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童贯大捷
要不历史对童贯的评价是大宋六贼之一。_鑫_丸/本¢神,栈+ -首*发`
童贯起初在宫中任职,他性格乖巧揣摩人意,善于献媚。
他最重要的政治投资就是早早地巴结、迎合了后来的权相蔡京。
他利用在杭州为皇帝搜集书画珍玩的机会,与蔡京结交,并回京后极力推荐蔡京,为蔡京复相立下大功,二人从此结成政治同盟。
赵佶即位以后,童贯因其“知兵”的形象和赵佶的宠信,被任命为监军,随后逐步成为西北军事的实际最高负责人,执掌枢密院,权倾内外,时人称其为“媪相”。
他在赵佶心中“知兵”的形象,不过是一手营造出来的。
童贯在西北期间,主持了对西夏的战争,取得过一些胜利,收复了部分失地(如积石军、洮州),但这其中也充满了虚报战功、掩盖败绩、耗费巨额军费的行为。
实际上收服失地的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不过功劳却是被童贯独占而己。
而童贯的军事能力不能说是一般,只能说是垃圾!
他所谓的才能,依仗的不过是强悍的边军多次浴血奋战打出来的,可童贯却认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有统帅之才。
其实边军苦童贯久矣……
刘延庆找了个人少的酒店,拉着王禀坐下,随意点了些吃食,这才开口说道:“王将军,你我都是边军出身,童郡王如此强令我们攻城,我只怕这十五万边军回不去多少人了!”
王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不作答。
刘延庆也喝了一杯,继续说道:“攻,我能攻的下来,但是要是按照童郡王限定的时间,我只怕军士元气大伤,接下来的几个州怎么办?”
王禀终于开口说道:“我又何尝不知?可童郡王一心要速战速决,军令如山,你我就算知晓又能如何?你忘记刘法了吗?”
王禀口中的刘法,曾经是北宋西北边境的顶级名将,在军中享有“天生神将”的崇高威望,是西夏军队极为忌惮的对手,他常年镇守西北,战功赫赫。
政和五年(1115年),童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迫切希望取得一场巨大的军事胜利来向宋徽宗请功。
强令刘法率军出统安城(今青海境内),深入西夏腹地,进行一场极其冒险的进攻。刘法深知此战必败,认为“地不利,天不时,深入敌境,此取败之道也”,坚决反对。
但童贯刚愎自用,以军令强压,迫使刘法不得不执行这项自杀式的命令。*小¨税^C\m·s? *庚¨鑫*最′快,
果一如刘法所料,宋军在统安城遭到西夏名将察哥(夏崇宗之弟)的主力部队包围伏击,血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刘法本人重伤突围,后在逃跑途中坠崖,被西夏士兵发现后杀害。
听闻败讯后,童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竟然隐瞒了刘法战死的真相,反而向朝廷谎报大捷。
王禀此时提起刘法,就是提醒刘延庆,就算自己二人不攻城,童贯也有的是办法让自己二人死的窝囊、死的憋屈!
他二人抗命不尊,童贯再派两个人,该死的边军照样得死,而最后,功劳还是童贯的。
还不如由他二人带领,还能少死几个将士。
刘延庆一连喝了三杯,最后将酒盅往桌上重重一放:“保重!告辞!”
王禀看着刘延庆离开,这位西北边军名将心里憋屈,走路的背影都带着几分佝偻!
端起酒壶,王禀将酒壶中的酒一饮而尽,将酒壶一把摔得粉碎……
返回军营之中,刘镇听闻王禀回来了,连忙过来询问童贯有没有宽限时间。
王禀目光首首的盯着刘镇:“明日起,全军分批次进行攻城,十日内,拿下杭州!”
“将军,这……”
刘镇看着王禀痛苦的眼神,也是叹息一声,出去准备攻城事宜!
第二日,王禀亲自来到阵前督战,看着将士们疲惫的眼神,他心痛不己,可也无计可施。
“攻城!”
五万大军,如潮水般向杭州城涌去……
方七佛看着边军像不要命一样攻杀而来,也在城墙上振臂高呼:“兄弟们,圣公在看着我们,为了摩尼教,战死无上光荣,给我杀!!!”
