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孔融的贡献
于是,对各乡推荐人才的考核任务,就落在了陈群、贾诩和刘政三个人的身上。¢d¢a¨w~e-n¨x+u′e′x*s¨w!.~c/o?m,
这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组合。
陈群经学和政治能力都相当的高,贾诩则是洞悉人性,再加上一个熟知政务的刘政,三个人将这次推荐上来的数百名小吏,很快就做了一个甄别。
本身这次推荐的小吏,主要就只是技术和劝农这两方面的。
技术是指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不管是木匠还是铁匠,都在推荐之列。
这方面推荐上来的人选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这些人都是去工匠乡和其他人互通有无的,就算想要任人唯亲,都没有什么意义。
其他的小吏,主要任务就是劝农了。
农业时代,劝农自然是一件大事。
尤其是青州的生产,需要各种种植方式,不管是种粟、种麦还是种其他的东西,都需要有一些技巧才行。
而且很多农人在长期的农耕中,都依靠经验,整理出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能够集中起来的话,那么将会对农业,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这件事上,孔融带给了刘备和叶玄很大的惊喜。
因为刘备答应了帮他修青州学宫的原因,所以孔融都没回北海,而是一首泡在临淄。~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
修学宫这事儿他又搭不上手,闲不住的孔融就在临淄附近到处跑,然后让叶玄给他派人,寻找那些在农业上闻名遐迩的农人。
找到这些农人之后,孔融就会很和气的和他们攀谈,询问各种农业上的问题,让他们主动说出农业上的技巧。
听了之后,孔融都会记在心里,然后回去就写下来。
一个冬天下来,他就拿出了厚厚的竹简。
全是和农业有关的细节和知识。
很多老农都未必明白。
因为孔融真的朝很多人打听了。
通过询问,和相互对照,再加上孔融博览群书,配合前汉的《氾胜之书》与后汉的《西民月令》,编出了一本全新的劝农之书!
叶玄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大吃一惊。
因为历史上出现这么齐全的农业百科全书,得是数百年后的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了!
虽然叶玄没看过齐民要术,可是齐民要术本来就是在《氾胜之书》与《西民月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农业书籍。
现在孔融编出来的这本农书,在价值上,应该和齐民要术差不多。
真没想到孔融竟然还有这一面!
“孔使君此书,必然可以流芳千古!”叶玄诚心诚意的对孔融行了一礼。′e/z-l^o·o_k\b,o\o/k/.¨c!o`m′
孔融呵呵一笑:“这算什么?吾先祖也曾向老农求学,吾不过是效仿先祖之行也!”
刘备哈哈大笑了起来,传说中孔子也曾经问道于老农,不过孔融是首接和老农学习种地的知识,这境界,只怕也不在他祖先之下!
“融自幼聪慧,然而年纪大了之后,虽然有平定天下之志向,却屡屡碰壁!这才知道,天下的事情,很多都是只靠聪明做不成事的!还不如做一点微小的工作,也足以告慰平生了!”孔融继续道。
“这可不是什么微小的工作!农业乃国之根本,书生不懂农事也就算了,毕竟术业有专攻,然而如果书生看不起农人,那就是忘本——若无农人耕种,书生吃什么?”叶玄大声道。
“那是自然,我中华文化,正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先人典籍还是圣人经典,就没有看不起农事的。”刘备笑道。
“其实融主要是想,如果青州的粮食产出足够,使君对酒的控制,也就会放开了!”孔融摸了把胡子,然后笑道。
其他人一愣,然后纷纷大笑起来。
为了粮食的消耗减少,刘备之前的颁布了严令,除了官方之外,禁止民间私自酿酒出售,就连官方的酿酒,也严格限定了数量,提高了酒的价格。
对孔融这种嗜酒如命的人来说,这可是要了亲命了。
可是他为了以身作则,只能忍着。
“孔使君真要是这么想喝的话,我想办法帮你酿点好酒吧。”叶玄笑道。
高度酒他很久没捣鼓了,因为这玩意确实太耗费粮食了。
简雍一下就抬手指向叶玄:“主公,快将元晦抓起来!他有酿酒的器具!”
所有人同时爆笑。
刘备哭笑不得,瞪了简雍一眼——没完了你还?
“孔使君此书,让青州粮食增产,不知道多少,喝点酒,也是应该的。”刘备笑道。
“那就先谢过玄德了!”孔融大喜。
不过不管怎么说,孔融编出来的这本农书,确实取得了极大的效果。
推荐上来的劝农小吏,都会集中在青州学宫学习这本农书。
各种环境、各种时令、各种地形,应该怎么播种,先种什么,后种什么……
生
地如何开荒,熟地如何耕种,什么轮种效果更好,什么时候种什么东西,能解燃眉之急……
还有怎么堆肥,怎么增加土地田力,什么地要深耕到什么位置,什么作物间隔多少最佳……
这些都是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如果都能够注意到,就会是实实在在的增产。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融编撰的这本农书,比他一辈子吟诗作赋的贡献都要大。
而起因,只不过是孔融觉得自己想要感谢一下刘备和叶玄帮他修建青州学宫而己。
对于孔融编撰农书这种事情,士林中有不少人觉得孔融是不务正业,不过这种话,也没人敢说。
因为不管是圣人还是经典,都会将农业放在第一位。
毕竟谁都知道,没饭吃,就会饿死。
他们可以看不起农人,但是不敢公然挑战这种政治正确。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
天下的百姓也不会懂什么是士族,什么是军阀,他们只知道,谁能给他们饭吃,他们就可以跟着谁走。
在时间进行到初平三年的三月,冬小麦还差一个月就可以收割的时候,青州学宫,终于在临淄城外不远的地方,修建成功了。
颇为气派,前后三进,都是广阔的大厅,再加上一些偏厅。
最里面是名士们坐而论道的地方。
第二进是每年新推荐的吏员学习处理政务的地方。
最外面则是学子学习的地方。
在这战乱的时代,能有这么一件文化盛事,青州用最低调的方式,完成了最高调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