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万物皆可证券化

张伟豪刚走到学院办公楼楼下,就看见李主任在楼梯口来回踱步,应该是在等他。·k+u!a.i·k·a.n!x!s¢w?.¨c,o·m¢

他快步上前,笑着递了根烟:

“李主任,不好意思啊,又给您添麻烦了 ,回头给您带点家里的特产,都是正经的好东西,您尝尝。”

李主任连忙摆手,在这可不兴说这些。

张伟豪心跟着李主任来到三楼的院长办公室门口。

李主任深吸一口气,恭恭敬敬地敲了三下门,里面传来一声沉稳的 “进”,他才轻轻推开门,侧身让张伟豪先进。

李主任刚准备跟着进来,就让刘院长打发出去了。

办公室里摆着一组深棕色的真皮沙发,刘学斌院长坐在右手边,手里端着个紫砂杯,看到张伟豪进来,脸上立刻堆起和蔼的笑。

而左手沙发上还坐着个中年男人,穿着一身行政夹克,国字脸,眼神锐利,正一动不动地盯着张伟豪,气场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

张伟豪先冲刘院长点头:“刘院长,您找我?”

刘院长刚要开口,左手边的中山装男人却先接了话,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是我找你。”

他说完,转头看向刘学斌,语气客气却带着明显的上下级感:

“刘院长,您的办公室先借用一下,我和张伟豪单独交流点事。”

这话一出口,张伟豪和刘学斌都愣了 。

张伟豪吃惊的是这人对刘院长的态度,听着客客气气,却完全是 “安排工作” 的口吻,不像是学校的领导;

刘学斌则是彻底懵了,杨斌主任居然要跟一个学生 “单独交流”,还要自己回避,这张伟豪到底是什么来头?

刘学斌不敢多问,连忙起身,给张伟豪使了个 “好好配合” 的眼色,又快步走到饮水机旁,给张伟豪倒了杯热茶,放在他面前的茶几上:

“小张,好好跟杨主任聊,有什么需要随时找我。.d~1\k!a*n¨s-h-u¢.¨c′o?m/” 说完才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还顺手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的轻微声响。

杨斌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眼神却始终没离开张伟豪:“坐吧,不用紧张。”

张伟豪刚在沙发上坐定,还没来得及理清思绪,对面的杨主任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我是该称呼你为张同学呢,还是张总?”

这话像颗小石子,在张伟豪心里激起一阵波澜 。

对方显然知道自己的双重身份,是提前查过资料,还是有更特殊的渠道?

面上却不动声色,笑着反问:“杨主任怎么称呼,我就怎么应。

在学校是学生,在公司是负责人,怎么叫都成。”

不等他再多琢磨,杨主任的下一句话,直接让张伟豪的心跳漏了半拍:“还是叫你‘东方镰刀’吧。”

“东方镰刀”。

这个在米国投行圈私下流传的代号,是华尔街对他做空次贷、精准收割资本的戏称,他一直以为这只是海外小范围的调侃,没想到国内居然有人知道。

张伟豪心里猛地一沉:自己在米国的操作,果然没逃过国内的关注,而且看这架势,对方不仅知道,还摸得很透。

他快速在心里盘算:铸梦基金的每一笔交易都走正规流程,

做空次贷是合规的资本操作,收益回流国内也按规定缴税,就算被盯上,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但如果对方是冲着铸梦的资本来的,想借机 “拿捏” 自己,那也别怪他不留情面。!0*0-暁?税\蛧¨ +首¢发^

大不了把部分业务转到海外,凭他现在的资源,在哪都能立足。

想通这些,张伟豪心里的慌乱渐渐散去,他抬眼看向杨主任,眼神里多了几分坦然:

“杨主任倒是消息灵通,连海外的戏称都知道。

不过‘镰刀’这个说法,我个人是不太认同的,我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做了符合市场规则的投资,算不上‘收割’。”

杨斌看着张伟豪略带紧绷的神态,嘴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笑,语气轻松了几分:“不用紧张,我不是来查户口的。

相反,我挺佩服你,年纪轻轻就能用 3.5 亿美金的初始资金,在米国资本市场搅出这么大动静,

最后还能把一部分收益转回国内,这份眼光和担当,比那些只知道在国内圈钱、转头就把资产挪去海外的资本,强太多了。”

这番话里的肯定毫不掩饰,张伟豪愣了一下。

他预想过对方是来审视、试探,甚至是 “敲打” 的,却没料到会是如此直白的认可。

他心里的警惕松了些,却仍没放下顾虑,试探着问:“杨主任,您是……?”

