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我要随心所欲新人新人新人

第29章 李善长:失败了才叫造反,成功了就是革命

程勇看他们都己经被激起了动力,也就离去了,让他们自己搞去了,要是说起大明的建立,朱元璋当然是首功的,但是这些淮西将领们加起来总比你一个朱元璋功劳大了吧,现在他们要革命了,老朱你的愿望不就是全家都能吃顿饱饭吗? 他们肯定会满足你这个愿望的。~d¢i.y-i,k¨a*n~s\h~u-.+c′o+m?

等程勇离去之后,李善长和刘伯温让大家都安静下来,短短的时间里,两人己经初步领悟了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的精髓,简单的说就是留下皇帝的名头,剥夺他的权利分给下面的人。

两人商量了下之后决定回去再仔细研究下这套理论的精髓,毕竟刚刚也就是浅浅的阅读了一下而己,不过这几天的时间不能浪费,让徐达,李文忠,蓝玉他们这些将领将手下的军队都给牢牢的掌握在手里,让巩昌侯郭兴去搞定武定侯郭英,毕竟皇宫的守卫现在由他负责。

等到一切都成熟了之后,大家就进行革命,具体的环节这些日子在慢慢敲定。

郭兴听后就朝自己弟弟家赶去,他娘的自己莫名其妙的就病死了,之后自己的爵位还被撤销了,朱元璋这个混蛋果真不当人啊。

魏国公府的书房内,烛火通明。十余名淮西勋贵围坐在一张巨大的紫檀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几本手抄的《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这些都是仙人赐予的"异界典籍"。

李善长推了推眼镜,指着书上一段文字道:"诸位请看,这君主立宪制,便是保留皇帝尊位,但实权归于议会与内阁。好比一艘大船,皇上仍是船头的龙首,但掌舵的却是..."

刘伯温捋须轻笑,接过话头:"简而言之,就是保留皇上天子之名,但将其权力分而治之。′墈¨书!君· .最_芯^蟑/劫\埂!新′筷^行政权归首相,司法权归法院,立法权归议会。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轩然大波。

"这...这不就是架空皇上吗?"常升瞪大眼睛。

"比造反强!"胡惟庸眼中精光闪烁,"至少保住了皇上的颜面。"

徐达沉思片刻,缓缓点头:"确实巧妙。皇上仍是皇上,但我们不必再担心鸟尽弓藏..."

"等等!"蓝玉突然站起来,"那兵权归谁?"

李善长早有准备:"军队效忠国家,由议会监督,首相指挥。但重大军事行动需皇帝用印。"

"皇帝不就成盖章的了?"费聚忍不住笑出声。

"这不就是架空皇上吗?"蓝玉瞪大眼睛,"换个说法罢了!"

"非也。"刘伯温轻抚长须,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皇上仍是国家象征,祭祀、外交等礼仪大权仍在。只是治国理政之权,交由专业人士分工负责。"

常升若有所思:"就像我们打仗,皇上坐镇中军,具体战术交给将领?"

"正是此理。"李善长点头,"首相领导内阁处理政务,议会制定法令,最高法院监督执法。三者互相制约,避免一家独大。"

胡惟庸突然冷笑:"说得好听!这不就是分皇上权吗?他岂能答应?"

密室一时寂静。所有人都知道,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仙人支持。"徐达打破沉默,手指轻叩桌面,"若有仙师显圣,言明天意如此,皇上不得不三思。-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

"况且,"李善长环视众人,"我们并非要废黜皇上,只是改变治国方式。皇上仍是皇上,大明仍是大明,只是制度更加...先进。"

这个词让众人眼前一亮。"先进"——来自仙界的制度,自然是先进的。谁不想沾点仙气?

"具体如何操作?"费聚问道,这位老将难得对政事如此上心。

刘伯温展开另一张图:"首先,由李公出任第一任首相,组建内阁;老夫不才,可领最高法院;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功勋贵族组成,下院从各地选拔贤才。"

"五年一任?"常茂指着图上小字问道。

"不错,避免一人专权太久。"刘伯温解释,"且首相、大法官、议长彼此不能兼任,防止权力集中。"

蓝玉突然拍桌大笑:"妙啊!这样既不用造反,又能保住咱们的身家性命!皇上还是皇上,咱们也不用担心哪天被剥皮实草了!"

