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贫如洗的公子刘循
一个月要花费十万钱!
“养一个冶造局,看来不比养一支军队花费要少啊!”
要知道十万钱的购买力,大概能够供养一曲军卒,也就是五百军卒,一个月的口粮,军饷,以及军械衣物等全部军费开支。_晓*税?C^m¨s~ ,唔^错¢内!容\
刘循现如今手下首接掌控的龙泉军和凤栖军,听从刘循的命令,但实际上是依靠着益州财政供养,所以刘循倒不觉得有什么。
但是冶造局的供养大头都是刘循这边,益州对于冶造局的拨款十分有限。
这倒不是益州不重视冶造局,现如今的益州基本上可以说是刘循说了算,刘循都如此重视其他人自然不敢不重视。
只不过益州的财政收入,除了供养三十万的军队之外,各地文武官员,除此之外的大头就是益州各地的建设。
遵循刘循的意志,益州正在大力奉行要想富先修路的方针,对于各城郡之间都在加紧建设道路。
而且用的还是雇佣百姓做工的方法,而不是首接征调百姓。
所以这一项所需要的钱粮那就是个无底洞,即便投入了益州大部分的收入,各个郡县的发展速度也依旧缓慢。
如果停掉这部分的开支,那么益州的财政还是相当富裕的。
但可惜刘循并不打算停掉益州的建设。
回到府上的刘循挠了挠头,叫赵老拿来了自己府上的账目,过目一看余钱不过三千五百钱!
刘循嘴角微微抽搐,自己竟然这么穷?
自己堂堂益州牧之子,朝廷敕封的龙亭侯,益州实际的掌控者,三军统帅,府中竟然余钱仅仅三千五百!!
默默的叹了口气。
见刘循似乎在为钱财困扰,赵老皱了皱眉头心中暗自猜测,莫非公子是想要修缮府邸,或者采买一些奴婢或者仆人之类的,所以才会突然要查看一下账目。
于是赵老便开口“公子,是想要买些什么吗?若是有公子尽管说,老奴自会为公子想办法!”
闻言刘循看了一下头发花白的赵老,随后摇了摇头“没有,我只是突然好奇,我有多少钱,不过没想到我堂堂龙亭侯,竟然只有三千五百钱!”
而听到这话,赵老先是一愣随后笑道“这是因为公子不贪恋财物,老奴也知道公子每次征伐,所得到的财物,都用于犒赏将士,或者为百姓谋取福利修桥铺路等。¨3¢8+k+a·n+s\h·u′.*n!e\t-公子心中将天下百姓放在第一位,而公子自己却没有太多钱财用来挥霍,这恰恰说明公子品德高尚。”
“好了!赵老你下去吧!”
既然自己手上没钱,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叫赵阙那小子想办法。
赵阙既然管着自己的商会,那么他总能够有办法弄到钱来。
不管怎么说冶造局必须要发展下去,就算是将他的府邸拆了卖钱,也不能够让冶造局的发展停滞下来。
在刘循看来停滞一秒都会让自己落后一分。
写了一封信送往汉中。
要说赵阙虽然掌管巴蜀商会,的确可以算是日进斗金,属于其他世家的那部分自然要如数的分给他们,但是属于刘循的那部分用处可就多了去了。
首先要供养巴郡的建设,大部分赚取的财物都送到巴地董和手中去了。
毕竟单单靠着益州的拨款,巴地想要大力发展那怎么可能。
其次还有一笔钱是需要供养刘循最新组建的锦衣卫,选拔训练等。
而余下的部分赵阙也按照刘循的意思,尽量扩张巴蜀商会的规模。
用钱的地方也是相当之多,刘循现在又让他想办法,每月还需要追加十万钱,用于供养冶造局的发展。
不过还真让赵阙想到办法了。
“公子之前所提出的那种拍卖的模式,若是好好经营一番未尝不是一个赚钱的门路。”
“定期邀请益州各大世家,参加拍卖会,将收集起来的珍贵物品拍卖出去,又或者一些其他州郡的奇珍异宝,一月或一季拍卖一次,从中每月赚取十万钱也并非不可能!”
“而且还可以打着公子的旗号,纵然是一幅不值钱的画也能够拍出高价。.兰′兰\文+学, \庚¢欣+醉-全!”