“哦,你看我这记性,一见到自己的‘小偶像’,倒忘了先做自我介绍。”

杨斌半开玩笑地摆了摆手,随即收起笑意,语气郑重起来,“我是国家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主任,杨斌。”

“杨斌” 这两个字一出口,张伟豪瞬间坐直了身体,后背不自觉地绷紧了。

他知道这是能直接参与国家经济决策的核心人物,没想到今天会以这种方式,和这位 “大人物” 面对面。

他连忙起身,双手微微前倾,客气道:“杨主任您好,没想到是您亲自来,我刚才要是有什么失礼的地方,还请您多担待。”

“坐,坐,不用这么拘谨。”

杨斌笑着摆手,示意他坐下,“我今天来,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跟你聊聊天,算是……‘交流学习’吧。”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张伟豪脸上,带着几分好奇,

“我挺想知道,你当初是怎么判断出米国次贷市场会暴雷的?

还有,后续的做空操作,又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

这话问得直接,张伟豪心里却瞬间警铃大作。

先不说杨斌的来意到底是 “单纯好奇” 还是 “侧面核实”,就凭对方的身份,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 “较真”。

他快速在心里盘算:得找个既符合逻辑,还得让对方觉得 “合理可信”的说法。

张伟豪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水,故意放慢了语速,像是在 “回忆细节”:

“哎呀,说这事啊,杨主任,其实我也算是运气好了些。

我这人从小就爱瞎琢磨,考上大学学了金融系,就开始对着股市、金融政策瞎研究,看了好多书,发现里面十本有八本都在讲米国股市的玩法,我就好奇。

想看看米国的金融市场到底‘厉害’在哪,研究来研究去,一开始也没看出啥门道。”

他说到这儿,特意抬眼扫了杨斌一眼,见对方正皱着眉认真听,没有丝毫不耐烦,才继续往下说:

“后来吧,我母亲做点地产小生意,有时候需要融资周转,我就帮着在网上查融资资料,

无意中跳出来一个讲米国‘资产证券化’的页面,刚好跟楼市有关,我就顺着往下看,越研究越觉得‘不对劲’。”

“怎么个不对劲?” 杨斌果然被勾起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追问了一句。

他经手过不少国内金融政策的制定,对 “资产证券化” 不陌生,但也想听听这个年轻人从 “局外人” 角度看到的问题。

“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荒谬’。”

张伟豪加重了语气,像是在强调当时的震惊,

“您看咱们国家的房贷,那多严格合理啊,银行得层层审核,查收入证明、查征信、算还款能力,确认能还上钱才敢放款,

而且这些房贷资产基本都在银行内部流转,不会随便往外拆。

但米国不一样啊,他们的金融市场就给我的感觉是万物皆可证券化。

居然能把‘房贷’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行,投行再拆成小块,做成‘理财产品’卖给全球的投资者,

连借款人的资质都不怎么核实。”

张伟豪还掰着手指举例,像是在梳理当时的发现:

“我后来才知道,他们还有 cdo、cds、abx 这些衍生产品,您知道吧?

底层资产明明都是一套套房子的房贷,却能衍生出这么多花样,就跟‘叠积木’似的,叠得越高,我越觉得不踏实。

万一最下面的‘积木’(房贷借款人)撑不住了,整个架子不就塌了?”

杨斌听到 “万物皆可证券化” 时,不自觉地跟着重复了一遍,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