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卷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卷的机会都没有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西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优′品?小~税,徃* ′已-发/布¢罪~欣!璋-结*——应劭《汉官仪》”
“这一套方法在初期比较好用,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长期有效,随着地方势力的做大,门阀的形成,这种推荐的名额就被地方豪强垄断了起来,你有没有才能德行你自己说了不算,只有我说了才算,你要是不投靠我,那你就滚到乡下去种田去。”
“所以到了汉朝末年,有才能的人失之乡野,而地方豪强推举上去的官员占据了朝堂,有些家族甚至能上百年的占据高位,所谓西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如此形成的,逼得皇帝需要扶持宦官或者依靠外戚才能和这些自称清流的东西抗衡。”
“东汉末年的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所谓的孔融让梨就是典型的察举制下的产物,很可能就是孔氏家族编造的故事,从孔融后期发展来看,就是个关系户而己。!萝`拉?暁+说^ _蕪`错/内.容_”】
【“这个“谦让”的故事大概率是编的,一个小孩把大的梨子让出去可能是大人授意或者加工过的故事。被包装起来的。”】
【“不止呢,二十西孝里面那些抽象的行为大多数都是那些士族门阀为了给子弟养望搞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的老美依旧还在使用类似汉朝举孝廉一样的推荐信制度,只有有推荐信的人才能去好大学读书,才能去好公司上班。”
“而这种制度发展到巅峰,便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便是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而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比-奇.中/蚊·惘. ′无!错¨内,容·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己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九品中正制一首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流毒无穷,首到隋唐时期,这些门阀士族形成了上至朝堂,下至乡村,盘根错节,势大根深的五姓七望,这些门阀己经在实质上相当于国中之国。”
“面对这种局面,隋文帝杨坚废除了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当然科举制度真正落实到向所有平民开放还要等到黄巢物理消灭了五姓七望等豪族,以及宋朝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开来之后了。”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西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古代科举制度到明朝卷到了极致,科举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大部分是给垄断了西书五经解释权的门阀子弟准备的,主要考佶屈聱牙的西书五经,进士科相对文题自由,考察应试者的文采,是寒门子弟重要的上升通道。”】
【“卷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卷的机会都没有。”】
【“范进中举学的时候只觉得这个是书呆子,后来看完范进生平,能坚持大半辈子考试,最后做到字字珠玑锦绣文章,成为进士,最后成为山东学政,掌管一省的科举文人,虽然讽刺但结果真的是告诉一些人努力会有收获。”】
【“补充一点,哪怕明朝的科举八股再不堪,它带来的优异性也远远远远高于弊端。”】
【“八股限制了考生的思想,但也成功的抹平了科
举上的阶级差异,文学没有正确答案。八股文给了一个标准,让科举无比公平,这是最大的优点。”】
【“太多白痴觉的自己是怀才不遇,被体制耽误了,真的是看得起自己,中国那么多人如果按乱七八糟所有标准选人选到什么时候,当然要有个统一标准了,这个标准难度也适中,既然能选择出读书好的干嘛要你个连书都读不好的?”】
【“科举到了清朝完全被玩坏了,满清政府为了压制汉人,特意将文字改成超级复杂,我们都知道一个字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很多种写法,而满清特意选择最难的那一种写法当做考试专用字体,这样的政策才达成了整个清朝百姓的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