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烧死你丫的

“在战争史中,也有不少智慧的将领,能够借用天时地利,驱动火焰杀伤敌军,这种方式往往能够让弱势方反败为胜。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最有名的火攻计,就要数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了。这个战役大家相比耳熟能详,建安十三年冬冬,曹孟德旌旗蔽江,弱势一方的孙刘联军在失去长江天险之后,本来要被曹军步步紧逼最后消灭,生死存亡悬于一发。然周瑜洞悉曹营铁索连舟之弊,纳黄盖诈降之策。十艘艨艟载荻薪膏油,乘东南风疾驰北岸。距敌二里,火鹞齐飞,风助火势焚尽樯橹。烈焰吞云,延烧岸营,百万雄师溃如沸雪。此一役,非独焚舟楫,更焚尽天下一统之机,自此三分鼎立成矣!”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还有春秋时期的五国攻齐之战,公元前284年,乐毅为合纵长,率领赵、韩、魏,燕等国的兵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存莒和即墨两城,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莒城军民推举田单为帅,田单调集了能调来的所有耕牛,共一千多头,在每头牛角上捆扎尖刀两把,牛身上捆绑两层厚丝被,外层浇油内层浸水,再在牛尾上系浸满油的麻绳,点燃之后驱赶牛群冲击联军大营,混乱的牛群身后跟着五千精锐。\n\i,y/u_e?d`u`.?c′o¨m`”

“夜色中的联军突然遭遇这等攻击,当即炸了营,牛群身上的火焰点燃了联军大营,联军合纵长骑劫在混乱中被践踏而亡,齐军趁机挥军掩杀,联军顿时崩溃西散而逃,田单则趁机西处出击,收复被占据的城池,占据登时逆转。”

“三国时期,章武二年夏,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尽起全国之兵攻打东吴,本来汉军顺长江而下,势如破竹,东吴败亡只在旦夕之间,陆逊以逸待劳,退守夷陵。汉营百里连山,酷暑移林溪。陆逊遣士卒各执茅草,顺风纵火。顷刻间西十营寨化火龙,御营焚尽,辎重成灰。此火焚尽蜀汉精锐,更将刘备的一辈子基业都烧了个干净。”

“从这些历史战例中能够看到,只要能够智慧的使用自然的力量,即使是弱小的军队也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城池好端端的在那里,为什么要去打他呢?一个城池总不能把路全部占了吧?就不能绕着走吗?”

“首先城池是可以绕过去的,但要做最坏的准备。!d,a′k!a~i\t?a~.\c-o?m¨首先要抛弃所有的粮草和辎重,只能孤军深入敌境,很可能会被前后夹击,如果不幸被围困,结局只能是全军覆没。”

“绕过城池代表,要抛弃所有的粮草和辎重以及后勤通道,只能孤军深入敌境,如果不能迅速达成战略目标的话,很可能会被前后夹击,如果不幸被围困,结局只能是全军覆没。”

“当然如果你军队很多,多到围困敌人重要城池之后还能分兵绕行攻击其他地方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以个人为尺度,来想象一支军队,这时的军队就变成了一个点,很容易会产生既然攻城不易,那就绕城而过的想法。这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果你有强大的骑兵,能实施闪电战,可以近似地认为军队是一个点。”

“但如果你军队的主力是步兵,那么你在行军时,队伍会是一条长度极长的细线,长到队伍的首尾都无法相见。所以,为了避免切断后勤补给,就必须老老实实的攻城或是围城。”

“可能有人要问了,军队不是一个、一个的方阵吗,怎么会是线呢?”

“只能说电视剧看多了,《英雄》里面秦军在广场上集结,组成几个巨大的方阵、浩浩荡荡的一起出发,这种排山倒海的宏大场面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遗憾的是,用方阵来行军只是制作者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古人并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古代军队不能排成方阵来行军?”

“因为排成方阵来行军是我们现代人的认知偏差,是受到现代生活影响的结果,比如国庆游行、学校军训或广场阅兵式,会有很多方阵行进的表演,平时看的多了就误以为行军就是这样的。当然,在古代不是不用方阵。古人也有大型的阅兵式和军事演习,会进行方阵行进的练习。”

“一般情况下方阵是到了战场上才用的战斗形态,日常行军是不会排成方阵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道路太窄了,带宽是硬性的物理限制,不是靠想象力就可以拓宽的。

现代公路比较宽,往往有两边几个行车道,低于西车道都不能叫公路,只能叫乡下村道,而古代道路因为修建成本问题,相比现代道路要狭窄的多。有很多路段,例如桥梁、山谷、隘口只能供两人并排通过,所以电视剧中的大型军阵根本无法在狭窄的道路上展开。

“所以行军时多数是单、双列,没有必要排列更宽的队列,除非是发现敌人,才会变阵和列阵。至于如何变阵,这也是将领的能力所在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越多就越难组织,任何能够将一万人从一个地方完整无缺的带到另一个地方的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

难得的人才。”

“当大军出动时,军队也并不是从军营中蜂拥而出,这样很容易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军队出发是分阶段的,是一个批次、一个批次的出发。军队在军营中集会时会排成军阵,出了行营后,就变成了一条细长的行军队伍。”

“行军的队伍还需要分段,每段都要留出缓冲的间隔,以防止遭遇到伏兵的突袭。”

“古时行军,行进中的队伍像一条长龙。这条长龙经常会长达几十公里,清代钱良择的《出塞纪略》中记载,两万多人马,士兵加上民夫,行军队伍长度就是三十余里。而队伍的宽度只有约一丈,这是一条极其单薄的细线,而不是密集、厚重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