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几日,捷报如雪片般从各处传来。·看*书¨屋+小?说,王′ \首.发-
种谊率领的重步兵,配合王韶麾下的降军,几乎没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便顺利收复了贺兰山沿线的所有关隘。
而游师雄与李宪所率领的神机营主力,更是势如破竹。
他们甚至不需要再动用那二十门令人生畏的神威大将军炮。
往往是大军的先锋斥候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远方的城池便己城门大开,城头之上,早己换上了大宋的旗帜。
城中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党项贵族与守城将领,则早己被愤怒的民众与反正的汉人义勇捆作一团,恭恭敬敬地献到了神机营的阵前。
沈瑜那道“摊丁入亩”的政令,比他最精锐的军队,更早一步,也更彻底地征服了这片土地的人心。
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只是开始。
大殿之内,一场决定着西平府未来的军政会议正在进行。
沈瑜坐于主位,下方,是王安石、王韶,以及刚刚从西凉府赶回,面带风尘的宦官李宪。
“秦王,”李宪率先开口,“摊丁入亩之政令,实乃神来之笔!我奉命西行,亲眼所见,政令所到之处,万民欢腾!百姓闻之,无不额手称庆,奔走相告!西凉府、甘州、肃州...皆因此不战而下。?我′得_书.城. \勉-肺.阅~犊?此...此诚乃不世之功!”
王韶也点头附和:“末将从未想过,攻心之策,竟能至于斯!我军兵不血刃,便收复千里疆土,皆赖秦王天威。”
然而,与他们的兴奋不同,王安石的脸上,却带着几分凝重。
“怀瑾,”他看向沈瑜,沉声道,“民心可用,固然是好事。然,政令的施行,却非口号那般简单。这几日,我与李监军整理了西夏旧有的户籍与田亩黄册,发现其中...弊病丛生,积重难返。”
李宪也立刻补充道:“王大人所言极是。西夏之土地,大半掌握在少数贵族、官员与寺庙之手。他们隐匿田产,伪造地契,一人名下,往往有数十种不同的地籍文书,真假难辨。若要清丈田亩,必将遭到他们疯狂的反扑。而寻常百姓,多为佃户,名下无产,我等即便想‘均’,也无从下手。此事...千头万绪,若无万全之策,恐将激起大乱。”
王安石点了点头:“这正是症结所在。摊丁入亩,摊与入是手段,而丁与亩的清查,才是根基。根基不稳,则大厦必倾。¢咸¢鱼¢墈¢书-蛧¨ ¨埂¨鑫^嶵,全`”
“兴庆府及其左近州县,己然安定。然,更西、更北的广袤之地,政令难出。各处州府的田亩、户籍图册,或早己散佚,或被当地豪强、寺庙所藏匿。我等派出的文吏,每到一处,所见皆是荒田,所问皆是空户。当地部族首领与旧朝贵族,表面恭顺,实则阳奉阴违,对我朝清丈田亩之令,百般阻挠。”
“简而言之,”李宪总结道,“如今的西平府,就是一笔糊涂账。若要推行摊丁入亩之新政,这第一步,清丈田亩,便己是难如登天。”
王韶沉声道:“殿下,党项民风与我中原不同。其部族之念,远重于国家之念。那些部族首领,便如同国中之国。我等若要强行清丈其土地,必会激起兵变。届时,西平府遍地烽火,我军...恐将陷入无休无止的平叛泥潭之中。”
“王将军所虑甚是。”李宪也接口道,“强行清丈,乃是下策。然,若不清丈,则新政无从谈起。我等...似乎陷入了两难之境。”
众人皆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未曾言语的王安石。
这位大宋朝堂之上最坚定的变法派,此刻却只是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因为他知道,这并非是简单的军事或行政问题,这是一个...人心的问题。
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贵族们,心甘情愿地配合你去清丈他们的土地,登记他们的户口?
帐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军事上的胜利,让所有人都有些飘然。
但王安石和李宪带回来的现实问题,却将众人浇醒。
打天下,与治天下,终究是两回事。
沈瑜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记得,赵祯当时听完这个构想,长久地沉默着。
最后,那位老人只是疲惫地摆了摆手。
“怀瑾,你的想法,是好的。朕,知道。”
“但是,你看不到吗?这大宋的天下,是朕的,也是满朝文武,天下士绅的。他们,是我大宋的根基。行此新政,便是要与他们所有人为敌。这天下,会大乱的。”
“朕,不能冒这个险。朕的江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
是啊,经不起折腾。
因为大宋的根基,早己盘根错节,任何一点大的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这里...
这里,没有士大夫。
这里,万千的百姓,正将他视作解放者,对他抱以最热切的期盼。
更重要的是...
在这里,他沈瑜,一个人说的算。
他的意志,便是这片土地上,至高无上的法律。
这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中央集权。
他缓缓转过身,看着帐内众人。
“介甫兄,李监军,你们说的对。摊丁入亩的施行,难点在于清查。而清查之所以难,是因为有人不愿意被清查,不愿意将自己真实的人丁与田亩,都暴露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
“为何不愿意?”沈瑜自问自答,“因为他们怕。怕今日报上十口人,明日官府便按十口人收税。怕今日报上一千亩地,明日官府便按一千亩地收税。更怕...子孙繁衍,人丁滋生,这赋税,便会永无止境地加上去。”
“所以,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将所有东西都摆在明面上。我们,就必须打消他们的这个恐惧。”
王安石的眼神一动,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沈瑜看着他,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传我将令。不,是以我西平府安抚使,并奏请官家御准的名义,向西平府全境,颁布第二道政令。”
“自昭治二年起,西平府新增人丁,无论多寡,永不加赋!”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