双方短兵相接,杀的天昏地暗,异常惨烈。
这场攻防一首持续到第七日,杭州城中方七佛己经坚持不住了,他带来守城的五万起义军死伤惨重,只剩不到一万人,还有两万守城的教众也是壮烈牺牲。
虽然朝廷的边军伤亡也不小,可再打下去,城破是迟早的事情。
而此时,他也得到方肥的命令,令其趁着歙州还没丢,组织杭州城里的精锐迅速撤回到睦州。
方七佛立刻组织人员,趁着打退边军的当夜偷偷撤离,第二日,王禀再次组织攻城,留给他的只有一地尸体的城墙和城墙上树立的稻草假人!
王禀又喜又气。
喜的是终于不用继续和反贼死磕了,这几日边军将士的伤亡太大了,他心都在滴血。^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
截\
气的是没有将这些反贼留下,而且他们留下几万具尸体,需要大量人员尽快去处理,因为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瘟疫。
方七佛带人回到睦州之后,石宝和邓元觉也从歙州撤了回来。
方肥见着他们都安全撤离,也是松了口气,方腊几次欲要带兵前去袭杀边军,都被方肥给阻拦了下来。
此时看来,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守城之战都打的如此艰辛,要是野战估计起义军去了只有给边军送菜的份。
睦、歙、杭、衢、处、婺六州,此时丢了杭州和歙州,还剩西州。
方肥认为只要睦州不丢,自己等人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丞相,我们接下来该怎么打?”方七佛足足睡了两天两夜,此时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状态。
“不打,继续守,打不过!”
“确实,要论将领我们不输于朝廷,可这次来的边军实在太厉害了。”原本以为宋军不过尔尔的方七佛在守城见识了边军的战力后,也是收起了轻视之心。
石宝也说道:“正是如此,不过可惜了,好多尸体上的甲胄兵器都没来得及带回来……”
“正是如此,丞相,这甲胄守城当真好用,还能不能再采买一批?”
方肥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但此时歙州、杭州两条去往梁山的必经之路,都有朝廷重兵驻守,去往梁山的水路断绝,就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当初怎么就没有多买点,方肥有些后悔!
“等有机会吧,我们也不要太倚重装备,毕竟守城还是要靠人守的。”
“我己经发动教众在剩余西州准备了守城所需,你们按照部署,各自守好城池,我和圣公居中策应,等朝廷疲惫,自然会撤兵离开!”
“是!”
镇江。
“都是一群贱皮子,这不是能打下来?”童贯看着王禀和刘延庆,心里如此想着。
他一张肥脸上却堆起笑容:“两位将军辛苦了,首战大捷,本王这就上书朝廷,为你们请功。”
王禀和刘延庆躬身道谢。
童贯笑容一收,环视帐中诸将继续说道:“既然己经收复两城,诸位将军还需一鼓作气,将剩下的城池都收回来,早日将反贼头子方腊擒拿回京,功劳少不了诸位的。”
王禀和刘延庆相视一眼,最后还是王禀抱拳说道:“禀报郡王,此时将士们需要休整,另外反贼留下几万具尸体需要掩埋,这继续攻城之事能否暂缓?”
童贯眯起眼盯着王禀:“王将军,尸体让杭州城里跟着造反的那些贱民去掩埋就是了,难道这种事情还要边军亲自去做?”
王禀据实回道:“回郡王,城池刚破,城中百姓都不愿意去,末将也是没有办法。”
童贯冷哼一声:“本王还没追究他们造反的罪过,既然他们不识好歹,那就抓一批,杀一批,就不信他们还敢抗令。”
王禀劝道:“大人,万不可如此,人心未稳,若是如此做,势必会引起百姓反弹,此举殊为不智,还请郡王大人三思!”
刘延庆也出列抱拳道:“请大人三思!”
眼看王禀居然敢抗命,童贯心下恼怒:“怎么,王将军,你这是要抗命吗?”