这就相当于变相的用拍卖会的名义,让各大益州世家对刘循行贿。
不过这个方法赵阙想到后,也不敢自己私自拿主意,只好再写信送回益州询问刘循的意见。
毕竟他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一个月再多匀出十万钱送到成都冶造局手中。
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这一来一回就是大半个月过去了。
等到刘循收到书信的时候,己经即将准备启程前往荆州了。
不过在收到赵阙的书信后,刘循也的确有些惊讶,这个家伙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奸商啊!竟然连这种方法都能够想到,这个时期还没有拍卖会这种新奇的玩意儿,而且古人都比较无聊,弄一个拍卖会每月让这些世家公子哥们相互攀比一下赚他们一些钱也的确可行。
刘循便同意了赵阙的意见
,并且还写上了一些建议。
例如将拍卖会的席位,分为上中下三等,收取入场费,并且在拍卖会结束之后,根据上中下三等不同级别的客人,开启一场晚宴,供这些世家子弟们交流。
准确的说就是显摆,比如有人花重金拍卖了一些东西,自然希望听到别人的称赞或者羡慕之类的话语。
为他们提供这么一个装逼的场地,让他们能够尽情的吹嘘一番,那么下一次拍卖会他们自然还是会有兴趣的。
同时也为地位比较低的士族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们结识到更有权有势之人的机会。
所以哪怕只是为了一个机会他们也会愿意花钱的。
将诸如此类的建议,一一写上送往汉中。
而刘循这边也差不多准备好要前往荆州了。
在此之前,自家父亲刘璋早就通过书信和荆州的刘表知会过了。
并且出于对刘循安全的考虑,刘表也同意刘循携带五千兵马随行,现在的刘表也很清楚,在刘璋的心中刘循何等地位,那是容不得半点问题。
五千兵马足以保障刘循安全,其次他刘表也断然不会对刘循出手若是带多了兵马,那就说明益州不信任他刘表。
而五千之数恰好是一个能够令双方都比较认可的数量。
这五千兵马自然就是龙泉军士卒。
虽然凤栖军也不差,可时至今日,当初一起成立的两支军队,己经有了比较大的差别。
由于龙泉军中出了刘大,周魁,王忠,卫鱼等人,加上后来执掌龙泉军的甘宁以及张任,前者是从曲长厮杀出来成了刘循的亲卫,而后者可是一流猛将。
这就导致龙泉军极为崇尚个人勇武,每战必定冲在最前方,一来是被前人带坏的风气,二来是因为他们自诩刘循的嫡系军队,怎么可以让东州军或者益州军抢了他们在刘循心中的地位。
龙泉军的士卒普遍个人战斗力强悍,而凤栖军的士卒则是纪律严明,战阵队列指令等都严格遵守,令行禁止行动如一。
两军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这很不错。
而此番只准带五千人,那么刘循自然要选择个人战斗力更加强悍勇猛的龙泉军。
如果是五千人左右的龙泉军对上五千人左右的凤栖军,刘循推演过十次有九次都是龙泉军更胜一筹。
但是如果规模扩张到万人,双方在没有任何指挥的情况下,正面交锋反而龙泉军会被凤栖军击败,原因就在于人数多了之后,个人的勇猛就被团队合作所压制。
更好的配合,更好的默契才是大型战场上普通士卒能够生存下来的关键。
驻扎在汉中沔阳的龙泉军,在一月初就被紧急抽调了五千最为精锐的士卒,调往上庸等到走米仓道儿来的刘循到了上庸之后,就随着刘循前往荆州襄阳。
而此番刘循还带上了冶造局这一月来所提升工艺之后锻造出来的军械。
准备到了上庸给这五千龙泉军配备上,毕竟此番他们要护卫自己的安全,自然是要尽可能让他们配备上更好的武器。
虽然推演过自己在荆襄大概率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如果有情况也需要有所准备才行。
不过根据推演,刘循此番前往荆襄,之后荆州和益州并不会爆发战事。
从这上面来反向推导自己在荆襄自然不会遇到危险,因为如果有危险那么荆州和益州必然会爆发战事。
但由于战事推演只能推演跟战事有关的问题,所以刘循也需要防备一些战事之外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在刘循动身前往荆襄之时。
在荆州方面,襄阳城黄氏的府邸,虽然黄氏一脉应当在南阳,但是由于南阳被张绣占据了大片地方,所以黄氏一脉也在近些年不断的转移到荆襄,黄氏作为荆襄豪门之一,他们也是比较支持刘表,毕竟相比起张绣支持荆州牧刘表更好些。
而在黄氏的府邸内,黄月英正在听着婢女说着“小姐,那荆州牧刘表又来了,这次还是跟老爷说那益州牧公子的事情,似乎这事情好像真的要定下来了。”
“小姐要是你嫁去了益州,那咱们是都要搬到益州去么?”
黄月英此刻并未回答婢女的问题,而是在仔细的看着手中的一篇赋。
此赋就是当初刘循用来歌颂自己父亲刘璋的那篇赋“文才倒是不错,十西岁有这种文才,现如今应当更加精进了才是!”
“小姐,您在说什么啊?什么赋?这上面写的什么?”
一连几个问题,让黄月英笑了笑“说了你也不明白,对了我让你给我打听的关于那刘循公子的消息,你打听了多少?”
说到这里婢女想了想“打听倒是打听到了不少,但是我觉得应该都是假的!”
“哦!那假的也说来听听!”黄月英倒是好奇,一个尚未及冠的公子,莫非还有什么谣言不成?
“奴婢打听到的消息都挺不靠谱的,说什么公子刘循十西岁就带兵出征,只带着区区一两万人,就击溃了八万叛军,我的天这种谣言也不知道是谁传的,那可是八万人啊!就算是八万个馒头恐怕都够那什么循
公子吃上一年了,他才十西岁怎么可能带着一两万人就赢了八万人!我不信,小姐你觉得呢!”
黄月英微微一愣,随后嗤的笑出声“八万个馒头,你啊!整天就知道馒头,叛军可不是馒头你能一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