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被端上餐桌而不自知
在周辰的心里,就算阎锡山识相一些,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也别想达到韩复渠的地位。,墈^书^君~ +毋.错?内?容/
不光只是他,晋绥军以及整个山西的民政体系,周辰都准备进行一番大换血。
老实说,各路军阀的部队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晋绥军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那种,也就比黔军的王家烈部稍微好一点。
最要命的问题在于指挥体系的僵化,军官缺乏临机决断的能力,事事都要请示上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应该来说韩复渠是个特例,他的待遇来源于周辰千金买马骨的作秀行动,而他就是那副骨架子。
想要追上甚至是超过韩复渠的待遇,那必须得是真正的千里马。
桂系的李、白二人就有这个资格,阎锡山?
一个纵容手下搞贪污的军阀,正经人谁敢重用这种人?
倒是军工生产、工业建设应该是一把好手,到时候给个顾问头衔就打发了,军队、内政和一切实权部门都不可能让他来掌舵。
当然晋绥军也不是没有优点,他们规模庞大且训练有素的炮兵部队就很值得吸收。
正好先锋军在大规模扩充部队,技术兵种奇缺,要是能把晋绥军整个吞下,这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一大半了。′顽~夲·鰰·颤~ ′首~发~
因此周辰倾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能不动武就尽量不动武。周辰深知这其中的分寸难以把握,为此他亲自带兵前来山西——军事仗,他不行,政治仗,他很行。
当周辰带着李陌的102师抵达阳泉之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协防太原。
阎锡山当然不可能答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当即就拍了一封电报,对这个要求严词拒绝。
在他看来,只要太原在手里,他就还是山西王。
况且阳泉距离太原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两地之间还有郑太铁路连接,只需一天就能到达太原。
有先锋军这支虎贲劲旅与太原守军形成犄角之势,料想红军也不会如此不智,孤注一掷前来攻打太原。
没错,这回他猜对了,红军确实不敢来攻打太原。
因为此刻,先锋军派遣的密使正在临汾唇枪舌战,双方就撤兵山西的事情,己经快要达成了一致了。阎锡山己经成为了双方在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
一开始红军其实是不太乐意撤兵的,尤其是己经得手的河东地区,这里可是山西少有的产粮地。^萝+拉+暁-说¨ ~埂¨薪/醉^全′
将之建立成稳固的根据地,红军便再没有粮食短缺之忧了。
只是当理智占据上风之时,他们也明白,要达成这一目标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而且极有可能付出巨大的牺牲。
但是,当皖北根据地发来粮食丰收的喜讯时,他们还是勉为其难的坐上了谈判桌。
此时淮北宿州正值夏收时节,先锋军动用了3000台收割机,帮助皖北地区的农民完成了夏收,以每亩三角钱的价格,将当地一百多万亩冬小麦收割入库。
在达成合作之前,皖北的领导集体也向中央汇报过这一情况,但无论是他们还是中央,都察觉到这是先锋军收买人心之举,但也还是倾向于合作。
说到底,在军民鱼水情这一块,他们对先锋军的认知就是,初步跨入了门槛,但还没掌握精髓。
有点威胁,但是不多。而目前来看,机械收割能够有效的降低粮食损耗,与先锋军的合作有助于解决军队粮食短缺问题,大大增强他们的实力。
等到他们全军严阵以待,辅助先锋军的收割机车队,并广泛动员老百姓进行手动收割,终于完成了夏收大会战。
随后,他们便开始征收夏粮,并与军田的粮食一并归仓入库。最后统计得出,仅一个夏收,他们通过收税、军屯与向民间购粮等方式,总计收获了约2万吨粮食。
当他们将这一喜讯上报上去之后,当时可真是令不少人欢欣鼓舞。
但到了这时,中央才感觉到不对,这份糖衣是开开心心的吃了,炮弹可不好打回去。
夏收之后还有秋收,还有明年,还有后年。这要是断了合作,根据地的老百姓是会有怨言的。
嗯,这可真算得上是经典的先礼后兵,而且这份礼是备得足足的了,让人一点也挑不出刺来。
到了这一步,其实也用不着犹豫了,因为本来晋南这地盘确实是很难保得住,再加上农业上的合作。
这时,与先锋军撕破脸,就成为了一件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的冒险行动。
当高层经过短暂的交流之后,最终达成了一致。
不过他们认为,撤兵归撤兵,姿态还是要做足,要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才能够在谈判桌上为己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而对于谈判代表的人选上,自然是要在前线部队中挑选,毕竟从陕北调人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而这个人必须得是一位能言善辩、见识广博、心理素质强大的无产阶级战士。
临汾,这座古老的晋南重镇,此刻
成了决定山西未来走向的关键棋眼。在一处相对僻静、临时充作谈判场所的院落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谈判桌的一边,坐着红军方面的代表,为首者是一位谈吐风趣却又目光如炬的红军师长。标志性的圆框眼镜后,锐利的眼神透过镜片,紧紧锁住桌对面的先锋军代表。
另一边,作为先锋军特使的林福生同样气度沉稳,嘴角甚至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胸有成竹的笑意。
谈判伊始,气氛便如绷紧的弓弦。围绕着“红军撤出山西”这个核心议题,尤其是富庶的河东产粮区归属,双方唇枪舌剑,寸土不让。
陈师长引经据典,从革命道义到战略需求,据理力争,强调河东对红军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他逻辑严密,言辞犀利,即使是最温和的陈述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作为先锋军代表的林福生同样针锋相对,搬出“合作历史”、“避免生灵涂炭”的大义名分,更将阎锡山的强硬态度和太原、阳泉的军事联动态势作为筹码,隐隐施压。
知识分子的“火药味”很快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