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鬼语集未语无痕

第412章 七月半的灯光

农历七月十西这天,刘思涵加班到晚上十点半。`精\武/小-税^罔\ ,冕,肺~阅?犊?办公室早己空无一人,连保洁阿姨都下班了。她伸了个懒腰,合上笔记本电脑,揉了揉酸痛的颈椎。落地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不知为何,今晚的灯光似乎比平时黯淡了几分。

手机震动起来,是母亲的来电。刘思涵皱了皱眉,还是接了起来。

"涵涵,今天别在外面逗留,早点回家。"母亲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妈,我知道,今天是鬼节嘛。"刘思涵一边收拾包包,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我都二十七了,又不是小孩子,您就别操心了。"

"你这孩子,就是不信邪!"母亲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张阿姨的女儿去年七月半晚上在外面晃悠,回来就高烧不退,请了神婆才好的。你听妈的话,赶紧回家,别在外面..."

"好了好了,我这就回去。"刘思涵不耐烦地打断母亲,挂断了电话。

她从小在城市长大,受过高等教育,对那些"迷信"的说法向来嗤之以鼻。鬼节?不过是古人解释不了自然现象编出来的故事罢了。刘思涵拎起包包,走向电梯,全然没注意到办公桌上母亲偷偷塞给她的护身符正静静地躺在抽屉角落里。

电梯缓缓下降,刘思涵刷着手机,突然感觉电梯轻微震动了一下。她抬头,发现电梯停在了13楼,门却没有打开。数字继续跳动,12、11、10...电梯又停住了,这次是9楼。刘思涵皱眉,按了按开门键,毫无反应。

"什么破电梯..."她嘟囔着,又按了几下紧急呼叫按钮,依然没有回应。

电梯突然急速下坠,刘思涵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本能地抓住扶手,后背紧贴墙壁。就在她以为要坠毁的瞬间,电梯猛地刹住,门缓缓打开——地下停车场。

刘思涵长舒一口气,快步走出电梯。停车场里灯光昏暗,她的高跟鞋在水泥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回音。不知为何,今晚的停车场格外安静,连平时常有的汽车警报声都没有。?g′o?u\g+o-u/k/s^./c′o-m/

走到自己的车位前,刘思涵愣住了——她的车不见了。

"怎么可能?"她翻出钥匙按了按解锁键,西周一片寂静。掏出手机想叫车,却发现信号全无。刘思涵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她决定步行到地面上去打车。

通往地面的楼梯间阴冷潮湿,灯光忽明忽暗。刘思涵加快脚步,突然听到身后有轻微的脚步声。她猛地回头,什么也没有。再转身,脚步声又响起来,这次更近了。

"谁在那里?"她的声音在空荡的楼梯间回荡,无人应答。

刘思涵开始小跑起来,脚步声也跟着加快。她的心跳如鼓,手心全是汗。终于冲到一楼出口,她用力推开门,冲进了夜色中。

外面的景象让她呆住了。街道上弥漫着一层薄雾,路灯像是蒙了一层纱,发出昏黄的光。路边的商铺全都关门了,但每家店门前都摆着燃烧的纸钱和供品。纸灰随风飘舞,空气中弥漫着香烛和食物混合的古怪气味。

刘思涵这才想起,今天是鬼节,民间有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的习俗。但她从未见过整条街都如此整齐划一地祭祀的场景,仿佛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某种诡异的仪式中。

她沿着人行道快步走着,想找个出租车。奇怪的是,平时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今晚几乎没有车辆经过。偶尔有几辆车驶过,也都是黑色的,车窗紧闭,悄无声息地滑过路面。

一个转弯后,刘思涵发现自己来到了一条陌生的街道。这里的建筑风格像是上个世纪的老城区,低矮的平房,斑驳的墙面,每家门前都挂着红色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更奇怪的是,街道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那些灯笼投下摇曳的红光。

"这不可能..."刘思涵喃喃自语,她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的街区。她转身想往回走,却发现来时的路己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高墙。

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刘思涵的呼吸变得急促。!鸿*特¢小+税*网* *嶵\鑫?蟑′节_哽?芯\筷,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沿着这条陌生的街道前行,希望能找到出路。

街道似乎没有尽头,两旁的房屋越来越破旧,灯笼的光也越来越暗。刘思涵注意到,有些门是虚掩着的,里面黑洞洞的,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窥视着她。一阵冷风吹过,她打了个寒颤,加快脚步。

突然,她听到身后传来沙沙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低语。刘思涵不敢回头,只能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起来。那声音却越来越近,她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正在追赶她。

转过一个拐角,刘思涵绝望地发现前面是一条死胡同。她转身想往回跑,却看到巷口处站着几个模糊的人影,正缓缓向她靠近。他们的步伐很奇怪,像是漂浮在地面上,身体轮廓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扭曲变形。

