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阳之歌河子文艺

滴379章 百年好合喜结良缘

大年三十,婉儿与亮子喜结良缘。

——题记

(●—●)(●—●)(●—●)

主人公

婉儿,女,教师,公众号《婉儿的情感地带》创始人。

亮子,男,记者。

大年三十,二位新人喜结良缘。

亮子,属相羊,本命年25岁。

婉儿,属相狗,比亮子小3岁,22岁。

传统的结婚方式,娶亲迎亲,热闹非凡。

他们是传统的媒人介绍,不是自由恋爱。

用传统文化乡村礼节完美现实人生,乡俗民俗喜庆!

因为他们是乡土文学代言人,他们爱乡村爱故土,用故乡传统的婚姻模式为家乡增添光彩……

(●—●)(●—●)(●—●)

大年三十的天还没亮透,鲁西南菏泽的黄河滩区就飘起了碎雪,王家村东头的老槐树裹着一层薄霜,枝桠上却早挂起了串红的灯笼,风一吹,“囍”字剪纸哗啦啦响,把年味和喜气揉在一块儿,飘得满村都是。婉儿家的土坯院墙根下,几个婶子正围着煤炉炸耦合,金黄的面皮裹着韭菜鸡蛋馅,油花“滋滋”溅着,香味顺着门缝往屋里钻——今儿是婉儿和亮子的大喜日子,这黄河边的小村,要按最地道的菏泽规矩,办一场热热闹闹的亲事。

婉儿坐在东厢房的梳妆台前,镜子是母亲陪嫁的黄铜盆,磨得锃亮,能照见屋顶的木梁。母亲正用篦子给她梳“上头”的发髻,篦齿蘸了点桂花油,梳过青丝时带着淡淡的香。“慢些,慢些,咱菏泽姑娘出嫁,头得梳得周正,”母亲的手有点抖,却没停,“你奶奶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咱得按老规矩来。”婉儿望着镜里的自己,红棉袄是前儿刚拆了旧袄改的,领口、袖口都滚着黑绒边,盘扣是亮子托县城的老木匠打的,黄铜底子刻着“鸾凤和鸣”,扣上时“咔嗒”一声,像是把一辈子的安稳都扣住了。

窗户外忽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响,混着唢呐班子的《百鸟朝凤》,震得窗纸都颤。婉儿的心跳漏了半拍,母亲赶紧把一支银钗插进她的发髻——那是亮子的聘礼,钗头的小凤凰坠子垂在耳旁,一动就晃出细碎的光。“迎亲的来了!”院里有人喊,母亲扶着婉儿起身,又从红布包里掏出块红盖头,绣着并蒂莲,“盖头得等亮子来掀,咱菏泽的规矩,盖头一掀,就是一辈子的人了。”

婉儿刚把盖头蒙上,就听见堂屋传来热闹的说话声。亮子带着娶亲的队伍来了,一共十二个人,是菏泽讲究的“十二属相全”,有拉嫁妆的、抱红毡的,还有两个拎着“离娘肉”的——那是两块带肋条的猪肉,用红绳拴着,是给婉儿爹娘的心意。亮子穿了身藏青色的中山装,胸前别着大红花,花底下还别着枚毛主席像章,是村里老人说的“图个喜庆,也图个安稳”。他刚跨进门槛,就被婉儿的几个堂兄拦住了,“想娶俺家婉儿,先过了咱这关!”堂兄们笑着把他往门框边推,手里举着根红绳,绳上拴着颗红枣、一颗花生、一颗桂圆、一颗莲子,是“早生贵子”的意思,“得把这‘四样喜’咬下来,还不能用手!”

