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灶马记
在杏花村的最东头,住着一对老夫妇,男的叫王老实,女的叫李秀娘。÷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1,老两口日子过得清苦,住的是两间漏风的土坯房,吃的是掺了野菜的稀粥,可村里人提起他们,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为啥?就因为他们俩心眼儿好,实在得像他们家门口那块老磨盘。
王老实年轻时是个石匠,落下了一身病,干不了重活,就靠着编些竹筐、草席去镇上换几个铜板。李秀娘则在家里纺线织布,手艺虽好,可买得起她布的人也不多。两人就这么相依为命,日子紧巴巴的,可脸上总是带着笑,从没听过他们抱怨半句。
在他们家那口黑黢黢的老灶台里,砖缝的深处,住着一位特殊的房客——一只灶马。
灶马,就是那种喜欢待在灶台边上的小蟋蟀,灰不溜秋的,个头不大,也不怎么叫。这只灶马,也不知道在这里住了多少代了,总之,从王老实记事起,它就在。它不咬人,不偷吃,就静静地待在灶台的缝隙里,感受着灶火的温暖,听着老两口的家长里短。
这只灶马,可不是一般的虫子。它活了不知多少年,早就通了灵性。它见过王老实把好不容易讨来的一碗白粥,倒给了门口快要饿死的流浪狗;它见过李秀娘把自己省下的一块布,送给了邻家衣不蔽体的小姑娘;它见过寒冬腊月,老两口自己冻得瑟瑟发抖,却把家里唯一厚实的被子,盖在了生病的邻居老奶奶身上。
灶马的心里,装满了老两口做过的每一件好事。它觉得,王老实和李秀娘,是它见过的最好的人。可为什么,好人却没有好报呢?它看着老两口日渐佝偻的背影,看着他们碗里越来越稀的粥,看着李秀娘为了省灯油,天一黑就摸黑纺线,心里就一阵阵地发酸。它多想帮帮他们,可它只是一只小小的灶马,能做什么呢?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年三十,除夕夜。
按照老规矩,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感谢他一年来的庇佑,并送他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功过。
王老实和李秀娘虽然穷,可这规矩一点没马虎。李秀娘把家里仅有的几块麦芽糖,小心翼翼地放在灶王爷的画像前,又摆上了一小碟清水。~|微$£?趣?>小{说=|,网?] u更2?新+[t最2§?全\?±王老实则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嘴里念叨着:“灶王爷在上,我们老两口没啥本事,一年到头也没给您供上啥好东西,就这点糖,您尝尝甜。我们没做过坏事,对得起天地良心,您上天见了玉帝,可得多替我们美言几句啊。”
说完,老两口就熄了灯,早早地睡了。他们知道,灶王爷会在子时升天。
灶台缝隙里的灶马,却精神抖擞。它知道,它的机会来了!
子时一到,只听一阵微风吹过,灶王爷的画像上仿佛泛起一层柔和的光。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和善的神明身影,从画像中飘了出来,正是灶神。他看了看那简陋的供品,又看了看熟睡的老两口,微微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似乎在为他们的清贫而惋惜。随即,他袖袍一挥,准备腾云而去。
就在这一瞬间,灶马动了!它用尽全身力气,从砖缝里猛地一跃,像一颗小小的灰色流星,不偏不倚,正好跳进了灶神宽大的袖子里!
灶神只觉得袖口微微一沉,以为是沾了点灰尘,也没在意,脚下生云,直奔天庭而去。
灶马在灶神的袖子里,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啸,身体轻飘飘的。它又紧张又兴奋,小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它必须试一试。为了王老实,为了李秀娘,它要拼一把!
不知过了多久,风声停了。灶马感觉到灶神的脚步声,想必是到了天庭的凌霄宝殿。
灶马悄悄地从袖口探出一个小脑袋,偷偷往外瞧。我的天哪!这里金碧辉煌,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宝石,仙鹤在空中盘旋,天将们威风凛凛,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好闻的香气。它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气派的地方,一时间看得都呆了。
只听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想必就是玉皇大帝了:“灶神,你辛苦一年,今日述职,将人间各家善恶,一一奏来。”
灶神上前一步,开始汇报。他先是说了些大户人家如何乐善好施,如何修桥铺路,引得玉帝频频点头。接着,他又说了些恶霸豪强如何欺压百姓,如何为富不仁,听得玉帝龙颜大怒。?8\8`d,u^s_h*u+w+a`n\g~._c,o.m!
灶马在袖子里听得心急如焚。它知道,以王老实家的条件,根本排不上号。等灶神把那些大户人家都说完了,天就亮了,灶神就得回去了。它必须现在就行动!
趁着灶神汇报的间隙,灶马鼓起毕生的勇气,猛地从袖子里跳了出来,落在金光闪闪的大殿上。
众仙一见,都愣住了。一只小小的蟋蟀,怎么敢闯入凌霄宝殿?
哪吒三太子脾气最爆,踏着风火轮就上来了,指着灶马喝道:哪来的小虫子,敢在此捣乱!看我不一枪扎死你!”
