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惊鸿试药

第166章 惊鸿试药

第一百六十六章 惊鸿试药

这时一个医士跑进来,神色慌张:“沈大夫!不好了!之前那个用新方的老年患者,突然又开始咳血,而且比之前更严重!”

沈清辞脸色一变,立刻对沈惊鸿说:“表哥,你先在这儿等我,我去去就回!”

她快步跑出隔? 离棚,朝着重症区跑去。+w.a*n^b~e¨n?.^o*r+g.

沈清辞冲进重症隔? ?离棚时,老年患者正躺在草席上剧烈咳嗽,黑红色的血沫不断从嘴角溢出,胸口起伏得如同破风箱,眼看就要撑不住。她快步上前施针,指尖因急切而微微颤抖,直到银针刺入 “天突”“膻中” 二穴,患者的咳嗽才渐渐平息,却依旧虚弱得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

“脉象微弱,肺腑损伤严重……”再这么折腾下去,恐怕撑不过明日。

沈清辞收回手,话说了一半却说不出口了。

一旁的刘文清也叹了口气,只安慰了几句,便带着沈清辞离开了。

众人簇拥着回到简易房屋,气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张太医拿着药方,眉头紧锁:“之前的方子虽能暂时止血,却没法清除肺腑毒素,反复试药只会不断消耗病人的体力,他这身子骨,根本经不起再改方子了。})幻}想?3?姬?¤′ {d更3#£新¤]最-¨全′1”

“可若是不试新方,他也撑不了多久。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话没说完,却也没了下文,谁都知道试药有风险,可放弃更是意味着等死。

“要不……再减些苦寒药材的用量? 一个年轻医士小声提议,立刻被刘文清否决:“减了用量,毒素更难控制,只会让他死得更痛苦。”

现在众人更发愁的不只是这位老者的问题,而是这里这么多的病人,到底该怎么办。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门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沈惊鸿扶着门框站在那里,脸色依旧苍白,“各位大人,我……我来试药吧。”

众人愣住。

张太医皱起眉:“沈公子,你可知试药的风险?万一毒素扩散,你可能会……”

“我知道。”沈惊鸿打断他,语气却很无奈,“但现在别无他法。我相信清辞和刘院判的医术,也相信各位大人的能力。`p-i?n?g′f/a`n+w`x`w_.!c+o`m*我知各位大人辛苦,我也想为这些病患出一份力。”

沈清辞看着沈惊鸿,却说不出话。

沈惊鸿的话音刚落,简易房屋的门帘被轻轻掀开,李太医扶着墙走了进来。他胳膊上的淡红印越来越明显,脸色同样苍白,却比几日前提振了不少,只是说话时还带着几分虚弱:“沈公子的心意老夫明白,但试药之事,还是让老夫来吧。”

众人循声转头,眼中满是惊讶。

李太医缓缓走到屋中央,目光扫过桌上的药方,“老夫是太医院的人,行医四十余年,对各类疫病的症状与药性都比诸位更熟悉。况且老夫已染过此疫,试药时更能精准地感知药性变化。”

屋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看着李太医与沈惊鸿,心中满是敬佩。

刘文清沉默片刻,最终缓缓点头:“好。李太医,沈公子,就依你们。”

决定既下,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刘文清率先拿起之前的改良方,眼神停留在“沙参、麦冬、白及”几味药材上,眉头微蹙,这几味药虽能润肺止血,却对肺腑残留的毒素束手无策。

他又翻出太医院带来的旧病例,对比着当前患者的症状,目光忽然停在“五倍子”这味药材上,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若有所思。

沈清辞注意到老师的动作,立刻将五倍子的药材图谱递过去。两人凑在一起低声研讨,刘文清指着图谱上的注解:“五倍子性平,味酸咸,既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消肿,之前因担心它与连翘的发散之性冲突,一直没敢用。但如今看来,若搭配少量甘草调和,或许能中和其收敛之性,同时增强解毒功效。”

沈清辞点头,立刻取来纸笔,快速写下 “五倍子一钱、甘草五分”,又在旁边标注 “与原方沙参、麦冬同煎,文火煮两刻钟”。

陈彦青沉思片刻,开口道:“五倍子的收敛之性确实较强,但若用甘草调和,只是剂量需精准,多一分则可能阻滞气机,少一分则无法发挥解毒功效。若搭配原方中的生姜温肺,应能避免药性凝滞,”

众人围绕着药方反复推敲,从药材配伍到煎药时长,再到服用后的观察节点,一一敲定。沈清辞将众人的意见汇总,重新拟定出一份新方:沙参三钱、麦冬二钱、五倍子一钱、白及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生姜五分,连翘与蒲公英各减至三钱,另加一钱三七粉冲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拟定好药方后,刘文清又让医士取来少量药材,在屋内用小砂锅进行试煎,煎好后立刻给李太医和沈惊鸿服用,医士们轮流守在旁侧,每隔半个时辰记录一次李太医的脉象、呼吸与症状变化,有任何异常立刻禀报。

接下来的三日里,简易房屋的灯盏几乎彻夜未熄。

医士们按众人敲定的方案,每日煎制不同改良版本的药方,轮流给李太医与沈惊鸿服用。

第一日,药方中的五倍子加到了一钱五分,谁知沈惊鸿服药后竟有些气闷,连李太医也觉胃中隐隐发凉。众人不敢大意,第二日急忙调整方子,添了一钱干姜,又减了五分连翘,方才压下两人的不适。

第三日,陈彦青忽然提议:“不如加入土茯苓?这味药清热解毒、又能通利关节。”

此前不用,是怕它与白及收敛之性相冲,但若配上甘草与生姜,或可化解阻滞,助清肺毒。

刘文清斟酌片刻,点头应下。于是土茯苓加至二钱,煎药时多熬了一刻,让药性彻底融出。

服药后,李太医脉象平稳,却未见起色;沈惊鸿倒是胸口松快了些,只是臂上紫斑依旧未消。

待到第五次改方,沈清辞将三七粉减至七分,又添了五分金银花藤,此物比金银花更温和,解毒却不伤脾胃。汤药煎成,二人服下,医士们照旧守在榻前,每过半时辰便记录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