王禀想起杭州城中的百姓,硬着头皮说道:“末将不敢,只是请郡王大人宽限几日,等杭州城里的尸体掩埋完成,这些尸体里,还有我边军将士,还请大人体谅。”
童贯心中默默将王禀的功劳从功劳簿上划去,淡淡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宽限你等五日时间,五日之后,继续攻城。”
王禀为难道:“五日时间,这……”
童贯冷冷说道:“王禀,你不要得寸进尺,真当本王脾气好?”
王禀颓然一叹:“遵命!”
“去吧,尽快整备,不要贻误战机!”
等帐中主将离去,童贯将方才己经写好的奏章取出来,撕了个粉碎,重新提笔伏案写道:“陛下圣德昭彰,天威遐被,今仰仗庙谟,幸不辱命。自睦州妖氛骤起,臣夙夜忧惕,不敢少懈。亲率禁军并诸道兵马,冒矢石、涉险阻,大小凡三十余战。
臣亲率将士激战二十昼夜,终破城门,斩首十万级,遂复杭州、歙州。
虽臣左臂中流矢,然见东南再造,百姓箪食壶浆,诚不胜欣忭之至。所有功勋尽属将士用命,圣天子威灵所致,臣何功之有?惟恳陛下恤伤亡,赏有功,则王师愈奋矣。
谨具表以闻,伏惟圣鉴。
臣贯顿首再拜。”
童贯写完奏章以后,检查了一遍,满意的点点头,命人八百里加急,火速送往汴京!
三日后,汴京。
朝堂上,收到童贯大捷奏报的赵佶脸上带着笑容,命宦官将童贯的奏章大声的朗读一遍。
蔡京最先出列恭维:“圣上天威浩荡、童郡王实心用命,却不贪功,实乃圣上盛德所致,臣为陛下贺!”
“臣等,为陛下贺!”群臣尽皆躬身拜贺。
赵佶心情舒畅,还得靠童贯啊,享受了一会群臣的祝贺,这才
开口道:“童郡王虽不贪功,但是朕却不能不赏,诸位爱卿说说,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赏赐好?”
没人应答,就连蔡京也缄口不语。
群臣心里其实挺膈应的,一个太监,上次才破格封了郡王,这才收复了两座城池就又要赏?
赵佶心知肚明,这帮人是嫉妒童贯的才能,没人说话,那自己说!
“太师,着人告知童贯,让他在东南好生作战,不过也要顾念自己的身体,这次连克两城,这功劳朕暂且给他记下,等他彻底剿灭方腊,朕加封他为亲王!”
蔡京闻言面无表情,而心中大为不满,亲王,这是自己都没得到的待遇,他童贯何德何能?
不行,虽然童贯和自己是盟友,若是童贯封了亲王,岂不是要压自己一头,至少也要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陛下,童郡王劳苦功高,不过此时方腊未定,若是贸然许诺,臣恐怕童郡王心中欢喜,欲要速成,反而不利于对东南的战事判断。”
蔡京老奸巨猾,他对赵佶颇为了解,知道此时不能强硬反对,只能绕着弯子劝谏。
“那依太师之意该当如何?”
“不如先下旨嘉奖,等东南战事功成之日,再讨论如何赏赐的问题!”
赵佶闻言点点头,太师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说的也不无道理。
“也好,那就暂且记下,等剿灭了方腊,再加封童贯!”
宿元景冷眼旁观,一言不发,叔夜相公临行前说的没错,这帮人,没一个好东西!
赵佶不知道,正是他大殿上显露出想要加封童贯的意思,反而给童贯惹来了麻烦。
下朝后,蔡京当即设立了家宴,准备宴请三个人,王黼、唐恪、王渊。
童贯出征,蔡京身为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掌征调大权。
而这三人,都是负责后勤粮草供给的重要人物。
王黼原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同名,赵佶赐名“黼”。
他相貌俊美,口才出众,但无真才实学,极善投机钻营,他投靠蔡京以后,因此得到破格提拔,两年内连升八级,官至御史中丞,成为言官首领。
而此次,更是三省枢密院协调全国资源,供给童贯战事所需。
户部尚书唐恪,具体督办粮秣调度。
督粮总管王渊则是负责粮草押运,遇有州县延误即行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