灶马吓得浑身一哆嗦,但它没有跑。它对着高高在上的玉帝,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一阵清脆而急促的鸣叫。
这叫声,和普通蟋蟀的“唧唧”声不同,它仿佛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像是在说话,又像是在唱歌。
玉帝是个仁慈的君主,他见这小虫子不畏生死,似乎有话要说,便抬手制止了哪吒,饶有兴致地问道:“咦?这小东西有点意思。灶神,这是你带来的?”
灶神也一脸茫然,他低头看了看灶马,忽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回禀陛下,此物名唤灶马,常年寄居在凡间灶台。微臣升天时,它似乎……似乎跟了上来。”
玉帝笑道:“哦?一只凡间的小虫子,竟有胆量闯天庭,还要面见朕。想必是有要事相告。来呀,赐它仙露,让它能言。”
一个仙娥端着一小碗晶莹剔透的露水走来,递到灶马面前。灶马感激地看了一眼玉帝,伸出小小的前足,蘸了一点仙露,抹在嘴上。
顿时,一股清凉之气传遍全身,灶马只觉得喉咙一松,竟然真的能开口说话了!
它清了清嗓子,对着玉帝,再次深深一鞠躬,声音虽然细小,却异常清晰:“灶马叩见玉皇大帝!灶马并非为告状而来,是为杏花村的王老实和李秀娘夫妇而来!”
接着,灶马把王老实和李秀娘的清贫生活,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它讲他们如何省吃俭用,如何把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更可怜的人;它讲王老实如何冒雨为邻居修屋顶,自己却淋病了;它讲李秀娘如何彻夜不眠为生病的孩子缝制棉衣……
灶马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它没有添油加醋,只是把那些它亲眼所见的、最平凡也最伟大的善良,一一呈现出来。
整个凌霄宝殿,鸦雀无声。所有的神仙,都被这只小虫子的话打动了。他们没想到,在人间最贫苦的角落里,竟然藏着如此金子般的心。
灶神更是听得满脸羞愧。他只看到了老两口的贫穷,却忽略了他们那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善良。
玉帝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动容的神色。等灶马讲完,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暖意:“善哉,善哉。世间万物,皆有其灵。一只小小的灶马,尚知感恩,懂得为善者鸣不平,实属难得。王老实、李秀娘夫妇,虽贫,其心至善;虽微,其德至伟。这样的善心,不应被埋没,更不应被贫穷所困。”
他顿了顿,对灶马说:“小灶马,你为善者奔走,其心可嘉。你想要什么赏赐?”
灶马想了想,摇了摇头,说:“灶马不求荣华富贵,只求玉帝能让王老实和李秀娘的日子,好过一点点。不用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的灶火,永远都不会熄灭,让他们在冬天能有个暖和的屋子;只希望他们的米缸,总有余粮,让他们不再挨饿。这就够了。”
玉帝哈哈大笑,说道:“好!好一个知足的小灶马!你的愿望,朕准了!”
说罢,玉帝从袖中取出两样东西。第一样是枚小小的、温润如玉的火种,另一样是粒金灿灿的、散发着稻谷清香的米粒。
他指着火种说:“此乃‘不灭薪火’,投入灶膛,可保灶火万年不熄,冬暖夏凉。”
他又指着那粒米说:“此乃‘生生米’,投入米缸,可保米缸常有余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玉帝将这两样宝物交给灶神,吩咐道:“你即刻返回,将此二宝赠予王老实夫妇,并传朕旨意,嘉奖其善行。”
灶神恭敬地接过宝物,心中对灶马充满了敬佩。
灶马完成了心愿,对着玉帝又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跟着灶神,再次踏上了返回人间的路。
当第一缕晨曦照亮大地时,王老实和李秀娘醒了。他们像往常一样,走到灶台前,准备生火做饭。
李秀娘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柴草,正要划火柴,却惊奇地发现,灶膛里竟然有一小簇温暖的火苗在跳动!那火苗不大,却异常稳定,散发着柔和的光和热,把整个屋子都照得亮堂堂的。
“老头子,你快看!灶里的火……自己着了!”李秀娘惊讶地叫道。
王老实凑过去一看,也愣住了。他伸手在灶口试了试,暖烘烘的,舒服极了。他抬头一看,灶王爷的画像上,仿佛多了一丝笑意。
就在这时,李秀娘又惊喜地叫了起来:“老头子,你快来看米缸!”
王老实走到米缸边,只见原本已经见底的米缸里,竟然又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而且,那米粒颗颗饱满,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老两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心里都明白,这一定是他们日行一善,感动了上天。
从那天起,王老实和李秀娘的日子,真的变好了。灶台里的火,永远都是暖的,冬天再冷,屋里也像春天一样。米缸里的米,每天早上都会自动补满,他们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他们依旧善良,依旧乐于助人。现在,他们有能力了,就帮助更多需要帮
助的人。他们用灶火,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取暖;他们用米缸里的米,接济那些挨饿的乡亲。
而那只灶马,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又悄悄地回到了灶台的缝隙里。它不再为老两口的生活而担忧,每天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看着他们帮助别人时脸上的满足,它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最美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