贪污,作乱,欺男霸女,爵位也不会有任何特赦权。

这样的规定其实并不好推行,古代任何一个时期有爵位的那都是人上人,甚至凌驾律法。

但李凡就是成功推行了,以极致的威望让三军信服。

军队的有功之士一推行,那么后面的行政体系,也就更容易推行了。

完成班师回朝的重要事务后,不重要的李凡就甩给三省六部了,他则快速和家人团聚。

当天夜里,家宴之上,人人到齐。

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萧丽质还特地请来了舞狮队。

这里对于李凡来说不是后宫,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坐在角落里格格不入的崔灵看着其乐融融的后宫,一度有些错愕,这和她想象中的后宫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是人情味的区别。

李凡一连罢朝五天,与民同庆,也是为了陪伴孩子。

而此刻随着灵武的覆灭,大唐内部的统一,一个极其重要的大事也开始自然而然的摆在桌面上了。

七月二十九。

李凡重启神武府早议。

这一日阳光明媚,李凡爽朗的大笑声传遍宫殿。

“哈哈哈!”

他的大笑惊动了不少文武百官,甚至门口站岗的近卫都诧异,上一次见太子这么大笑,还是把灵武之地所有贪官的家产没收之时。

“殿下,何事这么高兴?”刘央拱手好奇。

李凡手里举着一个折子。

“诸位爱卿,郭子仪南诏大捷!”

“以两万骑兵大破南诏来犯之十万大军,一雪前耻,报了天宝十年,十三年大唐两次对南诏战争失败的耻辱!”

“堪称是一雪前耻啊哈哈!”李凡大笑。

闻言,神武府震惊,一双双眼睛猛的一亮。

“南诏也赢了?”

“太好了!”

“太好了啊!”

“天佑我大唐啊!”

群臣亢奋,甚至到了面红耳赤的地步。

大唐在安史之乱的前几年其实就很屈辱了,对南诏的两次惨败,损兵折将,粮草辎重损失惨重。

这其实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诱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大唐的荣耀和自信受到了巨大打击,而今,这一次大捷,可谓一雪前耻!

“我等恭喜殿下,贺喜殿下!”群臣齐齐高呼,行大礼。

李凡心情非常的好。

“孤本计划是先安内,而后展开对吐火罗这些贼心不死的势力的复仇。”

“但既然郭子仪那边如此顺利,那就直接打吧!”

“传孤太子诏,让郭子仪出姚州,给孤痛打南诏国!”

“粮草辎重让他不必担心,孤在长安亲自给他调配。”

李凡不说腰包有多硬,整体国力能恢复盛唐,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平定灵武的海量收入,足够支撑一场局部战争。

并且办科举的钱有了,扩充军队,赏赐将士的钱粮也够了。

他只需要考虑如何让整个大唐民生恢复繁荣和富强,重回正轨。

“是!!”

兵部尚书高仙芝带头,无一人反对用兵。

因为此刻的长安真打出自信了,都知道打灵武能赢,但没想到是碾压式,远超预估。

此事一了。

神武府不管武将,还是文臣,皆心有灵犀的看向殿外。

只见白发苍苍的高力士被人搀扶而入。

李凡挑眉,亲自走了下去:“高翁,你怎么来了?”

“微臣参见殿下。”

“微臣前来,是来传达陛下旨意的。”

“旨意?什么旨意?”李凡道。

高力士取过圣旨,笑道:“大唐皇帝诏。”

一般能喊这五个字,而不是手谕,口谕,那都是很正式的。

群臣齐刷刷跪下领旨,只有李凡有特许,见旨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