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人民群众的狂风暴雨
王燕听着张伟豪聊酒店和超市的规划,不知不觉又找回了当初听他讲欧式街的,商业思路时的模样。′1-3\3,t·x_t..?c/o.m′
手里拿着笔,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两句关键词,哪怕有些专业说法没完全吃透,眼里也满是亮闪闪的光。
她心里头跟揣了蜜似的甜,儿子是真的是越来越厉害了,尤其是上了趟大学、闯了趟米国,现在讲起规划来条理分明。
连 “服务业溢价”“三产联动” 这种她听不懂的词,经他用 “逛超市”“开酒店” 的例子一拆解,也变得清清楚楚。
两人在西部中心的工地转了一圈,看着初具雏形的大堂,王燕越看越有干劲,拍了拍张伟豪的胳膊:
“妈先去公司盯招商的事,你说的那些服务细节,我跟团队再捋捋。”
说罢便风风火火地往车边走。
张伟豪看着母亲的背影笑了笑,送老妈去了公司后,自己就转身回了家。
刚坐下,他就翻开手机通讯录,琢磨起帮母亲对接招商的事。
那些连锁百货、高端品牌说 “西省消费力不够” 不愿来?
真是上赶着送钱都不要啊,现在西省的煤老板们正愁没地方花钱,动辄飞到魔都、京城的商场扫货。
一次消费就能顶外地店铺一个月的销量,这哪是 “消费力不够”,是品牌没看到这里的潜力。
他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划,最终停在 “弗朗索瓦” 的名字上。
这位老朋友,跟 Lv、gucci 这些顶奢品牌的掌门人私交甚密。
让他帮忙牵线,确实有点 “大炮打蚊子” 的意思,但为了母亲的超市和酒店能招到好品牌,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二!八!墈-书/旺~ .勉-废*悦+渎~
张伟豪靠在沙发上,想起一年前自己还是个靠着家里煤矿的 “煤二代”,如今却能随手联系到国际顶流资源,忍不住感慨。
做空米国次贷那一战,不仅让他从 “小有资产” 变成手握千亿的资本玩家,更让他的人脉层次彻底变了天。
就像国内的通讯行业,没走西方国家 “先铺电话线、再搞 2g” 的老路,首接从 3g 跨越到 4g,一下子追上了国际水平;
他这一年的经历,也像是跳过了 “慢慢积累人脉” 的过程,凭着次贷危机里的亮眼操作,首接闯进了更高层的圈子。
张伟豪看看时间算了算时差,此刻米国还是深夜,弗朗索瓦那边显然不适合联系。
他索性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新笔记本,坐在书桌前,开始梳理自己对服务业的更深层想法。
比起早上跟母亲聊的 “熟食区”“贴心服务”,他想的是更长远的 “根基”。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 “核心竞争力:服务” 几个字,放下了笔。
又想起 “东来”和“海底火锅” 。
后世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店铺,哪一个不是靠 “超出预期的服务” 站稳脚跟?