这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在座的都是开国功臣,谁愿意背上造反的骂名?若是能"和平演变",既全了忠义之名,又保了身家性命,岂不两全其美?

"问题是,"徐达皱眉,"皇上会接受吗?"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视一眼,缓缓道:"皇上不接受我们就让他接受。"他压低声音,"要是不行那就只能让太子提前登基了,我想太子应该会接受的。"

众人心领神会。所谓"两手准备",无非是软的不行来硬的。如今徐达得了狼人果实,实力大增;在座的加起来己经是整个应天府一半以上的力量了,这还怕什么。

"我提议,"胡惟庸突然道,"先

草拟一份《权利法案》,列明皇上与内阁的权责界限。若皇上同意,便皆大欢喜;若不同意..."

"那就让同意的皇子当皇帝。"蓝玉接口,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李善长摇头:"不可如此首白。我们应当强调,这是为了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而非针对皇上个人。"他顿了顿,"毕竟,书上写的未来,谁都不想看到。"

提到《明史》中记载的未来,众人又是一阵沉默。那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他们每个人的悲惨结局,而朱元璋的专制正是根源。

"我同意李公的看法。"徐达沉声道,"我们此举是为大明千秋万代,非为一己私利。即便皇上暂时不理解,后人也会明白我们的苦心。"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谁不是人精?大家都明白,自保才是首要目的。只是在这"自保"之外,若能顺便青史留名,又何乐而不为?

"那么,具体人选如何确定?"常升问出了最敏感的问题。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善长身上。这位当朝宰相学识渊博,处事公允,出任首届首相确实众望所归。

李善长也不推辞:"承蒙诸位厚爱,李某愿担此重任。至于最高法院,非刘公莫属。"

刘伯温的风骨众人皆知,就连与他有嫌隙的蓝玉都不得不服。老头儿铁面无私,执掌司法再合适不过。

"议会呢?"有人问道。

"按功绩来。"李善长早有准备,"上院由开国功臣组成,徐兄、常兄、蓝兄等自然在列;下院则从各地选拔德才兼备者,逐步推行选举。"

"五年一任,不得连任超过两届。"刘伯温补充,"防止形成新的门阀。"

众人纷纷点头。虽然各自心里都打着小算盘,但上有仙人看着,谁也不敢太过分。况且这新制度下,权力分散制衡,一家独大的可能性确实小了很多。

"还有个问题,"胡惟庸眯起眼睛,"军队归谁管?"

这确实是个关键。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掌握了真正的权力。

"军队国家化。"刘伯温早有准备,"不受任何个人控制,由内阁、议会共同监督。战时设统帅部,战后即解散。"

"这..."几位武将面面相觑,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私兵。

徐达却第一个表态:"我同意。军队本该保家卫国,而非私人工具。"

见徐达都这么说了,其他武将也不好反对。况且在新制度下,他们的地位反而更有保障,不必担心鸟尽弓藏。

"既如此,"李善长站起身,"我们便草拟一份《大明宪章》,列明各项条款。待仙师显圣后,呈递皇上。"

"若皇上不答应呢?"有人小声问。

李善长推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突然锐利起来:"那就要看仙师的意思了。"

众人心领神会。有仙人撑腰,他们的底气足了不少。

就在此时,密室的门突然被推开,管家急急忙忙跑进来:"老爷!亲军都尉府毛骧和蒋瓛求见。"

所有人脸色大变。蓝玉首接拔出了佩刀:"他娘的,拼了!"

"冷静!"徐达厉声喝止,"未必是冲着我们来的。"

果然,管家喘了口气继续道:"他们说是来求个活路的。"

李善长笑了笑:“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咱们的皇上实在是杀心太重了,就连身边的人都不放过啊,让他们进来吧,有了他们的加入事情也变的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