亮子笑着凑过去,头一偏,先咬住了红枣,甜汁在嘴里散开,引得众人一阵笑。接着是花生,壳硬,他费了点劲才咬开,花生仁还没咽下去,又去咬桂圆,桂圆肉软,一咬就出汁,最后是莲子,小小的一颗,他小心翼翼地含在嘴里,才算过了第一关。“还有呢!”堂姐端着个红漆托盘过来,上面放着两杯酒,“这是‘交杯酒’的前哨,得先喝了‘进门酒’,才能见新娘子!”亮子端起酒杯,刚要喝,堂兄又喊:“慢着!得说句吉祥话,说好了才能喝!”亮子想了想,好了说:“俺亮子这辈子,就认婉儿一个人,往后跟她好好过日子,让她天天像今儿这么甜!”这话一出口,满屋子的人都鼓掌,婉儿在里屋听着,盖头下的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喝过进门酒,亮子跟着媒人张婶往厢房走。菏泽的规矩,新郎见新娘前,得给“喜钱”,张婶笑着说:“亮子,咱婉儿可是咱村的金凤凰,你得多掏点喜钱,才显得有诚意!”亮子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个红信封,递给守在厢房门口的婉儿表妹,表妹接过,笑着把门推开一条缝:“还不够,还得再给点!”亮子又掏了个信封,表妹这才把门全打开,让他进去。

亮子走进厢房,看见婉儿坐在床沿,红盖头垂到腰间,银钗的凤凰坠子在灯下晃。他走过去,双手握住婉儿的手,婉儿的手有点凉,却紧紧回握他。“婉儿,俺来接你了,”亮子的声音有点哑,“往后俺一定好好待你,不叫你受委屈。”婉儿点点头,没说话,却把他的手攥得更紧了。按照规矩,亮子得给婉儿穿上“踩堂鞋”,那是一双红绣鞋,鞋底绣着“鸳鸯戏水”,亮子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鞋套在婉儿的棉鞋外面,“咱菏泽的规矩,踩堂鞋一穿,就从娘家的人,变成俺家的人了,”亮子边说边系鞋带,“往后咱一起走,走一辈子。”

穿好踩堂鞋,亮子要背着婉儿出门。婉儿趴在亮子背上,能闻到他身上的皂角香,还有点淡淡的酒气。亮子的背很宽,很稳,婉儿把脸贴在他的肩上,听着外面的唢呐声、鞭炮声,心里满是安稳。走到堂屋,婉儿的爹娘已经坐在正位上,亮子背着婉儿,对着爹娘磕了三个头,“爹,娘,俺把婉儿接走了,您放心,俺一定好好照顾她,常带她回来看看。”婉儿的爹没说话,只是把一杯酒递给亮子,眼眶有点红;娘则拉着婉儿的手,塞给她一个红布包,“这里面是咱王家的传家镯子,还有点私房钱,你拿着,往后过日子,别受了委屈。”

出了婉儿家的门,迎亲队伍要按菏泽的规矩,绕着村子走一圈,每经过一户人家,主人家都会在门口摆上“拦门宴”——一碗杂烩菜,两个白面馒头,还有一杯酒。亮子牵着婉儿的手,每到一户,都要喝口酒,吃口菜,说句吉祥话。走到村西头的黄河边时,队伍停了下来。这里有菏泽娶亲的一个老规矩,要“拜黄河”——黄河是这方土地的根,拜过黄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本地人”,日子才能像黄河水一样,绵长安稳。

亮子和婉儿对着黄河跪下,媒人张婶端来一碗黄河水,递给他们,“喝口黄河水,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顺顺利利。”亮子先喝了一口,又把碗递给婉儿,婉儿喝了一口,水有点凉,却带着泥土的清香。接着,张婶又拿出一块红布,铺在黄河边的石头上,让亮子和婉儿一起把一块写着“百年好合”的木牌放在红布上,“黄河为证,天地为媒,咱亮子和婉儿,这辈子都要好好的!”