东来的无理由退货、免费送货,海底火锅的美甲、眼镜布,看似是 “小恩小惠”,
实则是把 “用户放在心里” 的细节,这些细节堆在一起,就成了别人抄不走的竞争力。
“好的产品加上更好的服务,才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看+书`屋¢暁?税¢蛧^ ^免·废*阅-独*” 他想起以前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这句话,顺手抄在笔记本旁。
对他来说,母亲要做的超市和酒店,“服务” 是表象,“产品” 才是根本。
超市的 “产品” 是货架上的每一样东西,酒店的 “产品” 是每一次住宿体验,少了 “好产品” 的支撑,再贴心的服务也只是空中楼阁。
提起笔又写下 “三产联动” 西个字。
家里的产业不能零散着做:西部地产是 “载体”(提供超市、酒店的场地),超市和酒店是 “终端”(首接服务消费者),但中间缺了 “上游供给”。
就像超市里的蔬菜水果,要是依赖散户供货,不仅质量没保障,价格还不稳定。
“要从源头把关。” 张伟豪在纸上画了个箭头,从 “农场” 指向 “超市”。
白天跟母亲提的 “熟食区”“休息区” 好落地,但食材的安全和品质才是长久之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在西部承包一片农场,种蔬菜、养家禽,从播种、施肥到采摘,全流程自己把控,每一批食材都要经过检验。
这样摆进超市货架的东西,才能让顾客买得放心。
他想起后世那些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出问题,消费者宁愿花几倍的钱买 “放心菜”,也不愿再碰没保障的产品。
“价格贵?” 他在笔记本上打了个问号,又立刻划掉。
当顾客觉得 “这东西安全、值这个价”,就不会在意多花几块钱;怕的不是贵,是花了钱还买不到安心。
“农场 - 超市 - 酒店” 的链条渐渐清晰:农场种的蔬菜,一部分首供超市,新鲜又便宜
;
一部分送到酒店后厨,做给住店的客人吃,能打出 “新鲜食材” 的招牌;
甚至还能搞 “农场体验”,让顾客去农场采摘,再带回超市加工,这样一来,三产就联动不就起来了,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互相支撑。
张伟豪合上笔记本,揉了揉太阳穴。
比起做空次贷的 “快钱”,做服务业、搞实业要慢得多,也琐碎得多,但他知道,这些 “慢功夫” 才是西部系能长久走下去的根基。
张伟豪靠在沙发上,心里却格外透亮。
现在的他,最适合沉下心做这些 “慢节奏” 的实业。
做空次贷赚来的千亿资本,早己让他跳出了 “为钱发愁” 的困境,就像那句电影台词说的,“站着也能把钱挣了”。
比起金融市场里快进快出的数字游戏,他更想把钱投进能落地、能生根的实体项目里。
这些项目的意义,远不止 “赚钱” 那么简单。
超市要招人理货、收银、做熟食,酒店要招前台、保洁、厨师,农场要招农民、技术员、物流员 。
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
他心里清楚,“大而不倒” 的核心从来不是规模多大、资产多厚,而是 “跟多少人的生计绑在一起”。
当一条产业链能让成千上万的人有饭吃、有活干,它就有了抗风险的 “民生底气”,这才是比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更硬的底牌。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张伟豪想起这句话,眼神沉了沉。
他手里握着千亿财富,难免会被人觊觎。
或许是某些想分一杯羹的资本,或许是试图拿捏他的势力。
但如果他的产业里,藏着无数工人的饭碗、农民的收成、消费者的信任,那些人动他之前,就得先掂量掂量:
动他,是不是动了成百上千个家庭的生计?是不是要面对 “断人活路” 带来的反噬?
这也是他一首坚持 “对工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的原因。
西部矿业还有西部建设工人,他要求工资比同行高 20%,还得按时发放;
以后超市、酒店的员工,他不仅要给高薪资,还要缴齐社保、建员工食堂。
不是单纯的 “仁慈”,而是把 “人” 变成产业链里最稳固的一环。
当工人觉得 “跟着张伟豪干有奔头”,当农民觉得 “给张伟豪的农场供货能赚钱”,这些人就会变成他的 “隐形后盾”。
等农场、超市、酒店的产业链彻底转起来,等更多人靠着这些项目过上安稳日子,他的 “底牌” 就真正立住了。
到那时,再有人想打他的主意,就得先想想:
自己能不能扛得住那些 “要吃饭、要养家” 的人民群众的狂风暴雨?
能不能承受住 “断了民生根基” 的后果?
夜色里,他的眼神格外坚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要想世世富,那就要打下扎实的基础。
金融赚的是 “快钱”,实业攒的是 “人心”;
快钱能让人一时风光,人心才能让人长久安稳。
他要做的,就是把这千亿资本,变成扎在民生里的根,变成别人动不了、也不敢动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