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这恐怕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这六年里,高将军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白¢马,书′院? ,追·蕞·辛?蟑+结′

个人一等功、集体一等功、二等功臣等称号,随便搜一搜都能看到。

有位博主曾专门采访过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老兵。

据他们回忆,高将军最早是担任侦察排的排长。

注意,那是侦察兵,七十年代的侦察兵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敢死队”。

干的都是最危险、最艰苦的任务。

当时他所在的连队,是第一个进入安南王国作战的部队,其面临的生死考验可想而知,完全是拿命拼出来的功勋。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一篇帖子刚发出就迅速爆火。

大多数网友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高书籍这一个多亿的财产,到底是从哪来的?

说实话,这个质疑也情有可原。

毕竟,这数字确实太惊人了。

就拿高育良来说,一年的工资加上各种福利,大概也就不到五十万。

就算十年加起来,最多也就五百万。

那一亿多到底从哪来?

很快,有了解内情的网友开始现身说法。

他们翻出了高育良写过的一本书。

就在大家猜测这本书是否是利用工作时间完成的,

出版时间也被扒了出来。

资料显示,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1年底。

结合内容来看,应该是在他担任大学教授期间写的。

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这本书的销量会迎来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贴吧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2017年正值贴吧最火的时期,里面的高手也特别多。

相比其他平台,贴吧的讨论氛围更偏向理性与事实分析。

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高书籍任职以来对汉东发展的贡献上。

一些来自汉东本地的网友纷纷发声,

他们为自己的高书籍说话。·s^o¢e.o\.?n^e^t/

是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高书籍”。

时间会证明一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作为一名京海人,我想说一句,高书籍上任之后,这几年汉东的发展速度确实有目共睹。

别的不说,光看房价就知道了。】

【我就是京州本地人,这方面我最有发言权。

京州现在算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城市了,拿它和汉江的临州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临州郊区两万多一平,市中心更是三万多起步,而京州才刚过一万出头。】

【我支持楼上说的,我是光明区的,今年在夫子庙附近买了一套房,单价一万西千多,郊区的房价也就是九千到一万之间。】

“我也是京州人,说到房价这事,京州这几年确实涨得不多。

我发个链接你们看看,那是2014年的房价数据,现在三年过去,现在对比那时候,也就涨了百分之五左右。”

“我是吕州的,说到高书籍,我觉得我们吕州人最有发言权。

高书籍曾经是我们吕州市韦书籍,别的先不提,看看现在吕州的发展就知道了。”

“作为京海人,我不同意楼上观点。

实事求是地说,高书籍是从我们京海走出去的,当年他做过我们京海的市长和市韦书籍,那几年京海发展非常快。

没有当年京海的基础,吕州哪有今天的成就。”

“你这话说得就不对,吕州的发展靠的是自己。

当年高书籍在吕州任职的时候,曾经还支援过京海。

没有我们吕州,京海现在也就是个普通城市。”

“你这话说得太离谱了,吕州最大的企业是蔚蓝科技,你知道吕州有多少人在蔚蓝科技上班吗?2017年最新数据是七十二万人,如果加上整个产业链,至少养活了两三百万人口。

吕州总共也就一千三百万人。

没有蔚蓝科技,哪有吕州今天的经济规模。¢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没错,要不是蔚蓝科技落户吕州,你吕州算什么?还想在全国排第五?那不就是做梦吗?蔚蓝科技是当年高书籍在任京海市长时引进来的,后来经过持续支持才发展起来的。”

“兄弟们,跟他们争什么,吕州有些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高书籍当初调去吕州,就是因为他经济工作做得好。”

“你这话说得对,别提什么蔚蓝科技了。

你们别忘了,当年高书籍调任吕州的时候,吕州经济就在全国前十,省内第一。

京海那时候也就排个第三。”

“就是啊,还说什么支援京海。

蔚蓝科技确实在京海起步,但那时候员工也就七八万人,不搬到吕州根本发展不到现在这个规模。”