刘思涵的腿发软,几乎要瘫坐在地上。就在这时,她余光瞥见右手边有一条狭窄的小巷,尽头似乎有光亮。求生的本能驱使她冲

向那条小巷,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诡异的低语。

小巷又窄又长,刘思涵的包包刮蹭着两侧的墙壁,她顾不上这些,拼命向前跑。光亮越来越近,她终于冲出小巷,来到一条现代的商业街上。

眼前的景象让她几乎哭出来——一家肯德基餐厅灯火通明,透过玻璃窗能看到里面还有人影走动。刘思涵用尽最后的力气冲向那扇玻璃门,推门而入。

温暖的空气扑面而来,明亮的灯光刺得她眼睛发痛。店里放着轻快的音乐,几个顾客坐在角落里用餐,一位服务员正在擦拭柜台。一切如此正常,仿佛刚才的恐怖经历只是一场噩梦。

"欢迎光临肯德基,请问需要点什么?"柜台后的年轻女孩微笑着问道。

刘思涵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她的双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服务员见状赶紧绕出来扶住她:"女士,您没事吧?要不要先坐下休息?"

在服务员的搀扶下,刘思涵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她颤抖着接过递来的温水,小口啜饮,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

"您脸色很差,需要帮您叫救护车吗?"服务员关切地问。

刘思涵摇摇头:"不...不用,我只是...迷路了。"她不敢说出刚才的经历,怕被人当成疯子。

服务员点点头:"我们24小时营业,您可以在这里休息到感觉好一点。洗手间在那边,需要的话可以去整理一下。"

刘思涵这才注意到自己的狼狈样子——头发凌乱,妆容花掉,衣服上还沾着墙灰。她道谢后去了洗手间,用冷水洗了把脸,看着镜中苍白的自己,那些恐怖的画面又浮现在脑海中。

回到座位上,刘思涵点了一份套餐,却没什么胃口。她拿出手机,这次信号满格。拨通母亲的电话,听到熟悉的声音,她差点哭出来。

"涵涵?你怎么了?声音怪怪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异常。

"妈,我...我今晚可能要在外面过夜。"刘思涵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我在肯德基,很安全,明天一早就回家。"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遇到什么了?"

刘思涵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不知道...我不确定...但我想我可能...看到了一些东西..."

"待在人多光亮的地方,别出来,天亮再回家。"母亲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回家前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

挂断电话,刘思涵环顾西周,肯德基里现在只剩下零星几个顾客。角落里,一个背着大行李包的人正趴在桌子上睡觉;另一边的长椅上,两个穿着工装的年轻人分享着一份薯条,小声交谈;柜台前,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正数着零钱,犹豫着要点什么。

夜越来越深,店里的顾客换了一拨又一拨。刘思涵注意到,许多人似乎不是来用餐的,而是像她一样,在这里寻求庇护。服务员们对此习以为常,既不驱赶也不特别关注,只是默默地提供着热水和偶尔的微笑。

凌晨三点,店里只剩下几个无家可归的人。刘思涵毫无睡意,她紧盯着窗外,生怕那些可怕的东西会出现在玻璃外。一位年长的服务员走过来,给她换了一杯咖啡。

"睡不着?"服务员轻声问。

刘思涵点点头。

"七月半的晚上,很多人睡不着的。"服务员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店有规定,全年24小时营业不赶人,谁想待就待着。"

刘思涵惊讶地抬头:"你们...也知道今晚..."

服务员笑了笑:"城市里待久了,什么没见过?"她指了指角落里熟睡的老人,"老李每年这天都来,说他能看到马路上的'好兄弟'。我们不信这些,但尊重别人的信仰。"

刘思涵握紧了热咖啡,温度透过纸杯传到她冰凉的手心。她突然意识到,这家24小时营业的快餐厅,对那些无家可归者、深夜工作者或是像她这样遭遇困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一盏黑夜中的灯,一个安全的港湾。

天色渐亮,街上的雾气散去,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刘思涵看着窗外开始出现的晨跑者,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给母亲发了消息,准备回家。

离开前,她向那位年长的服务员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

服务员摆摆手:"没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路上小心。"

走出肯德基,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刘思涵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她回头看了看那家普通的快餐厅,黄色的招牌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一周后,刘思涵在抖音自媒体看到一则报道:某市政府为了防止无家可归者露宿桥洞,用水泥锥铺满了市区几座桥梁下的空间。新闻评论区争论不休,有人称赞政府维护市容,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只是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

刘思涵关掉新闻,想起那个恐怖的夜晚和肯德基里温暖的灯光。她突然明白,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有多少人像那晚的她一样,需要一个容身之处;而那些24小时营业的店铺、不打烊的便利店、通宵的咖啡馆,它们的灯光对人世间无家可归的人来说,何尝不像那晚救了她的肯德基一样,

是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她拿起手机,给母亲发了条消息:"妈,我这就回家,您带我去拜拜那些游魂野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