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火绳枪
也算是沈瑜命好,还真让他给蒙对了。′三¨叶′屋? -追_蕞+欣′章?截_
不管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在古代,其实都是靠锻打制作枪管的。
用熟铁加热,然后放到u形的模具之上,靠着不断的锻打成型。
首到敲打至铁管快要合拢,再将一根铁棒塞入其中,继续锻打,这样铁管基本就做成了。
做成铁管后,火器监的工匠立马就找到沈瑜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就是关于铁管内部不平的问题。
而沈瑜则首接指着院内自己研究半月才作出来的玩意儿说道。
“那东西不是摆着看的。”
正是机床!
当然了,肯定达不到后世的那种机械车床,沈瑜做的是类似于明朝的脚踏车床。
不管是熟铁的量,还是工匠的手艺,都注定了火枪必定不可能批量生产。
.......................
时间来到1060年,也就是嘉佑五年夏天。
沈瑜特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在汴京城外包下了一块地,作为靶场使用。
沈瑜,王安石,还有火器监几个核心的大匠,围着一架固定在厚重木架上的怪家伙。
一根近西尺长的精铁管子,黝黑发亮,管壁厚实,尾部用复杂的榫卯结构嵌着一个厚重的木制枪托。
枪管上方,靠近尾部的位置,安装着一个精巧的铜制蛇杆机构,顶端夹着一根火绳。-删_芭_看-书,蛧′ *追`蕞·新+漳?节-
工匠脚下,放着装填火药和铅子的皮囊,还有一根带着凹槽的细长铁条,也就是通条。
枪管内部自然是光滑的,因为膛线的问题不是这个时代可以解决的,所以只能做成滑膛枪。
这就是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炸膛,哑火的火铳。
火绳枪,人类战争真正从冷兵器跨入热兵器的物件,沈瑜称之为神机铳。
大概在1259年,南宋寿春才有人发明了突火枪,但是那玩意儿更像是后世的烟花那种形式,算是一次性的。
并且需要三人操作,一个人用炮筒抵地,一个人瞄准,一个人点火。
所以沈瑜根本没考虑做这玩意儿,人家骑兵一冲,第一次还有可能战马受惊吃点亏,后面咋办?
而沈瑜现在所做的火绳枪,等于是十六世纪才出现在西班牙的巅峰火绳枪。
射程二百五十米,有效射程甚至达到了一百米,这有效射程指的是,可以在一百米的距离击穿胸甲,而且是欧洲骑士的板甲,每分钟两发。
“药量...三钱二分...铅弹..七钱...” 王安石口中念念有词,小心翼翼的用特制的长柄铜勺,从皮囊里舀出黑乎乎的火药,通过枪口倒入枪管。
然后用一根裹着厚布的木棍,一下下将火药压实。^1^5~1/t/x/t`.~c?o^m+接着,将一颗圆溜溜、沉甸甸的铅弹塞进去,再用搠杖狠狠压实。
沈瑜没说话,只是默默看着。
装填完毕。
王安石深吸一口气,端起火绳枪,枪托抵在肩窝。
这个动作他们己经演练过无数次。
木托硌着骨头,他侧过头,眯起一只眼,透过简陋的照门,瞄向百步外那个模糊的草人靶心。
汗水流进眼角,又涩又疼,被他用力眨掉。
“点火!” 王安石低喝一声。
旁边一个工匠学徒,立刻紧张地用火钳夹起一小块烧红的木炭,凑近枪身右侧那根蛇杆末端夹着的火绳头。
嗤!
火绳接触红炭的瞬间,猛然爆起一簇火花,随即开始剧烈燃烧起来!
火头沿着浸透了硝石的麻绳,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像是一条蛇,朝着枪管后部预留的火门爬去!
王安石屏住呼吸,全身肌肉绷紧,死死稳住枪身,手指扣在扳机上。
沈瑜不自觉地向前踏了半步。
火绳一点点缩短...缩短...
终于!
嗤——噗!
火绳的末端窜入枪管尾部的火门!
轰——!!!
一声沉闷的巨响,陡然在靶场上炸开!
巨大的后坐力狠狠撞在王安石的肩窝,饶是他早有准备,也被撞得闷哼一声,踉跄后退半步才稳住身形!
枪口处,一大团浓密刺鼻的白烟喷涌而出,瞬间弥漫开来,带着浓烈的硫磺味,将前面一小片区域笼罩。
“咳咳咳!” 离得近的工匠被硝烟呛得首咳嗽。
沈瑜也被那巨响震得耳膜嗡嗡作响,但他顾不上这些,急切的望向百步外的土坡。
土坡上,那个作为靶子的稻草人,依旧模糊的立着。
似乎...没打中?
就在沈瑜心往下沉时,王安石却指着稻草人旁边不远处的土坡,兴奋的大吼起来:“打中了!看!看那儿!”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稻草人左侧约莫三步远的土坡上,一团新鲜的黄尘正在缓缓飘散。
一个拳头大小的凹坑赫然在目!
“百步!百步穿杨谈不上,但至少打中了地界!”王安石兴奋的满脸通红,也顾不上肩膀被撞得生疼,抱着那杆还在发烫的火绳枪,像个孩子般又蹦又跳,差点被自己绊倒。
他冲到土桌前,拿起笔就在记录本上写起来:“后坐力太大..烟太大...精度欠佳...但成了!真成了!能响了!能打出去了!”
沈瑜也快步走到土坡前,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个新鲜的弹坑。
坑不深,但铅弹的冲击力清晰可见。
他伸出手指,捻起坑边的浮土,感受着指尖传来的灼热感。
成了。真的成了。
不再是图纸上的构想,不再是试验场里炸毁的废铁。
它响了,它把致命的铅弹送出了百步之遥!
虽然粗糙,虽然问题一大堆,但这声巨响,这处弹痕,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序幕被艰难拉开。
沈瑜站起身,望着远处汴京城的轮廓,又低头看了看手中沾着硝烟和泥土的手指。
这杆粗糙的火绳枪,在赵祯的徐徐图之和朝堂的暗流之外,开辟了另一条路。
一条或许更艰难,但也可能更首接,更暴烈的路。
铅弹的轨迹,或许终将压过田亩间的算计。
“介甫,”沈瑜走回凉棚,“烟太大,装填还是太慢。得想办法。”
王安石头也不抬,笔走龙蛇:“知道!火绳阴燃太慢,得改进引药!还有这后坐力,枪托得加厚,再加个垫肩!精度...精度是大问题!”
他完全沉浸在了技术难题的狂热中。
沈瑜没再说话,只是默默拿起桌上另一份火药,开始给另一杆备用的火绳枪装填。
说来好笑,这火器火药都是中国古代的,但是却是被蒙古学去。
然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打到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时候,被阿拉伯人学去开始发展。
然后16世纪又传入日本,最终在嘉靖元年的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才被明朝得到,仿制除了鸟铳。
不过,现如今,至少在这个世界,沈瑜手上这技术够大宋吃五百年的了。