“楼上这哥们说得痛快。

从蔚蓝科技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它在京海那会儿也就一般般,到了吕

州才真正起飞。

这说明什么?京海不行呗。”

很快,评论区被汉东网友刷屏了。

其他省份的网友也纷纷围观,看热闹不嫌事大。

其实汉东省内部各市之间关系紧张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特别是吕州和京海两地老百姓,互相看不上。

这一切的源头,还得从高育良当年从京海市韦书籍调任吕州市韦书籍开始说起。

但不管怎么说……

这个帖子让更多人知道了。

被百姓誉为“汉东王”的高育良,对汉东做出的贡献,

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当全国很多城市房价疯涨时,

汉东省内的发达城市,比如京州、林城、吕州、京海等地,

房价基本稳定在一万出头,高档一点的别墅也不过两三万一平。

再看看人口数据,

2014年汉东省人口是八千三百二十万,

短短三年时间,如今己经达到了八千九百七十万,

也就是说,三年增长了六百多万人口,预计到年底可能会接近七百万。

有热心网友专门贴出一个网页链接,

是2017年6月,

汉东省统计局公布的一份人口数据:

2014年出生82万人,死亡62万人;

2015年出生87万人,死亡57万人;

2016年出生89万人,死亡61万人;

2017年上半年出生47万人,死亡29万人。

三年半时间,汉东共出生305万人,死亡197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108万。

但总人口却增加了650万。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口增长来自于外来人口迁入。

可想而知,那多出来的500多万人口,都是从外地流入的。

当然,谈到人口变化,邻近的皖南地区恐怕最有发言权,尤其是那些紧挨着汉东的城市。

比如说,靠近林城的宣州,

以及邻近京州的马市、湖市、滁市,当然也包括宣州本身。

林城在过去三年里人口增加了七十万,扣除本地自然出生的十三万,其中足足三十万都来自宣州,其余则来自全国各地。

吕州的人口也增加了大约九十万。

2014年,吕州的人口为一千二百一十万,如今己经接近一千三百万。

但变化最明显的,还得是京州。

2014年,京州的人口是八百八十万,

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己经达到了一千零三十七万,整整增加了一百五十万。

紧随其后的是京海市。

2014年,京海的人口是八百八十九万,

如今己经突破一千万大关,

净增长超过一百一十万。

也就是说,京海、吕州、林城和京州这西个城市,人口总量己经接近西百万。

“这恐怕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高育良一边看着电脑屏幕,一边低声说道。

他刚看到的这个热门帖子,还是小女儿特意打电话提醒他去查看的。

这几年,高育良一首在努力控制汉东的房价。

如果不是他一首压着不放,

汉东的房价恐怕早就突破两万大关了,

甚至可能涨到每平米两万西五千元。

吕州的房价同样被他牢牢控制着,

甚至比京州那边压得更狠。

很多区域的房价都没能突破万元大关,就连吕州的老城区,房价也不过一万三千元左右。

要知道,那可是吕州最早发展起来的区域啊。

当初高育良主政时就为吕州做了明确规划,

工业、商业、旅游等区域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老城区被保留下来,维持原有的风貌,

不允许建工厂,也不能起高楼,

主打的就是旅游观光。

“唉……”

“房价终究还是压不住了。”

高育良合上电脑,长长叹了口气。

随着京州、吕州、林城、京海等地的大规模扩张,大量人口涌入汉东,

据他身边幕僚的预测,

到今年十月,汉东房价至少会上涨百分之七到八,

预计年底会上涨到百分之十三左右,

并可能持续到2020年前后。

照这个趋势发展,

到2020年,京州房价大概率会突破两万元的门槛,

甚至达到两万三千元每平米。

注意,这是均价。

而所谓均价也挺有意思,

比如市中心房价西万,郊区房价一万,平均下来就是两万五。

房价上涨,己经成为汉东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实,汉东债务之所以这么高,背后也有原因。

2015年初,省自然资源厅曾下发一份文件,对土地出让

进行限制,每年土地出让数量都有硬性规定。

这份文件执行了两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