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真正神秘的元朝帝陵

“元朝帝陵的特色是没有任何地表建筑、没有墓碑、没有土堆,还杀掉了所有的知情人。+咸/鱼.看_书, !免¨费`越?黩*所以在正史上鲜有记载,也就是一些民间书籍有推测记载,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没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元朝在史书上关于皇帝下葬地点的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觉元朝是不是根本没有修建皇陵。除此之外,元朝皇室还会在皇帝死后对外宣称将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在记录中加以误导性记载,以此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可以说是做到反盗墓的典范。”

“其实就算史书没有记载元朝皇帝葬在哪里,但只要留下些许痕迹,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总会被人发现。可元朝的帝陵根本没有留任何线索给后人,别说地表建筑了,就连个小土堆都没有,让人无从寻找。”

“元朝的皇帝不是没有陵墓,而是他们安葬的极为秘密。元朝皇帝采用秘葬形成,不但不封不树,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标志,史书记载,元朝诸帝都葬在漠北的起辇谷,蒙古人将这里称为“大禁地”。至于“大禁地”究竟在哪里,那就异议颇多了。”

“如今元朝皇陵的位置有好几种说法。?暁`税^宅\ ^更,欣.醉.筷,”

“第一种说法就是八白室说,但己经证实八白室只是成吉思汗的祭祀之所,并非陵墓,该说法己被否定。”

“第二种说法是大鄂托克说,大鄂托克是大地的意思,此说法在《黄金史纲》、《黄金集》、《蒙古源流》有记载,只是可这太空泛了,相当于有人问你是哪里人,你说你是大陆北方网友一样。”

“第三种说法是卢沟河畔说。卢沟河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脉,最后流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全长1240公里,如此长的距离想要找到元帝陵可谓天方夜谭。”

“只是这个猜测没有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有人认为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在蹭热度,因为肯特山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名字:狼居胥山,对的,就是霍去病踹过的那个狼居胥山。”

“第西种说法是不儿罕合勒敦山说。不儿罕合勒敦山在今蒙古国大肯特山脉南部,《元代秘史》中提到过此处,该地是蒙古人的发祥地,作为帝陵所在倒有些可能,只是这里是一大片草原,一望无际,连个地标都没有,别说找皇陵了,丢个人在这里都很难找到。\飕*飕~暁*税+网_ `罪,新~蟑.结.埂+薪·哙+”

“据一些史料中说,据说,无论大汗死于何地,都要将梓宫运到漠北埋葬。皇帝死后,入殓前,先将一根粗大的楠木破成两半,按照遗体的大小把中间掏空,然后将尸体放进去,合拢后用漆涂在楠木上,外面再用三圈黄金箍箍牢,然后秘密送往葬地。”

“第五种说法就是前文提到的起辇谷说,这也是正史记载的地方,但起辇谷到底在哪无人知晓。”

“历史地理学家张相文认为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蒙古史学家屠寄则认为在今蒙古国的喀鲁伦河曲之西,土拉阿之东,肯特山之阳。”

“还有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在蒙古国肯特山脉南麓的克鲁伦河上游一带,也就是乌兰巴托东边。”

“苏联,蒙古,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或探险队都在这个地方寻找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一无所获灰溜溜的走了。”

“并且元朝皇帝的墓葬也是十分简朴,在帝陵中堪称寒酸。”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己。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西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元史·卷77·祭祀志》”

【“这种薄葬某种意义上反而更好,看看西汉那些厚葬的墓都被刨了。”】

“成吉思汗据说就是这么埋的,成吉思汗死后,先找一棵大树,从中间掏空,差不多能容得下一个人,之后将遗体放进去。通过三个黄金圈将大树合拢固定好,形成独特的独木棺。”

“送葬的队伍选择下葬地点是极为隐蔽保密的,只管往草原深山里面走,沿途所见的人全部杀掉,下葬的具体地点都是随机选择,马队停止不前后,就在此地随意挖一个条沟,开始埋,考古学家怀疑这些皇陵实际上就是随便挖的坑,连地宫都没有。”

“并且在挖墓坑时,也不是随便挖的,而是先将泥土成块取出,并按照顺序放置在一旁,棺材放入穴中后,再将泥块按照之前的顺序依次盖好,表层仍是原土,挖出的新土就运到远处扔掉,待来年荒草遍野,就不留丝毫痕迹了。”

“下葬后,回填土,策万马奔腾,将这块地方夷为平地。”

“然后再在此地设立很多巨大的营帐,任何人不得进入,派精锐部队守护,等到两三年以后,此处的草木长到跟周围一模一样的时候,方才把营帐撤掉。具体挖坑的工人也要全部射杀。如此,便再也无人知道先帝陵寝所在,后世想要发现真的要比登天还难。”

“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元史·卷77·祭祀志》”

“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草木子》”

“楠木并不算是什么顶级特别高的木材,而且用它作为棺椁,也没有进行什么防腐处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埋葬者的尸身一起腐烂消失。如此一来,墓葬就真的和大草原的水土融为一体了。”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所流行的“天葬”,也就是通过牛的自由行走来决定陵墓的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