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被抵触的双12

这种“填鸭式”的促销,由于缺乏创新且间隔时间太短。

非但没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反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疲惫和抵触情绪。

与双十一那种自发性的、充满节日氛围的狂欢相比。

双十二更像是一场被资本强行催谷、亦步亦趋的模仿秀,显得生硬而仓促。

其次感到为难的是商家。

许多品牌,尤其是中小商家。

刚刚经历了双十一高强度备货、发货的透支,人员和库存都处在调整期。

且现金流尚未完全回笼,又要他们投入资源备战另一场大促。

压力可见有多大!

淘多多强行推出的双十二,算是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运营节奏。

不过为了不得罪平台巨头,无奈之下,不少商家只能勉强参与。

但提供的优惠力度和货品准备远不及双十一。

很多甚至只是将双十一的库存尾货拿出来再卖一次,诚意不足。

“双十二?我们真的跟不动了,双十一的坑还没填完呢。”

一位服装品牌电商经理私下抱怨。

“淘多多给的流量扶持条件很苛刻,要求我们必须给出双十一同等力度,这怎么可能?利润已经薄如纸了。”

一位家电品牌负责人苦笑。

“平台大促是好,但频率这么高,谁受得了?库存压不起啊!”

“双十一的货款还没结清,双十二的坑位费又来了,这是要逼死我们?”

“明显是仓促上马跟风,流量扶持政策根本没双十一清晰,投入产出比算不过来!”

众多知名大厂品牌方老总亲自下场发声回应道。

甚至一些头部品牌也态度暧昧。

虽然依旧配合上了活动页面,但投入的营销资源和优惠力度明显有所保留,不再像双十一那样全力押注。

他们也在观望,担心过度消耗品牌价值和用户购买力。

更重要的是,李明所创造的双十一,其成功不仅仅在于折扣,更在于它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节日意义和文化认同感。

从“光棍节”的自嘲到购物狂欢的集体宣泄,有一个情感积累和转化的过程。

而淘多多的双十二,缺乏这种文化根基和情感链接,纯粹是一个商业符号,显得苍白无力。

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迅速反映了这种情绪。

淘多多“双十二”的预热期用户点击率和收藏加购数据,远低于预期,甚至不及往年同期水平。

与玛逗双十一引发的“全民狂欢”形成鲜明对比,淘多多的双十二显得一厢情愿和冷清。

业界评论开始出现。

“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焦虑下的昏招”。

四十大盗总部,气氛比双十一当晚更加凝重。

牛风看着实时数据面板,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

他预想过模仿会有差距,但没料到反响会如此负面,消费者抵触情绪会如此强烈。

应急会议再次召开,但这一次,少了些震惊,多了些挫败和反思。

“牛总,情况比我们想的要复杂。”

市场负责人声音干涩。

“用户疲劳感非常明显,他们对双十二这个节点缺乏认知和共鸣,认为这纯粹是我们硬造出来的促销日,缺乏双十一那种自下而上的话题性。”

“商家端也反馈压力巨大,备货和资金周转困难,参与度不及预期。”

牛风沉默着,手指无意识的敲击桌面。

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关键错误。

低估了李明打造双十一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时机与节奏感!

双十一选择在年终消费旺季前夕。

恰好是消费者需求旺盛、商家清库存、冲年度业绩的关键节点。

且前后没有其他大型电商节日的干扰。

而双十二,距离双十一太近,强行复制,只会显得吃相难看,透支信任!

“立刻调整策略。”

牛风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依旧果断。

“宣传口径转向双十一返场、感恩回馈,弱化双十二的全新节日概念。”

“追加真金白银的补贴,优惠力度必须看起来比双十一更直接、更简单,强调‘不用等、更划算’,冲击那些双十一意犹未尽或错过机会的用户。”

“针对商家,尤其是核心商家,出台临时的流量补贴和费率优惠措施,稳住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