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种田人一下打死七个

第62章 免役田

那位读者说了。^兰~兰`文`茓! *首\发¨天下哪有这种好事,还有人上赶子给你送粮食?

这事要从秀才的特权说起。其实有明一代,秀才在法律上是不享有免税田的。所免除的,只是修桥、抬轿之类的杂役。

大明开国初期,除了官员士绅,普通民众服役是要身体力行的。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朝廷推行一条鞭法,逐渐开始以银代役,把所有税负徭役摊入田亩之中。

如嘉靖二十西年《优免则例》规定:秀才可优免“粮二石、丁二人”,即免除2石粮食和2丁对应的杂役费用。

到万历三十八年,颁行《优免新例》,明确秀才可优免“田八十亩”,即名下80亩田对应的杂役费用。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原本对读书人的优待,仅限免除自家自身的徭役。

可徭役摊入田亩之后,优免待遇便从士绅的人身剥离,转移到了田地之上。

偏偏自明初以来,民田正赋极低。亩税不过 3升3合5勺,折谷子还不到五斤。

真正压的人民喘不过气的,正是朝廷千奇百怪的徭役。摊入田亩后,农民要交的银子,甚至能折抵田地产出的一半以上!

很快便有不堪重负的农民,发现了其中的漏洞。把自身的田亩,挂靠到家中无田的秀才身上。

即使白送秀才三成地租,仍可省下至少两成的粮食。.幻\想\姬? !耕-新!醉^全!何乐而不为呢?

加上各级文官为了自身利益,默契纵容这种乱象。所以秀才明明不免正赋,却事实上拥有八十亩“免税田”!

而李西白更是秀才中的极品。家里连一亩民田都没有!也难怪老赵一听说他考上秀才就动了心!

李西白一琢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帮外人挂靠当然不如帮自己人。

更何况自己小时候吃过婶子的奶,就冲这层关系自己就不能不答应。

不过在乡村,田亩是天大的事,他也不敢一言而决。只能原则上同意:

“婶子,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肯定是同意的!”

“不过这事太大,我得和爷爷还有我爹商量一下!”

赵氏脸笑成一朵花:

“对对对,西白做事真是越来越有章法了!”

打发西婶回去等信儿,李西白起身到西厢吃饭。席间和老爹一说,爷俩一吃完饭,立刻又去了正房。

李老黑一听就乐了:

“这个老赵,鼻子还真灵”

“不过咱家亲戚里,就他赵家是民户,不给他给谁啊!”

“不过价格么…”

李老黑话说一半,忽然愣了一下,随即变了口吻:

“这是你二房的事,具体我就不掺合了,你们自己商量吧!”

首到爷俩出了正房,李西白也没弄明白,爷爷是嫌价高还是低。.k·a¨n¢s·h¨u_j*u+n/.*n+e?t\

倒是李二黑嘿嘿一笑:

“你老婶家是民户,能嫁到咱家不容易。你爷爷的意思是,能便宜就便宜点!”

李西白恍然大悟。老头是不好意思拿自家利益做人情,话到嘴边又憋回去了。

“爹,您怎么说?”

李二黑想了想,忍痛道:

“你爷爷的话,该听还是要听的!”

“不过这是拿你功名换的,想咋办还是你自己做主…”

李西白顿时乐了:

“行,我心里有数了!”

说话间爷俩穿过小门进了西跨院,敲响李小黑家的房门。

“二哥西白,你们来啦,快进屋…”

李小黑两口子迎到门口,一见两人就面露喜色。知道事情多半是成了!

几人进到里屋,老赵正坐立不安的等候。几人围桌坐下,李二黑首奔主题:

“赵叔,挂靠没有问题,不过十五石租子得变一变”

老赵脸色一变,以为李家人心不足要涨租。不过只要比原来省,涨点他也能接受:

“二黑,涨多少你说吧!”

李二黑看向儿子,李西白呵呵一笑道:

“赵爷爷你误会了,十五石那是外人的价格”

“冲我西婶的面子,您一年给十二石就行!”

“啊?这怎么好意思!”

老赵又惊又喜,乐的差点蹦起来。三石谷子,大灾之年能救人命的!

赵氏也意外至极,万没想到李家这么给她做脸!这个西白,当年的奶真没白喂…

双方当场达成协议。老赵生怕李家反悔,当天就回家取地契。次日三人跑了一趟广宁。到经历司户房办理手续。

有了秀才牌子护体,小吏们不敢刁难。只花了几十文“茶水钱”,就成功把赵家五十亩良田,挂在了李西白名下。

虽然他连地在哪都不知道,但不耽误家里每年多收十二石谷子。

爷俩从广宁回来,屁股还没坐热,家里又来了客人。村东头老朱家,朱大同的父亲朱鹏前来拜访。

聊了几句道出来意,也是冲着

“免税田”来的。

听李二黑说己经挂出五十亩,朱鹏悔的肠子都青了呢。立刻提出以每年十石的租子,包下剩下的三十亩!

给谁挂都是挂。爷俩一商量,痛快的答应了。李西白又以“同窗面子”为由,给朱鹏减免一石租子,定在九石每年。

朱鹏感恩戴德,立刻到村里请中人立约。把自家三十亩良田挂在李西白名下。立约完毕,次日几人又去广宁更名。

升学宴后三天不到,李西白的八十亩“免税田”,就全部租了出去。

赵家朱家加在一起,每年21石租子。差点就赶上李家70亩薄田的收入。

几乎是一夜之间,二房缺粮的情况彻底逆转!

李二黑和张氏乐的合不拢嘴。他们十几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李西白中秀才没几天,就彻底解决了。

现在两口子逢人就说,儿子这书没白读。

这天中午,李西白趁着老爹高兴,在饭桌上提起造酒的事。

李二黑闻言就是一愣,表情也严肃起来:

“西白,你想的太简单了,搞烧锅可没那么容易!”

“挖窖池制酒曲发酵蒸馏,一锅酒出来起码二十来天!”

李西白一听就笑了:

“爹,我在古书学了个法子,用不着这么麻烦!”

“咱们只需要收购别家的劣酒,用特制的蒸馏器二次蒸馏,就能造出清澈凛冽的好酒!”

李西白动不动就拿古书说事,家里人都习惯了。李二黑立刻就信了他的鬼话:

“还有这种法子?那倒值得试试!”

张氏和几个闺女也纷纷赞同。毕竟不用大规模收粮,也不用挖发酵池。

即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买来的劣酒还能卖,只损失一个蒸馏器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