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什么叫做组织度啊(战术后仰)
“于是前卫连决定再次前进,他们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前卫连占据两个小山头没过多久,敌人的反扑部队就出现了,正好撞到了我们的前卫连,一波交火之后,敌人不负众望马上向北跑路。\d¨a?s_h,e+n^k?s′.*c^o_m+”
“前卫连在北岸扩大战略纵深的时候,我军主力也到达了皎平渡,战士们在南岸展开,争分夺秒的挖掘坑道修筑据点工事,以应付随时可能到来的敌军,掩护大部队渡江。”
“五军团在皎平渡南边几十里的石板河镇修筑工事,准备阻击到来的敌军。”
“再来说东路军,他们十分顺利的到达了洪门渡,他们在这里只找到了一条破船,是被凿破以后沉在水里面的,好在经过紧急修复之后还能用,他们用这一条船一趟一趟的送了一个团过去,架设浮桥同样因为水流太急而失败。”
“五月二号这一天,九军团开始进攻会泽县,九军团的罗军团长本身就是云南人,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滇军,在云南本地很有声望,会泽城内的民众以及守城的团丁听说是他来了,饱受欺压的他们自己把县长绑起来毙了,开门迎接九军团入城。+b\q′z~w?w·._n\e·t?”
【“县长:兄弟给我个投降的机会啊!”】
【“由此可见这个县长平时都是怎么对老百姓的。”】
【“我军一路上打了不少胜仗,缴获几套校官服和一个连的国军装备没啥问题。况且我军里出身军阀甚至黄埔军校的不在少数,只要校官服一穿,警卫连把装备衣服一换,蒙几个土豪劣绅还不玩儿一样。”】
【“同桌拼刺刀,学弟打学长,下铺打上铺,主任打校长。”】
【“据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我军就是一群土匪,然而看到一支那么整齐的部队,就以为是国民党军队。”】
【“这说明信息是多么的重要。西南闭塞,穷乡僻壤,他们得到外界的最新消息都是几年前的了。”】
【“哪里是闭塞!那是县城,不是山区里边,本来一个县里边的武装就比较少装备也落后,看到一支穿着中央军服装且拿着的武器也是他们不能比的(我军的武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况且缴获了不少)自然就会认为是中央军,如果真信息闭塞,哪里知道他们是哪路军阀还是国军。+d\u,a¢n`q.i-n-g\s·i_.~o?r!g·”】
“九军团本以为是一场恶战,没想到不但没打起来,反而在此地招了两千个兵员,还筹集了数万大洋的军费,其他物资不等,一时间富得流油,休整了一天后,九军团三号启程,继续朝金沙江前进。”
“同样是五月三号,此时薛岳和龙云正在扯皮,由于龙云身上有老蒋的虎皮,薛岳扯不过他,于是在城内享受了几晚上后便收到了侦查人员的报告,我军的动向己经被侦查到了。”
“经过侦察机的侦查,得知了我们的一些调动,于是国军的参谋判断我军必定是向西往武定方向,于是各路追击部队开始加速行军,各路军头纷纷开始,事后诸葛亮的我们可以知道,皎平渡和洪门渡一首不在国军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金沙江的这一段水流实在是太急了,他们应该是认为我们不会选择如此险峻的地方渡江。”
【“校长布置的没问题,因为当时下令烧了船,两个渡口水急,没船渡不过去,但是他没想到船没全烧。”】
“那么有人会问了,金沙江北的国军部队遭到攻击难道不报告吗?皎平渡北岸的武装被控制了报告不了,那被前卫连击退的那股部队难道也没有报告?事实上是报告了的,并且和之前的某个情报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天大的巧合,这个稍后再讲。”
“五月西号到五号,我军主力部队大规模渡江开始,在白天光线好之后,主力中路军在皎平渡总共找到六条船,这六条船都是被主动凿穿船底之后沉在水里的,应该是原本的船主人希望打完之后还能把船捞起来修补一下还能用,毕竟对于对他们这些世代以水为生的人来说,船就是身家性命,沉船于水,是存了战后再捞起修补、重拾生计的渺茫希望。”
“这六条船有大有小,这些船只,大的不过容三十人,小的仅能挤下十人,而我军有多少人呢?有两万余人,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庞大人流,其规模远超想象。不信的话你可以想一下你读书的时候到操场上做操,一个中学最多也没有三千人,而这三千人在跑操结束时候乌泱泱的一大片。”
“这还是中学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都非常好的情况下,如果是一群乌合之众,那就是一场乱局。”
“而需要渡江的我军规模是这十倍还要多。且身处险境,后有追兵,前有天堑,如果组织上稍有不力,混乱将如瘟疫般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我军以铁一般的纪律和精密的组织,将不可能化为了可能。”
“我军的渡河方法如下:首先,在来到渡口之前就成立了一个渡河司令部,专职统筹安排渡江工作,渡河司令部颁布了一个《渡河守则》,所有的战士还没到达江边之前都会被告知渡河纪律,江边的队伍没有命令不允许靠近渡船
,听到命令后排成纵队依次上船。”
“每条船都是一个微缩的战场,一座移动的堡垒。船上座位被严格编号,每位登船者必须对号入座,不容丝毫错乱。每条船有一位专职的渡船司令员全权负责船上事务,无论你是真的司令员还是小兵,上船之后都得听他的。”
战士们渡江,骡马亦需同行,因为没有缺少汽车的时代,马匹的机动性对侦查方面十分重要,不能放弃,对于马匹的渡江事宜是这样的,牵马的战士坐在船尾,牵着缰绳,引导马匹游过去。”
“还有是当地勇敢的船工。为了激发他们最大的力量,我军开出了在当时堪称巨额的报酬,每人每日三十块大洋!重赏之下,船工们分成日夜两班,人歇船不歇,摇橹撑篙的号子声与江涛声交织,持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