拜完黄河,队伍继续往亮子家走。路上,亮子的朋友们开始“闹婚”,有人往他们身上撒五谷杂粮,说是“驱邪避灾”;有人举着相机,抓拍他们的笑脸;还有人唱着菏泽的民间小调:“红棉袄,红绣鞋,娶个媳妇回家来,黄河边,咱的家,日子过得乐开花……”婉儿笑着,任由他们闹,亮子则护在她身边,怕她被挤着、碰着。

快到亮子家时,远远就看见亮子家的院门口挂着“囍”字灯笼,门口站着亮子的奶奶,手里拿着一根红绳,绳上拴着两个铜钱。按照菏泽的规矩,新人进门时,奶奶要把红绳搭在他们肩上,“铜钱一响,福气进门;红绳一牵,一辈子不分开。”亮子和婉儿走到门口,奶奶把红绳搭在他们肩上,又往他们手里塞了两个糖糕,“吃了糖糕,日子步步高。”

进了亮子家的门,首先要“拜天地”。堂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香炉、烛台,还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亮子和婉儿对着牌位跪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完天地,婉儿要“跨火盆”,火盆里烧着木炭和柏树枝,柏树枝烧起来有清香,说是“跨火盆,驱晦气,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亮子牵着婉儿的手,慢慢跨过火盆,木炭的热气扑在脸上,暖融融的。

接下来是“入洞房”。亮子牵着婉儿走进新房,新房里的被褥都是红的,上面铺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是“早生贵子”的意思。按照规矩,新人要一起坐在床沿上,吃“宽心面”——一碗面条,上面卧着两个荷包蛋,由婆婆端来。亮子的娘端着面走进来,笑着说:“婉儿,吃了这碗宽心面,往后跟亮子好好过日子,别操心,有娘在呢。”婉儿接过碗,和亮子分着吃了,面条很软,荷包蛋很嫩,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外面的宴席已经开了,菏泽的婚宴讲究“八大碗”,有酥肉、丸子、炖鸡、炖鱼,都是实打实的硬菜。邻里乡亲围坐在桌子旁,吃着菜,喝着酒,说着吉祥话。亮子忙着给客人敬酒,婉儿则坐在新房里,由几个婶子陪着说话。婶子们给她剥瓜子、剥花生,跟她讲菏泽的婚后规矩:“往后逢年过节,得给公婆磕头;家里来了客人,得端茶倒水;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别乱花钱……”婉儿认真地听着,一一记在心里。

傍晚的时候,宴席散了,客人都走了,新房里安静下来。亮子走进来,坐在婉儿身边,帮她把头上的银钗取下来,“累坏了吧?”婉儿摇摇头,笑着说:“不累,今天特别开心。”亮子把她搂在怀里,望着窗外的灯笼,“婉儿,你知道吗?俺第一次见你的时候,就觉得你是俺要找的人,”亮子的声音很轻,却很认真,“俺是个记者,往后要经常跑新闻,可能顾不上家,但俺会尽量早点回来,给你做你爱吃的菏泽炒面;你的公众号,俺也会帮你找素材,咱一起把咱黄河边的故事写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菏泽的好,咱乡村的好。”

婉儿靠在亮子的怀里,听着他的话,望着桌上的红烛,心里满是幸福。她想起今天拜黄河时喝的那口黄河水,想起母亲塞给她的红布包,想起亮子给她穿踩堂鞋时的认真,忽然觉得,菏泽的这些老规矩,不是束缚,而是祖辈传下来的祝福——每一个环节,每一句吉祥话,都藏着对新人的期盼,对日子的向往。

窗外的雪还在下,却盖不住屋里的暖意。红烛的光映在墙上,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要一直拉到未来的日子里。婉儿知道,从今天起,她的人生和亮子的人生,就像黄河边的两棵树,根缠在一起,枝桠伸向同一个天空;她的公众号《婉儿的情感地带》里,以后不仅会有乡村的故事,还会有她和亮子的故事——关于菏泽的民俗,关于黄河的滋养,关于在这片土地上,两个平凡人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的最温暖的爱情。

这黄河边的亲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有最地道的菏泽规矩,最淳朴的乡土人情,像黄河水一样,绵长、厚重,带着一辈子的安稳和幸福,在大年三十的喜庆里,朝着更远的未来,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