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被战乱破坏的北方地区

【“其实现在也有必争之地的,铁路公路交汇点,拥有深水港的码头,能起飞军用飞机的机场,还有防卫重要城市的各种交通枢纽和险要关隘,比如巴赫穆特,马里乌波尔,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必争之地,不然你认为在俄乌战争里为什么大毛费了那么大劲也要攻下来。\三?八?墈¢书*蛧′ ′追¨罪?鑫~璋·截¢”】

【“还有马六甲,首布罗陀,苏伊士,这种地方把河道一断,航母也过不去,这也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福建,兵家不争之地;黑龙江,兵家不知之地(狗头)。”】

【“作为河南人,我要说一下必争之地对于当地人来说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像我们河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作为必争之地永远都是几个军阀,十几个军阀来来回回打个不停,当地人要么抓去当兵 ,要么就是不停的为军队提供粮食,要么就只好流浪到其他省份。”

“基本不会有军队在这里建设,因为整个中原无险可守 ,而且还是多战之地,但是战略地位很重要,无论是作为粮食生产地,还是人口基地。可是很少有军阀能够在这里长久割据,因为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要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河南人流落他乡 ,搬家到其他省份去 。,墈`书,君/ !首¨发*”】

【“凡西战之地,原住民都十不存一,这是有数的。洛阳城是最惨的,火烧都好几次。”】

【“要割据一方,汉中,山海关。因为占了以后可进可退,大不了关起门自己过日子,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要一统全国,徐州,襄阳绝对要在手上。没办法秦岭淮河的南北分界线上属它两最重要。要抵御游牧民族,燕云十六州和大同绝不容有失。”】

【“抵御游牧民族还必须要守住河套吧。”】

【“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那里被各种游牧民族轮流伺候,到了北宋时期那里早就没有多少汉人了,宋开始就不看重河套了,因为西安的地位下降了,燕京的地位提升了。燕云十六州,燕是北京,云州就是大同。”】

“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宋明以后,北方地区的重要性就逐渐下降,这种重心的转移,是多重时代浪潮叠加冲击的结果,其影响之深远,重塑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权力格局。-二`8/墈?书,罔? ′免`沸?粤-犊+”

“降雨线的南移,小冰河期的到来以及人口的南迁都是原因,历史气候学的研究表明,大约从宋代开始,东亚大陆经历了一个相对寒冷与干燥的时期,关键的降水线(如400毫米等雨量线)呈现南压趋势,这意味着北方原本就相对脆弱的半干旱、干旱区域,如河西走廊、河套边缘、河北北部等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压力。”

“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得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大打折扣,部分传统宜农宜牧区的承载能力下降。伴随气候转冷,北方的无霜期缩短,霜冻灾害频率增加,对农作物生长周期构成威胁。同时,干冷气候也可能加剧风蚀沙化,尤其在黄土高原边缘、河北部分平原等过度开垦或植被破坏的地区,生态环境趋于脆弱。”

“这固然有环境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自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大地几乎成了大规模战争最频繁、最惨烈的主战场。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强权的反复南下劫掠与征服战争,中原王朝内部的军阀混战,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的复降复叛的惨烈拉锯,无不将北方,尤其是河北、河东、关中等核心区域反复卷入血与火的漩涡。”

兵聚则财匮,兵过则地荒成为常态。人口在战乱中或被屠戮,或跑路。永嘉南渡、靖康南迁等大规模南逃避难,导致劳动力锐减,良田抛荒,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甚至被刻意破坏(某个傻逼挖开黄河想要淹死女真人)。每一次大的战乱,都在削弱北方的潜力底蕴。

“还有开发了几千年的土地无法跟上人口的增长,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平原,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摇篮,其土地己被高强度、持续性地开发耕耘了数千年。虽然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但长期的重垦轻养、森林砍伐以及传统耕作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地力呈现衰退趋势,水土流失加剧,尤其以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

“当人口总量在相对和平时期试图增长时,北方许多地区的土地承载力己接近或达到极限,难以像新开发的南方那样提供巨大的增产空间。”

“上述战乱破坏与生态压力,与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西川盆地等相对稳定、优越的自然条件,水热丰沛、河网密布、新生土地肥沃,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如占城稻推广、圩田开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更是将南方的粮食、财赋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政治中心,客观上强化了南方作为天下粮仓和财赋渊薮的地位。国家的经济命脉,无可争议地转向了江淮以南。虽然北方的军事防御功能依然重要,但其作为国家经济核心己经不行了。”

“因此,我们今日所见北方发展相对滞后于南方的格局,绝非一日之寒,亦非单纯天时所致。它是唐末以来数百年间,在气候变迁的底色上,由无休止的战乱屠戮、大规模的人口流

失、以及数千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所累积的生态疲劳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历史惯性。”

“北方说完了,接下来说说中线,中线包括关中,中原,山东三地。其得失强弱,往往牵动着整个华夏的命脉。”

“关中地区地处秦岭以北、黄土台塬之南、西界是巍峨连绵陇山、东有黄河天堑。西境山河拱卫,形胜天成!”

“此地之所以称做关中,便源于这举世无双的地理格局,西方雄关锁钥,固若金汤,东有函谷关控崤函之险,锁死中原势力西进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出,则虎视中原,闭守,则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