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格物致知
苏家村的祠堂议事,如同一场酝酿己久的风暴,在平静的乡野间席卷而过。_6·吆¢墈/书\网, *追¨醉^鑫/璋,踕.
其带来的震撼与余波,远比苏明理高中“小三元”那虚无缥缈的荣耀,来得更加具体、更加猛烈。
当苏明德次日傍晚驾着骡车回到清河县的新宅时,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办妥差事的喜讯,更是一卷沉甸甸的、由族长苏有德亲笔书写、加盖了宗族大印的“投献田亩清册”。
清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苏家村九成以上族人自愿挂靠的田亩数目,总计高达八百七十三亩。
这意味着,从今年秋收开始,苏明理一家,单凭这“庇佑族人”的义举,每年便可获得近三百亩地的赋税作为“租金”。
这笔收入,足以让任何一个耕读世家,过上无比优渥的生活。
夜里,苏家饭厅的灯火亮到很晚。
苏大山摩挲着那份清册,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如此广袤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他看向苏明德,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认可与骄傲,“明德,此事你办得好,办得敞亮!像个当家的样子了!”
苏明德被父亲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他憨厚地笑了笑:“都是二郎计策好,我就是跑个腿,传个话。/咸·鱼¨看¢书^旺` *嶵!鑫^章_洁?更^新^筷*”
张氏则在一旁,一边用袖子擦着眼角,一边不停地给两个儿子夹菜。
她嘴里念叨着:“好,好,这下好了,咱们家,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往后你大哥的书坊,你二郎的学社,都有着落了。”
王氏看着丈夫被全家人夸赞,心中比自己受了表扬还要高兴,她望向苏明理,那眼神里的感激与崇拜,己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个年仅八岁的小叔子,不仅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全家的命运。
更在无形之中,将她的丈夫,从一个只会埋头种地的农民,一步步塑造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家族支柱。
苏明理安静地吃着饭,听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心中一片温暖。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一个家族的兴盛,绝不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富足。
思想的统一,人才的培养,才是维系其长盛不衰的真正根基。?我·地?书?城^ ·免′废~悦/毒/
而他的第一块试验田,便是他的开山大弟子——刘明宇。
翌日,苏明理正式开始了对刘明宇的教导。
地点并未设在书房,而是宅院后方一间宽敞的、被苏明理特意清理出来的杂物间内。
这里光线充足,空间开阔,除了几张桌椅,便是一些木料、工具,以及一个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鲁班锁。
刘明宇穿着一身崭新的儒衫,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神情却有些忐忑不安。
他本以为拜师之后,便是日复一日的“之乎者也”,是无穷无尽的八股策论。
那些东西,光是想想就让他头皮发麻。
可老师的安排,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明宇,”苏明理指着桌上那一堆散乱的木块,开口问道,“可知此为何物?”
“回禀老师,此乃鲁班锁。”刘明宇老实回答,心中愈发困惑。
“然也。”苏明理点点头,拿起其中一块造型奇特的榫卯结构,“那你可知,此物为何能环环相扣,拆解不易,复原更难?其理何在?”
“这……”刘明宇被问住了。
他玩过鲁班锁,也拆开过,但从未想过其中有什么“理”。
在他看来,不过是工匠的奇技淫巧罢了。
“《大学》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苏明理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首指人心的力量,“世人皆知读书乃是正途,却多以为‘格物’便是穷究书本里的道理。此乃大谬!”
他将那块木块递给刘明宇:“万物皆有其理。草木枯荣,是理;星辰运转,是理;这鲁班锁的榫卯开合,同样是理。”
“所谓‘格物’,便是要亲手去触碰,亲眼去观察,亲身去验证,从而探究出事物背后那最根本的、不变的‘理’。此,方为‘致知’。”
刘明宇呆呆地接过那块木块,苏明理的一番话,仿佛在他混沌的脑海中劈开了一道闪电。
他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说法!
原来“格物致知”,还可以这样解释?
“你之所长,不在于锦绣文章,而在于对器物天生的敏锐。”
苏明理看着他,目光清澈而又笃定,“八股文章,困住了你的天性,让你误以为自己愚笨。今日,我便为你开启另一扇门。”
“从今天起,你的课业,便是将这鲁班锁,重新组装起来。但并非是凭感觉,凭记忆。”
苏明理指向旁边一张桌子,上面备好了纸、笔、墨、砚,还有一把崭新的尺子。
“你要做的,是先将每一块木
块,用尺子精确丈量其长、宽、高,将其形状、尺寸,一丝不差地绘制在纸上。”
“然后,你要在图纸上,推演它们彼此之间是如何嵌套、如何锁死的。最后,再依据你的图纸,将它复原。”
“这……”刘明宇彻底愣住了。
画图?推演?这还是读书人该干的事吗?
这分明是……匠人的活计。
苏明理看出了他的犹豫,淡淡地说道:“匠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能造出鲁班锁,却无法用图纸和文字,将其中蕴含的‘理’,清晰地阐述出来。”
“而学者,则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术’升华为‘学’,将‘器’归纳为‘道’。这,才是实学之根本。”
“你若能将这小小的鲁班锁研究透彻,便能触类旁通,理解更复杂的机械。小到水车磨盘,大到军国重器,其根本原理,莫不如此。”
“到了那时,你还会觉得,这是一条小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