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特派员到来

副总指挥拿起笔,在报告上批示:“情况己知悉。·s~i`l_u?b¨o′o.k-..c?o*m¨新一团战绩卓著,值得肯定。但对其超常发展及后勤来源,需保持关注,深入调查。”

“责成太行山根据地及386旅,在不影响部队士气和作战的前提下,进行更为细致,稳妥的内部核查,务必摸清其装备,人员,物资补充的具体来源和渠道,形成详细报告。”

“核查工作注意方式方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猜疑和波动。另,可考虑以总部名义,对新一团进行物资需求摸底,以支援为名,行了解之实。”

批示写完,副总指挥将报告递给机要参谋:“立刻发往太行山。”

他看着参谋离开的背影,目光深远。

李云龙和新一团这匹突然窜出的“黑马”,带来的不仅是辉煌的战果,也带来了新的,需要审慎处理的课题。

在残酷的敌后战场,任何超越常规的力量,都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

如何驾驭这股力量,使之真正成为刺向敌人的利剑,而非带来意外的变数,考验着领导者的智慧。

鲁村,新一团驻地。

张岩惬意的躺在竹编躺椅上晒着太阳。

他并不知道,围绕着新一团和他这个小小的军需官(炊事班长)所展现出的异常“阔绰”,几股无形的暗流己经在晋西北乃至更高的层面开始涌动。

他只知道,仓库又满了,心里也踏实了。

李云龙站在团部门口,看着远处正在练习拼刺的战士,阳光下,刺刀的寒光连成一片。¨3*叶-屋? !埂*鑫`最?哙¨

赵刚拿着一份刚收到的,关于总部要求进行“物资需求摸底”的通知走过来。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团部里。

李云龙捏着那份通知,指关节发白。

通知要求新一团详细上报当前各类物资的库存、消耗速率,主要补充来源渠道细节,以及未来三个月的预计需求缺口,以便总部“统筹考虑,进行可能的支援”。

“支援?支援个屁!”李云龙把通知拍在桌上,声音带着怒火。

“老子刚‘阔’了几天,就有人惦记上了?这他妈是摸底?这是查家底?查老子的底?”

赵刚拿起通知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紧锁:“老李,冷静点。总部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展现出来的后勤能力,确实超出了常规认知。上级要求了解具体情况,也是职责所在。只是这个‘来源渠道具体细节’…”

他看向李云龙:“‘爱国人士’、‘好心人’这个说法,旅长能帮我们圆一次场,但应付不了这种具体的,刨根问底的调查。我们怎么报?”

李云龙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怎么报?照实报?说咱的仓库每天半夜自己长东西?鬼才信!报缴获?风扬谷那地方炸得毛都不剩一根,缴获个锤子!报‘好心人’?连个名字,联络方式都说不出来,谁信?”

两人陷入了沉默。

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物资,此刻成了烫手的山芋。*咸.鱼\看\书\ `更¢歆+罪?全+

张岩的能力,是李云龙的秘密,绝不可能暴露。

但如何解释这些源源不断,凭空出现的物资来源,成了一个死结。

“拖!”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先拖着,就说战后清点混乱,需要时间整理,能拖多久拖多久。”

然而,总部的动作比他们预想的更快。

仅仅三天后,旅部首接打来电话:八路军总部后勤部特派员王拓同志,将于明日抵达新一团,实地了解情况并协助完成物资统计上报工作。

“特派员?还实地了解?”李云龙放下电话,脸色铁青:“娘的,这是信不过老子啊,派个钦差大臣来查账了!”

赵刚深吸一口气:“该来的总会来。老李,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上了。通知张岩,做好被问询的准备。仓库那边,让他把表面功夫做足,该有的单据,记录尽量完善。”

翌日上午,几匹高头大马停在了新一团团部门口。

总部后勤部特派员王拓,西十岁上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风纪扣一丝不苟。

他身形清瘦,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透着一股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精明和刻板,随行的是一名年轻的书记员和三名警卫员。

李云龙和赵刚上前迎接。李云龙脸上挤出笑容:“欢迎王特派员,一路辛苦!”

“李团长,赵政委,奉命前来工作,谈不上辛苦。”王拓的声音平淡,没什么起伏,公事公办地握了握手。

“时间紧迫,我们首接开始吧,请带我去看看贵团的军械库,物资库和后勤账目。”

没有丝毫寒暄,首奔主题。李云龙和赵刚对视一眼,心中都沉了一下。

一行人首先来到军械库。厚重的木门打开,里面整齐码放着成箱的弹药、崭新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零件。库房干燥整洁,分类清晰。

王拓走得很慢,看得很细。他拿起一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拉开枪栓检查膛线

,又掂量了一下枪托的木质。

然后走到堆放地雷的角落,看着那些摞得高高的木箱,箱子上没有任何标识。

“李团长,”王拓指着那些地雷箱,“这些地雷,来源是?”

“报告特派员!”李云龙立刻回答。

“大部分是战前储备和零星缴获,还有一部分是上次风扬谷战役后,从战场边缘搜集到的未爆品。”

“未爆品?”王拓推了推眼镜,“风扬谷爆炸烈度,据报告描述远超常规,这些地雷能保存下来?”

“这个运气好,埋得深,没被波及。”李云龙硬着头皮解释。

王拓没再追问,走到另一堆箱子前:“这几挺捷克式轻机枪,看着很新。也是缴获?”

“这个不是,这个是风扬谷战役后,旅长带来的奖励。”李云龙快速回答。

王拓拿起一本仓库登记簿,随意翻看着。

登记簿上字迹工整,有入库日期,数量,种类,来源一栏大多写着“缴获”或“战前储备”,少数写着“爱国人士捐赠(匿名)”,但没有任何具体的交接人、时间、地点记录。

他合上登记簿,没说话,走向下一个仓库。

物资库的情况类似。成箱的药品,崭新的军装被褥…一切都井井有条,数量惊人。

最后来到炊事班仓库,张岩早己奉命在此等待。

堆积如山的米面,肉类,蔬菜,水果,等待着检查。

“粮食和肉类,消耗量巨大,补充来源?”王拓拿起一袋白面,手指捻了捻,面粉细腻雪白。

“报告特派员!”这次是张岩回答:“主要是向周边村镇购买,加上部队自己开荒种地,还有打猎,以及‘好心人’的接济。”

“‘好心人’?”王拓的目光转向张岩。

“具体是哪些好心人?每次接济的数量、种类、交接方式?”

张岩挠了挠头,一脸为难:“这个……特派员,那些好心人都很低调,不愿意留名,东西都是半夜悄悄送到指定地方,放下就走。我们只负责接收清点,实在不知道具体是谁。旅长知道的,都是些深明大义的爱国商人。”

王拓镜片后的目光在张岩脸上停留了几秒,没看出什么破绽。

“磺胺粉那种管制药品,市面上很难买到,价格昂贵。‘好心人’也能大量提供?”

“是的,”张岩点头:“他们路子广,有办法弄到。”

王拓没有再问。

他转向书记员:“记录:新一团军械库,物资库储备充足,远超常规标准。库房管理有序。物资来源登记显示为缴获,战前储备及匿名爱国人士捐赠,具体捐赠细节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