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固岛、育藻与编书

第二天一开始,澄光岛上的人都按昨晚分配的任务,忙了起来,空气里都是紧凑又有希望的感觉。

码头旁边专门清理出一片宽敞的工作区,磐石号用几根粗缆绳牢牢固定在泊位上。

岩叔和老周拿着炭笔和量尺,在船身上上下下查看,有时盯着木质纹理出神,有时低声讨论,用炭笔在船上画下只有他们能看懂的标记。

墨磐拿着工具和画板跟在后面,把老船员们说的经验变成精确的图纸和数据,还时不时提出更优化的结构方案,三个人的讨论有时平静,有时激烈。

敲打声、锯木声、刨子推过木头的沙沙声,还有墨磐调试小型能源工具时发出的特别嗡鸣声混在一起,比平时只有海浪声热闹多了。

海鹞浑身的精力终于有地方发泄了,在码头、仓库和居民点之间来回跑,大声喊着指挥人手搬木材、金属件和帆布,按时送食物和水。

她嗓门大,脸上满是十足的干劲,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亮闪闪的。

弦歌大部分时间待在实验室的角落里,面前的桌子上铺满了海图和各种数据记录纸,她皱着眉头,时而低头计算,时而望着窗外的大海发呆。

她想把岩叔他们说的模糊航线、自己监测到的零散洋流数据,甚至海鹞偶尔听来的真假难辨的传闻,都整合进她的概率模型里。

甚至偶尔会快步跑到码头,拦住正要喝水的岩叔,着急地问某个海域在特定季节的风向细节,或是有没有关于暗礁的说法。

她现在看起来比凌疏影还学者。

凌疏影现在看起来倒像个户外专业,活动范围极广,包括岛屿沿岸、实验室和自己的木屋。

她先花了整整两天,仔细勘察澄光岛四周的海域,尤其是水下礁石多、或者洋流经过的关键区域。

她靠青灵增强的感知力和计算能力,反复模拟不同季节洋流冲击的强度和角度,推算可能有人入侵的路线,最后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立体模型,选出了十二处最关键的位置。

守住这些位置,就能更好地保护整个岛屿。

之后,她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几乎顾不上吃饭睡觉。

她从新培育的巨藻样本里,仔细选出三种对环境适应力最高的品种。

接下来,就是最费精力的基因编辑工作。

她得趁每天潮汐之心供电相对稳定的短时间,操作那些精密仪器。

说起潮汐之心,凌疏影又想到新工作,走之前,还得再把潮汐之心修修。

想想这么多事,饶是她也觉得头大。

摇了摇头,将多余思绪扔出脑外,注意力专注在手头的工作上。

她小心地把一段来自青灵的基因片段,经过她优化,强化了环境感知的灵敏度,信息素传递的效率和附着岩石的能力,导入这些巨藻的胚源细胞里。

这个过程特别耗精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到微米的控制。

在都岛,这种级别的操控都需要机器操作,而凌疏影现在则是是凭着青灵,徒手工作。

这段时间,她几乎住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啃两口海鹞有时烤得有点糊的藻饼,渴了就喝过滤后的清水,困得不行了,就在角落那张铺着芭蕉叶的简易垫子上,和衣躺一会儿。

慢慢的,培养皿里的藻类在特殊光线照射和特制营养液的作用下,开始有了肉眼能看到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它的颜色,颜色变深了,叶片表面隐约透出类绒毛的质感,脉络里好像有淡淡的光在动。

这种基因表达,不仅借鉴了青灵,还借鉴了上次在林子里发现的植物。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凌疏影仔细检测完最新一批藻苗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现藻苗已经成长。

她给这些强化巨藻起名叫“守望者”。

她召集了一些暂时有空的居民,包括几个好奇的半大孩子,亲自带着他们,把培育好的“守望者”藻苗小心地装在特制的保湿篮子里,坐小筏去那十二处预定的节点。

到了水下,她亲自示范,把藻苗的根部牢牢固定在礁石的缝隙或凹坑里。这些藻苗的根部经过特殊处理,能分泌一种粘稠的生物胶质,很快就能让周围的泥沙碎岩凝固,形成牢固的天然固定点。

“它们会在这里慢慢长大、蔓延,”凌疏影浮出水面,对帮忙的居民和孩子解释,水珠从她发梢滴下来,“不只能像防波堤一样减弱海浪对岸边的冲击,还能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觉得靠近这里更麻烦。”

她没把防御的事说得太吓人,但大家看着那些明显比普通海藻强壮的藻苗,眼里都多了些安心。

处理完防御体系的初步布置,凌疏影甚至没好好休息,就马上开始编课本。

毕竟是应出去的话,不干不行,这活儿在别人是件大事,在目前的她来说,难度并不高。

她找来岛上经过防水处理的厚纸张,还有少量耐水的矿物颜料。

没有印刷设备,她就亲手画、亲手写。

这项工作大多在她的木屋里做,那张宽大的书桌第一次被图纸和笔墨占满。

第一册是《澄光岛常见生物图鉴》。

她趴在桌上写画,笔触精准又冷静,仔细画下雪蔓藻、蜜藻、银鳞鱼、巡极贝,还有蓝荧苔藓、地纹藤等几十种动植物。

旁边用工整清晰的字标注名称、主要特点、能不能吃或有没有其他用处、怎么处理、需要注意什么。

她的画特别写实,甚至有点死板,但好处是每个细节都准确,让人能照着图找到对应的东西。

第二册是《海上求生与急救常识》。

她整理了怎么用日光蒸馏法获取淡水、怎么靠星象和洋流辨别方向、怎么处理常见的外伤和海中毒素、怎么应对风暴和迷路,甚至怎么利用渊涡附近的特殊现象等实用的保命知识,还配了简单清楚的示意图。

第三册是《藻农初阶》。

她用最浅显的话,写下种植和维护藻类作物的基础方法,包括营养液的基础调配比例、怎么识别和防治常见病害、收获和储存的最佳时间等。

目的是让就算不识字的人,看着图也能学个大概。

她趴在桌上工作时,神情很专注。

窗外的阳光透过棕榈叶的缝隙,在她略显疲惫但格外平静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孩子们有时会悄悄聚在窗口探头看,看到她笔下慢慢成形的逼真图画,忍不住发出小声的、压抑着的惊叹。

凌疏影偶尔会从图纸上抬起头,对他们淡淡地笑一下,然后继续低头写画——那笑容虽然淡,却足够让孩子们开心地跑开。

这期间,她也没停下对藻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