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种田人一下打死七个

第174章 盐场百户所

李西白正拿着本名册,和金山核查卫所士兵数量。-齐.盛.暁*说+蛧_ ,追/罪_鑫/璋/劫~闻言吃了一惊:

“他怎么说的?”

长安愤愤不平:

“那鲁百户说今年产量不足,要优先兑付往年的旧引!”

李西白一听就笑了。他是辽海道煎盐提举,盐场什么政策他不知道?

啪!

名册被摔到桌案,李西白腾的站了起来:

“备车!”

“本官倒要看看,金州盐场在搞什么名堂!”

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建,如今兵备道人手充足不少。李西白话音未落,便有典吏出门安排马匹。

等李西白出了大堂,马夫己经备好车马在门前等候。一行人登车上马,浩浩荡荡出了开原东门。

盐场百户所位于卫城东北方,百余里外的复州湾海滩上。

不过沿途道路曲折,又多有丘陵森林,实际距离近一百二十里。

一行人快马加鞭,中途在望海埚堡休息一晚,抵达盐场堡时己是次日下午。

盐场百户鲁海峰正在吃饭。就听手下来报:

“大人!门外金州兵备道李佥事到!”

鲁海峰一个激灵,杯中酒泼的到处都是。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急的两眼冒火:

“到哪了?还不给我更衣!”

两人手忙脚乱的更衣穿鞋,连跑带颠到门外迎接。¢比?奇¢中¨文¢网? -追,醉/歆_章.截_

不成想才走到半路,就和李西白迎面撞上。连忙噗通跪倒,纳头便拜:

“李大人,卑职迎接来迟,还请恕罪!”

李西白冷哼一声,看也不看就往里走。

鲁海峰赶忙起身追上,领着众人到百户治所说话。

盐场正堂内,李西白高踞主位。冷冷的看向堂下:

“鲁百户,最近盐引兑付状况如何?”

鲁海峰站在堂下,脑筋飞速运转,这位上司问这什么意思?

前些日子李西白到任之时,他也曾和开原文武前去觐见。当时觉得虽然年轻的离谱,倒还挺好说话的。

现在不期而至,这摆明是要找自己麻烦啊。官大一级压死人,不由得他不怕。

可是转念一想,这姓李的第一次到盐场,怎么可能抓住自己把柄?这肯定是在诈我!

大聪明瞬间得出结论,表情也淡定起来,不紧不慢的答道:

“回大人!因为辽东战事,朝廷滥发盐引,致盐场欠盐无数,总价高达数十万两”

“朝廷失信于盐商,如今纳银换引者少,己经很久没有人持新引来兑盐了!”

李西白怒极反笑,从袖中摸出一沓票据,狠狠的砸在鲁海峰脸上:

“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

鲁海峰吓了一跳,弯腰捡起一看,有些摸不着头脑:

“大人,这是今年的盐引,这…”

李西白都被他逗笑了。-6,腰?墈_书?枉\ ^冕_废-跃?黩!蠢成这样咋混上的百户?

“鲁海峰,你看看他是谁?”

只见李西白随员之中,一人越众而出:

“鲁大人,你不是说没盐可兑么?”

鲁海峰如遭雷击,脑瓜子嗡的一下。一眼就认出是前几天来兑盐的人。

一点规矩都不懂,空口白牙就想把盐领走,被自己随便一个借口打发了。谁知道竟是提举司的卧底。

“大人饶命,这都是误会啊!”

鲁海峰噗通一声跪倒,连声求饶磕头如捣蒜。

李西白正愁没借口收拾他呢,怎肯轻易放过?

对鲁海峰的哀求无动于衷,面沉似水语气森寒:

“鲁海峰罔顾国家法度,公然拒兑盐引。兹革去盐场百户之职”

鲁海峰闻言大怒,瞬间停止告饶,跪坐在地挺首了上身:

“我不服!我是大明世袭百户官,别说你一个署职,就算你实授五品兵备道,也没权革我世职!”

李西白冷笑一声:

“你说的倒也没错!我的确革不了你世职”

“不过本官奉敕谕整饬金州兵备道,问理词讼、禁革奸弊。如今你违法乱纪证据确凿,别说下了你盐场差事,就是打入监牢也是反手之间!”

鲁海峰闻言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人家革的不是他的百户,而是盐场的差事。

而且兵备道权限极大。五品以下只要证据确凿,都可以按律处置。世职在身也不耽误被一刀砍了。自己完全是弄错了重点!

意识到对方握有生杀大权,鲁海峰像被抽干精气神一般,瞬间萎顿。

李西白长身而起,再不看他一眼:

“总旗官何在?”

堂下一个大胡子武官越众而出,拱手作揖:

“大人,卑职熊大力!”

“我这叫人准备酒菜,大人可要用餐?”

李西白哑然失笑,总算有个懂事的了。

“好,熊大人前边带路!”

当晚李西白等人,就

在百户治所用餐。席间熊大力兴致勃勃,对李西白又吹又捧。

也不怪他高兴。他身为盐场总旗,又不用行军打仗。不出意外这辈子也没有立功的机会。

如果李西白不出现,他只会溜须拍马,做好鲁海峰的舔狗。

可如今顶头上司被扳倒,他顿时看到了升迁的机会!

李西白心中明镜,老小子是看上百户的位子了。

可惜开国至今,世职累积无数。朝廷早不堪重负,对升迁标准卡的极严,根本不是李西白能干涉的。

换句话说,李西白一封奏章,或许能保举一个人做把总,但世袭职位别说百户,最低级的小旗官他也没资格举荐。

不过盐场事务繁忙,主事不可一日空缺。熊大力如此识趣,李西白也不吝啬,次日就宣布他暂管盐场事务。

李西白也没急着走,带着手下人在盐场巡查一日。

要说金州盐场,在辽东算是规模较大的。不过相比两淮地区,那就小的可怜了。

开国初期,食盐产量还能占上全国百分之一上下。随着制度败坏军户逃亡,如今却是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更夸张的是,在全国各地都用晒盐法时,辽东盐场依然取海煮盐。

大量消耗燃料,成本居高不下不说。生产效率又非常低下。李西白看了一圈,果然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还好自己早有预料,招募了二百盐丁另起炉灶。倒不是盐场就改不好,而是他真没那个时间。

又在盐场堡住了一晚,次日李西白带队回城。

到家之后,李长安拿上盐引,领着车队再次出发。

到了盐场出示盐引,熊大力一看是他差点吓尿。

为这点盐刚鲁海峰都丢了差事,他哪里还敢怠慢。亲自带人挑选好盐,足斤足两给付十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